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社会对国民整体素质提出新要求,提高国民素质成为当下各领域关注的重大话题。语文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性学科,在提升国民素质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近几年,关于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教育部门也颁布诸多强化中学语文课程教改的政策。经过国家教改政策的执行与近些年教育实践,语文学科教改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中学语文教育实质却并未获得转变,也未达到教改要求,其中大多来自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因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植,多数教师缺乏延伸教材知识内容的勇气,导致语文教学和教改要求相悖。现阶段,中学语文教改当中最为明显的问题便是新课改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并未落到实处。如何建设一条既能应对传统应试教育,还能达到语文教改目的的可行性路径,是当下亟待解决与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引言
综合多种教育改革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最基础、最简单、最有效的改革途径。中学语文课程作为三大主要课程之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语文课程的学习具有内容冗杂、文化素养要求高、耗费时间长等特点。要想改变中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新课程理念始终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等良性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育模式创新的意义
伴随新课改工作持续深入,提高课堂教育实用性与有效性,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热情,激发主动性与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新课改思想的导向下,中学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更为重视运用与探索新型教育模式。在全新的课堂教育中,语文教师可联系教育内容与学生个性及共性特征,多维度、多层面展开语文教学。新型教育手段能够使学生体验到遨游在语文知识海洋中的快乐,迈进学会、会学、创学以及乐学的境界,并在学习中持续提高学科综合能力,进而为全方位提高中学语文教育质量打下基础。
二、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面对我国的考试制度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的现状,开展素质教育的呼声虽然越来越高,但是却没能够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我国目前语文课程教学的课程中,仍然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作为第一要务。受中考、高考压力的影响,许多教师讲授的语文课程知识量大而冗杂,学生的语文学习压力大,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即使是记住了,也能很难理解其中意思,造成中学语文课程学习困难、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不高等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改进课程教授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作为教学变革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水平。
三、加强口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知识,等等,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也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打下基础。通常教师加强学生的口语练习有三种:一是听,让学生听音频,从中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语感;二是大声诵读文章,提升学生的记忆力以及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文学素养;三是组织对话,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或者角色,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带上感情诵读文章。对于《皇帝的新装》《范进中举》等带有故事性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对话,进入课文中的情境,真实感受角色,总结文章主旨。对于一些意境幽远、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的散文,可以分组让学生分段诵读,感知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四、利用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学习兴趣包含自发因素,也包括后天事物的激发,且大多学习兴趣源于后天事物的激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但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激发就要植根于亲身体验。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实施的教学新媒体,传播方式迅速快捷,演示效果直观立体,还能根据上课内容和情境插入符合场景的音乐,暗示文本内容和中心的画面。新媒体还能将大容量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对新知事物的好奇心,制作视听观感极强的课件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电教媒体的直观视听效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提倡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式
新课程改革所重视的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其中,大力倡导的是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探讨、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全面的学习语文课程。因此,教师教学的侧重点也由一味的教授知识转变到教授学生学习思维、方法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熟练的掌握语文知识学习技能,积极、灵活的学习多而冗杂的语文知识。教师为学生讲解代表性强的文章,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解决相似的语文问题。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文章中所蕴含的特殊情感,比如“柳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留住,借物抒情,再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得出文章主要表达了徐志摩对新婚妻子的思念之情。
六、转变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若单纯以教师为主讲课,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想法,不去主动思考、探索,学到的只是教师的学习成果,学习效果自然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全面认识和把握语文学科的特性,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点,并能主动探索语文知识,在创新与思考中提升学习效果,获得满足感和学习的自信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素质教育中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差异性,不断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提升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水平,促进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田建丰.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法新探[J].名师在线,2019(36):42-43.
[2]高晓锋.新时代中学语文课堂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60-61.
[3]石志文.翻转课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0):135+142.
[4]侯海妮.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8-29.
[5]张莉莉.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名师在线,2019(29):47-48.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引言
综合多种教育改革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最基础、最简单、最有效的改革途径。中学语文课程作为三大主要课程之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语文课程的学习具有内容冗杂、文化素养要求高、耗费时间长等特点。要想改变中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新课程理念始终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等良性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育模式创新的意义
伴随新课改工作持续深入,提高课堂教育实用性与有效性,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热情,激发主动性与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新课改思想的导向下,中学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更为重视运用与探索新型教育模式。在全新的课堂教育中,语文教师可联系教育内容与学生个性及共性特征,多维度、多层面展开语文教学。新型教育手段能够使学生体验到遨游在语文知识海洋中的快乐,迈进学会、会学、创学以及乐学的境界,并在学习中持续提高学科综合能力,进而为全方位提高中学语文教育质量打下基础。
二、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面对我国的考试制度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的现状,开展素质教育的呼声虽然越来越高,但是却没能够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我国目前语文课程教学的课程中,仍然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作为第一要务。受中考、高考压力的影响,许多教师讲授的语文课程知识量大而冗杂,学生的语文学习压力大,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即使是记住了,也能很难理解其中意思,造成中学语文课程学习困难、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不高等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改进课程教授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作为教学变革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水平。
三、加强口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知识,等等,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也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打下基础。通常教师加强学生的口语练习有三种:一是听,让学生听音频,从中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语感;二是大声诵读文章,提升学生的记忆力以及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文学素养;三是组织对话,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或者角色,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带上感情诵读文章。对于《皇帝的新装》《范进中举》等带有故事性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对话,进入课文中的情境,真实感受角色,总结文章主旨。对于一些意境幽远、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的散文,可以分组让学生分段诵读,感知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四、利用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学习兴趣包含自发因素,也包括后天事物的激发,且大多学习兴趣源于后天事物的激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但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激发就要植根于亲身体验。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实施的教学新媒体,传播方式迅速快捷,演示效果直观立体,还能根据上课内容和情境插入符合场景的音乐,暗示文本内容和中心的画面。新媒体还能将大容量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对新知事物的好奇心,制作视听观感极强的课件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电教媒体的直观视听效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提倡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式
新课程改革所重视的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其中,大力倡导的是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探讨、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全面的学习语文课程。因此,教师教学的侧重点也由一味的教授知识转变到教授学生学习思维、方法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熟练的掌握语文知识学习技能,积极、灵活的学习多而冗杂的语文知识。教师为学生讲解代表性强的文章,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解决相似的语文问题。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文章中所蕴含的特殊情感,比如“柳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留住,借物抒情,再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得出文章主要表达了徐志摩对新婚妻子的思念之情。
六、转变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若单纯以教师为主讲课,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想法,不去主动思考、探索,学到的只是教师的学习成果,学习效果自然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全面认识和把握语文学科的特性,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点,并能主动探索语文知识,在创新与思考中提升学习效果,获得满足感和学习的自信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素质教育中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差异性,不断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提升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水平,促进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田建丰.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法新探[J].名师在线,2019(36):42-43.
[2]高晓锋.新时代中学语文课堂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60-61.
[3]石志文.翻转课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0):135+142.
[4]侯海妮.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8-29.
[5]张莉莉.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名师在线,2019(2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