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阿勒泰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类型主要为塘坝,总容积79.49万m3,控制灌溉面积1.25万亩,总投资为299.6万元,省级投资10万元,县级投资126.6万元,群众自筹62万元,其他投资101万元,现状运行基本良好。
【关键词】雨水集蓄;干旱;人畜饮水;补充灌溉;持续发展
1 雨水集蓄利用现状、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1现状
目前阿勒泰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类型主要为塘坝,总容积79.49万m3,控制灌溉面积1.25万亩,总投资为299.6万元,省级投资10万元,县级投资126.6万元,群众自筹62万元,其他投资101万元,现状运行基本良好,在干旱年份的补充灌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集雨工程在我国半数省份都已开展,并初具规模,但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还未成规模建设,集流工程及蓄水工程形式单一,集流工程主要依靠天然集流,蓄水工程以塘坝为主,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认识、技术、投入、工程配套等多方面的问题。
2.1认识方面
在基层,一些干部和群众认为在干旱缺水山丘区,集雨工程可以代替一切,无所不能;另一种认为集雨工程属于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国家不值得花大力气投资建设,是一种群众自发行为。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其实,雨水集蓄利用在特殊季节、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发挥特殊作用的小微型水利工程,是对缺水地区抗旱水源的有效补充,是合理开发利用雨水资源的一种好形式,它与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相辅相成,在不少地方起着大中型工程起不到的重要作用。对这一做法应给予充分肯定,大力提倡。
2.2技术方面
技术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由于集雨工程多数是以农户为单元建设,将来工程建设在选点、布局和工程型式上缺乏全面考虑,不尽合理,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截流雨水资源和充分发挥节水灌溉的作用;二是有些地方工程布局过密,集雨面积过小,造成工程蓄不足水或蓄不上水;三是集雨工程点多面广,分布星罗棋布,由于基层水利技术人员有限,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和规划,技术指导和配套服务跟不上;四是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理论、政策水平研究滞后,缺少统一的标准技术规范来进行指导、建设与管理。
2.3投入方面
兴建集雨工程的地区多数为贫困山丘区,地方财力和群众自筹能力十分有限。根据中央“关于贫困地区要实现人均半亩以上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和水利部提出的“三年基本解决2400万人饮水困难”的奋斗目标,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要把集雨工程作为加强西部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投入不足,是制约集雨工程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
2.4工程配套方面
要使集雨工程效益充分发挥,配套措施首先必须跟上。有些地方只注重工程建设,忽视了综合配套措施。例如提水设备配套、节水灌溉技术、水质保护、耕作措施、农艺措施和种养殖业相结合的配套措施等方面。
3 雨水集蓄利用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3.1雨水集蓄利用的必要性
3.1.1阿勒泰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阿勒泰地区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工程建设资金严重短缺,造成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困扰着水利的发展,制约着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水利高度重视,全区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年复一年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水利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基本上形成了防洪、抗旱、灌溉等配套水利工程体系,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迅速发展,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增强了农牧业抵御洪旱灾害的能力,而且为地区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干旱或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严重,区域内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吃水困难和不能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从总体上来讲,地区的农牧业生产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被动局面。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人口饮水困难;二是牧区水利严重滞后。由于牧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上不合理的传统牧业生产方式,造成牲畜超载;过度放牧,部分草原生态环境恶劣,沙漠化特别严重。
3.1.2地区贫困人口居多,生态环境脆弱
阿勒泰地区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吉木乃县、青河县2001年已被国家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需要大力扶持被国家级贫困县。由于过度放牧,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阿勒泰地区属干旱内陆地区,平原荒漠草地降水甚少,少雨多风,蒸发强烈,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历年来牧区水利建设投入很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至今地区仅有饲草饲料地50.6万亩,制约了牧民定居、舍饲等牧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更无法实现有效的生态置换。阿勒泰地区草地严重退化面积为3446万亩,由于草地生态恶化导致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劣变的主要表现是:土地沙漠化严重,沙漠侵袭绿洲趋势加快,洪水、沙尘暴频繁,强度不断增加。据调查从建国开始到80年代,准噶尔盆地沙漠在30年间向北扩展了20多km。
3.2雨水集蓄利用的紧迫性
3.2.1缓解水资源紧缺,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干旱缺水年份,解决水资源紧缺,进行缺水季节补充灌溉。山区农民的粮食不能自给,为了解决温饱,他们只能不停的到山上开荒种粮,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有了集雨工程后,使农作物单产有了较大提高,农民手里有粮,心理不慌,这样才可以逐步将原来开垦的山坡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2.2促进农民增收,解决贫困地区温饱问题
集雨工程一是兴建方式属于“民建、民营、民用”,符合多种经济成分投资兴办水利工程的政策,与当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相适应,有利于调动农民自觉投资兴建集雨工程的积极性。二是该工程规模小,造价低,施工技术简单,形式多样,适用范围广,便于管理,能够现学现用,易于推广。年蓄水能力约5466万m3,初步解决了3.8万人的饮水困难,发展抗旱补充灌溉面积9.37万亩。集雨工程的实施,使山区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改善,为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興建集雨工程后,一是灌溉有了保证,原来种植结构品种的单一、产量很低的旱坡地,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使精耕细作代替了广种薄收,单位面积产量也成倍增加。二是提高了山区农业的综合开发水平。有了水源保证,使许多地区从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通过塘坝蓄水,实现作物节水补灌;推广地膜覆盖减少蒸发,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等措施,使多种农业技术组装配套,创造旱地农业的“两高一优”。
综上所述,要缓解水资源紧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贫困地区温饱问题,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改善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就必须解决好耕地的灌溉用水及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发展旱地耕作,增加作物产量,为农牧业生产上新台阶创造条件。
然而,目前部分地区缺水严重直接制约了农民的收入,经济的滞后制约着水利建设的发展,而农村水利化程度低也直接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制约了阿勒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雨水集蓄工程,蓄集天然来水量,用以解决旱地灌溉用水及人畜饮水安全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雨水集蓄;干旱;人畜饮水;补充灌溉;持续发展
1 雨水集蓄利用现状、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1现状
目前阿勒泰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类型主要为塘坝,总容积79.49万m3,控制灌溉面积1.25万亩,总投资为299.6万元,省级投资10万元,县级投资126.6万元,群众自筹62万元,其他投资101万元,现状运行基本良好,在干旱年份的补充灌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集雨工程在我国半数省份都已开展,并初具规模,但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还未成规模建设,集流工程及蓄水工程形式单一,集流工程主要依靠天然集流,蓄水工程以塘坝为主,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认识、技术、投入、工程配套等多方面的问题。
2.1认识方面
在基层,一些干部和群众认为在干旱缺水山丘区,集雨工程可以代替一切,无所不能;另一种认为集雨工程属于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国家不值得花大力气投资建设,是一种群众自发行为。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其实,雨水集蓄利用在特殊季节、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发挥特殊作用的小微型水利工程,是对缺水地区抗旱水源的有效补充,是合理开发利用雨水资源的一种好形式,它与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相辅相成,在不少地方起着大中型工程起不到的重要作用。对这一做法应给予充分肯定,大力提倡。
2.2技术方面
技术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由于集雨工程多数是以农户为单元建设,将来工程建设在选点、布局和工程型式上缺乏全面考虑,不尽合理,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截流雨水资源和充分发挥节水灌溉的作用;二是有些地方工程布局过密,集雨面积过小,造成工程蓄不足水或蓄不上水;三是集雨工程点多面广,分布星罗棋布,由于基层水利技术人员有限,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和规划,技术指导和配套服务跟不上;四是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理论、政策水平研究滞后,缺少统一的标准技术规范来进行指导、建设与管理。
2.3投入方面
兴建集雨工程的地区多数为贫困山丘区,地方财力和群众自筹能力十分有限。根据中央“关于贫困地区要实现人均半亩以上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和水利部提出的“三年基本解决2400万人饮水困难”的奋斗目标,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要把集雨工程作为加强西部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投入不足,是制约集雨工程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
2.4工程配套方面
要使集雨工程效益充分发挥,配套措施首先必须跟上。有些地方只注重工程建设,忽视了综合配套措施。例如提水设备配套、节水灌溉技术、水质保护、耕作措施、农艺措施和种养殖业相结合的配套措施等方面。
3 雨水集蓄利用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3.1雨水集蓄利用的必要性
3.1.1阿勒泰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阿勒泰地区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工程建设资金严重短缺,造成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困扰着水利的发展,制约着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水利高度重视,全区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年复一年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水利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基本上形成了防洪、抗旱、灌溉等配套水利工程体系,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迅速发展,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增强了农牧业抵御洪旱灾害的能力,而且为地区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干旱或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严重,区域内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吃水困难和不能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从总体上来讲,地区的农牧业生产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被动局面。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人口饮水困难;二是牧区水利严重滞后。由于牧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上不合理的传统牧业生产方式,造成牲畜超载;过度放牧,部分草原生态环境恶劣,沙漠化特别严重。
3.1.2地区贫困人口居多,生态环境脆弱
阿勒泰地区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吉木乃县、青河县2001年已被国家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需要大力扶持被国家级贫困县。由于过度放牧,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阿勒泰地区属干旱内陆地区,平原荒漠草地降水甚少,少雨多风,蒸发强烈,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历年来牧区水利建设投入很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至今地区仅有饲草饲料地50.6万亩,制约了牧民定居、舍饲等牧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更无法实现有效的生态置换。阿勒泰地区草地严重退化面积为3446万亩,由于草地生态恶化导致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劣变的主要表现是:土地沙漠化严重,沙漠侵袭绿洲趋势加快,洪水、沙尘暴频繁,强度不断增加。据调查从建国开始到80年代,准噶尔盆地沙漠在30年间向北扩展了20多km。
3.2雨水集蓄利用的紧迫性
3.2.1缓解水资源紧缺,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干旱缺水年份,解决水资源紧缺,进行缺水季节补充灌溉。山区农民的粮食不能自给,为了解决温饱,他们只能不停的到山上开荒种粮,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有了集雨工程后,使农作物单产有了较大提高,农民手里有粮,心理不慌,这样才可以逐步将原来开垦的山坡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2.2促进农民增收,解决贫困地区温饱问题
集雨工程一是兴建方式属于“民建、民营、民用”,符合多种经济成分投资兴办水利工程的政策,与当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相适应,有利于调动农民自觉投资兴建集雨工程的积极性。二是该工程规模小,造价低,施工技术简单,形式多样,适用范围广,便于管理,能够现学现用,易于推广。年蓄水能力约5466万m3,初步解决了3.8万人的饮水困难,发展抗旱补充灌溉面积9.37万亩。集雨工程的实施,使山区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改善,为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興建集雨工程后,一是灌溉有了保证,原来种植结构品种的单一、产量很低的旱坡地,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使精耕细作代替了广种薄收,单位面积产量也成倍增加。二是提高了山区农业的综合开发水平。有了水源保证,使许多地区从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通过塘坝蓄水,实现作物节水补灌;推广地膜覆盖减少蒸发,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等措施,使多种农业技术组装配套,创造旱地农业的“两高一优”。
综上所述,要缓解水资源紧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贫困地区温饱问题,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改善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就必须解决好耕地的灌溉用水及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发展旱地耕作,增加作物产量,为农牧业生产上新台阶创造条件。
然而,目前部分地区缺水严重直接制约了农民的收入,经济的滞后制约着水利建设的发展,而农村水利化程度低也直接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制约了阿勒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雨水集蓄工程,蓄集天然来水量,用以解决旱地灌溉用水及人畜饮水安全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