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集》中的“诗人人格”(上)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32632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叶集》是作为文字编辑和人文哲理及文艺理论研究者的宗白华,与被他称许为“东方未来的诗人”的郭沫若、田汉之间的往来书信之结集,其中的核心话题,是“诗人人格”及诗歌创作。宗白华当年对于诗的定义比较宽泛,他所谓的“诗人人格”也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而是极其复杂多变的笼统称谓。不同的个人对“诗人人格”会有不同的解读;同一位诗人,对于自己的人格也会有自相矛盾、自我否定的认知和定位;作为话题人物的郭沫若,就是“诗人人格”复杂多变的一个范本。由于种种原因,针对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三叶集》及其“诗人人格”,直到今天也没有文本细读式的深入探究。
  关键词:《三叶集》“诗人人格”宗白华郭沫若 田汉
  郭沫若的婚恋困境与精神突围
  1920年,郭沫若28岁,宗白华22岁,田汉21岁。就成名的先后来排序,应该是倒过来的:田第一,宗第二,郭第三。当年的郭失足滑倒在人生低谷和婚恋困境之中,急于寻求凤凰涅褩、狂飙突进式的脱胎换骨和悔过自新的突破口,比他年轻单纯的田、宗二人,几乎是不自量力地充当起精神牧师救赎者的角色。
  1892年11月16日,郭诞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他的学名是开贞,号尚武,后来的笔名沫若,取自故乡的两条河流沫水、若水,也就是大渡河、青衣江。
  1912年春节之后,21岁的郭奉父母之命和张琼华结婚。结婚当天,郭对张琼华的相貌有些失望。婚后第五天,他坐船返回位于成都的四川官立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现成都石室中学)继续学业。
  返校不久,学校合并到成都府中学。由于比较优秀的教员都去做官,剩下的教员大多不学无术,郭在“学无可学,事无可做”的情况下,“拼命地喝大曲酒、打麻将牌,连夜连晚地沉醉,连夜连晚地穷赌”。这种“自暴自弃的肉麻生活……足足过了一年半的光景”①。
  1912年冬天,郭从成都府中学毕业,考入成都高等学校理科。
  黄道周答道:“二十八日原本要两疏并上,但听说已有同乡御史林兰友、科臣何楷上疏弹劾。唯恐涉嫌朋党阴串,不得不推延。”
  崇祯问道:“如今就没有嫌疑了吗?”
  黄道周答道:“臣所奏,都是涉及伦理纲常、国防边疆等紧要大事。如今不说,今后再说,恐怕已来不及,才不得不三疏并上。之前因有他人上疏在前,臣就不宜多说。如今再说,实乃万不得已。”
  崇祯又绕回要害处:“为何你早不上,晚不上,偏偏非要等到落选后才三疏并上?”
  黄道周答道:“先前因避嫌不宜说,落选后又不得不说!今日再不说,以后就没机会可说。高官厚禄,谁不喜欢?臣也想遇事沉默不语,闷声发财,加官进爵,日后光宗耀祖,恩荫后世。何苦毁自己功名,成他人之笑柄?臣更在乎的,是千古纲常名教。臣何私之有?”胜了第一回合。
  最后两个回合,崇祯皇帝等于完败,气急败坏得有点失态,居然杀气腾腾:“孔子当年代理宰相,诛杀少正卯。少正卯当时也是名人,而且自称贤达,真的有罪,孔子还不是照杀不误。”意思是说,别看你黄道周名气大,朕也能照杀不误。
  黄道周依然沉着理性但寸步不让:“少正卯欺世盗名,心术不正,罪有应得。臣一生无一日不自省,不敢有丝毫私心,诵读圣贤书,谨言慎行,唯求不做名教罪人。”你能凭什么杀我?
  崇祯皇帝想退却了:“朕本想好好重用你,没想到你却这般偏矫放肆,本该拿你是问,看在你是讲官,姑且回去听候发落。”说着挥手让黄道周离开。
  这种不尊重对手的话,虽然出自皇帝之口,黄道周也是不依,他的倔脾气上来了,直通通地说:“今日臣不把话讲完,是臣负陛下;今日陛下杀臣,则是陛下负臣。”
  崇祯皇帝毕竟年轻,哪里能容下这个,竟然破口大骂起来:“姓黄的,亏你一生学问,就剩下这张佞口!”堂堂九五之尊,怎能用“佞口”这样的脏话、毒话骂自己的忠臣?
  黄道周就更不依不饶起来,十分强硬地道:“今日臣得把忠佞二字奏明。既然在君父面前犯颜敢谏是佞,那么谗谄面谀的是不是就是忠;敢争是非辨邪恶的是佞,那么一味曲意逢迎、阿谀奉承的是不是就是忠?忠佞不分,则正邪不明,这是千古为君者之大忌,请皇上体察。”
  这一句忠佞不分,刺得崇祯皇帝肉疼,厉声吼道:“退下!你这样胡言乱语,本该论斩,回去等候处置!”
  “专场召对”到此结束。这是平台召对吗?不,这一次绝对不是,而是火辣辣的一场君臣分庭抗礼,从前绝无先例。黄道周呀黄道周,你眼里还有皇权二字吗?
  不过,毕竟君还是君,生死予夺一句话的事。好在崇祯皇帝没把黄道周跟朋友郑鄤一样赐个凌迟处死,真是高抬贵手了,且饶你不死,连降七级,贬为江西布政使司照磨,做个八品官,你就感激皇恩浩荡去吧。这里顺便交代一下,平台召对的第二年,郑鄤在京城被凌迟处死,剐了3600刀,比袁崇焕的3453刀还多了147刀。崇祯皇帝十年冤杀了两位大臣,这种残暴人主怎么能让黄道周不拍案而起呢? 廷杖不屈 且说七月初五“專场召对”结束,第二天七月初六,内阁奉旨拟定:黄道周“结党串通扰乱政务,降级调外使用”。八月,被连降七级,调任江西布政司照磨。黄道周临行前上疏乞退。崇祯皇帝不批准,你想退休过清闲日子?你给朕尝尝下放干部的滋味吧。意想不到的是,一场更大的灾难在等着黄道周。
  崇祯十三年(1640),江西巡抚解学龙深知黄道周乃是当今“道学宗主”,遂以“忠孝”为由,向朝廷举荐黄道周。解学龙说:“我明道学宗主,可任辅导。”意思是说,黄道周做个内阁首辅都没问题。
  这可要命了!崇祯皇帝闻听大怒,怀疑二人结党营私,大有背景,责以“党邪乱政”“伪学欺世”之罪重治。严旨罢官追究,先行廷杖八十没商量。
  此时,黄道周正在老家,闻讯知道有祸躲不过,“即于五月二十三日辞墓就道”,“至南昌开逮”。他面对送行的朋友从容作诗道:“生离死别不可知,友道君恩已如此。”“斯文未丧应能来,汤花火花仍复开。”于七月至京,“下刑部狱”。   崇祯皇帝如此挟嫌报复黄道周,引发朝野愤愤不平。有个户部主事叶廷秀,根本就没有见过黄道周,更别说有什么交情了,出于义愤,给崇祯皇帝上了一本,“请以身代罪”,我叶廷秀情愿替黄公把牢底坐穿。结果先吃廷杖一百,再被投入监牢。类似这样株连入狱的人有20多个,中书舍人文震亨、编修黄文焕、吏部主事陈天定、工部司务董养河、监生涂仲吉等。刑部尚书李觉斯认为不应该“廷杖”二臣,说了句公道话,被崇祯皇帝严旨切责,撤了职。
  黄道周时年56岁,如何受得了“廷杖八十”?要在气象森严的庙堂之地,剥下大臣的衣服,露出他们的下体去打,皮肉痛苦不说,人格尊严要受何等的摧残!明代施行廷杖的地方在午门外。午门乃故宫正门,俗称“五凤楼”,高八米,正中三门,左右各有掖门,城台上是一座九间重檐庑殿顶的门楼,左右有重檐方亭四座,庄严宏伟,一派皇家气象。廷杖于此执行,真不知什么讲究。廷杖时,文武百官一律身穿红袍,陪列于午门外西墀下,面对着挨板子的同类。而被杖者肩脊之下已用一种特制的麻木兜捆扎结实,两只脚也绑牢并加以固定,突露出臀部备用。行刑的是锦衣卫校尉,监刑的是司礼监太监。一旦接到执行命令,伴随着“声震甸服”的“着实打”“阁上棍”等专用的喝喊号子,那刑具可就照着屁股抡下去了。行刑校尉一边打着,一边看监刑太监的两只脚尖:他们站成内八字形,意思是别将此人打死;倘是个外八字形,这位大臣恐怕就没命了。
  那么刑具是什么样儿呢?这是有法定规格尺寸的:刑具是用荆条做成,大头直径为三分二厘,小頭直径为一分一厘。发展到清代,打屁股的家伙有一改革:用竹篦,大头宽二寸,小头宽一寸五分,长五尺五寸,重量是二斤。
  有人说廷杖之举乃是朱元璋“创设的祖制”。此话恐怕不确,其实始于汉明帝,之后历代廷杖之事时有发生。这是有史可查的。若说朱皇帝把廷杖奉为定制,倒是说得通。明宪宗朱见深之前,被廷杖的大臣不脱衣服,总算还留点面子。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手里,对不起,就要叫你的尊臀暴露于睽睽众目之下了。嘉靖朝的詹事霍韬就说:这真羞辱人!有罪废掉、杀掉都可以,为什么要交给校尉狱吏抓捆捶挞?让朝廷大臣日后如何做人?还不如死了的好!可见这廷杖之罚还真叫百官发怵。
  廷杖的伤害是惨烈的。上至大学士、尚书,下至御史、主事,不论官职多高多低,那屁股可一律都是肉长的,一旦施以杖刑,立刻青紫血红,皮开肉绽,轻者致残,重则毙命。据史书记载:有的大臣被打得。血肉淋淋”,“肉遗落如掌”,“刎去腐肉数十脔,大者盈掌,深至寸,一股遂空”;有的大臣终生残疾,“每遇天阴,骨间辄隐作痛,以致晚年不能(弯腰)作深揖”;至于立毙杖下者更不在少数。
  黄道周真非凡人。他经受住了“廷杖八十”,在狱中“卧病八十余日,抱足扶首,仅能起立”。但他依然有志不坠,写信给门下学子们说:“古人于仁义烂时自裹血肉,仆于血肉烂时自裹仁义。悠悠命也,谁为谈者!”一句“血肉烂时自裹仁义”,多么慷慨悲壮啊!
  按惯例,江西巡抚解学龙的推荐折子,只交有关部门看取,不必崇祯皇帝批阅。可是大学士魏照乘会揣摸皇上心思,知道皇上紧盯着黄道周,就故意上奏批评解学龙胡乱推荐,终于酿成冤狱。朝廷上就有这样一帮人,唯皇上马首是瞻,皇上不是还要追查黄道周的党羽吗?那就继续折腾。十二月下旬,转到诏狱。黄道周被严刑拷打,刑讯逼供,前后提审九次,要他承认结有“福党”,是自己花银100两贿赂解学龙以求荐用,又用300两银子收买别人疏救等。对于这些无中生有的“欲加之罪”,黄道周当然拒不承认,只承认“结社讲学”而已。在审讯期间,黄道周有诗《自西库过请室复逢除夕十章》,表达其历经磨难而志向不改的情怀。“事亦古曾有,人今何不堪”“后死知无怨,偷生尚感恩”“灰溺存吾性,水坚见物心”“读易惭虚度,坚贞惜暮年”等,并在诏狱中完成了自己的新著《易象正》。真是一副愈挫愈奋的坚强人格,难怪时人传颂说:“天下称直谏者,必日黄石斋。”石斋者,黄道周名号也。
  两年后,杨嗣昌暴病而亡,几个整黄道周的人也死的死,废的废。敢出头的大臣再次营救黄道周。代表人物刑部尚书刘泽深就说:学龙、道周两个人的罪,顶多判处永久充军,再往死刑上拉太过分。黄道周一没丢失领土,二没贪婪、凶狠,哪能因为提意见杀掉他?怀疑他是帮派,却无任何事实根据,不过抗言上书,借文字讲点空话罢了。皇上您万乘之尊,怎么会记恨一个黄道周呢?万一您回心转意了,可黄道周已人头落地,那时后悔也没用了。”于是,崇祯皇帝慈悲为怀,发配黄道周永戍广西酉阳;解学龙、叶廷秀等一千“罪犯”,同时被贬谪各地。
  崇祯十五年(1642)八月,崇祯皇帝再次开恩,黄道周“免戍”,官复原职。但是,58岁的黄道周“具疏辞谢”,我黄道周不侍奉了,拜拜了您哪!他劫后余生,回到故乡“结庐先人墓侧,专心著述”,要做的正事多着呢!
  笔者平心细想,这一对君臣分庭抗礼也罢,黄道周有意冒犯皇权也罢,就是个人之间的碰撞吗?不会是这么简单吧。放眼历史,在中国传统庙堂之上,一直站着两班人。笔者说的,可不是一班文臣一班武将分列两厢,而是从政治、思想、道德层面划分的两种人:志于道的忠臣或日君子儒,志于禄的佞臣或日犬儒。
  这里说志于道的“道”,既不是老子用以说明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道,也不是佛家所述的不堕极端、脱离二边的中道;而是源自三代、成于春秋的孔孟之道,也就是顺天理、从人情的“天人合一”之道,即《礼记·礼运》篇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道;就是“事君以道,不可则止”“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之道;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士以天下为已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腰无半文,心忧天下”“大人以国土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道,一句话,士君子之道。志于道者,高居庙堂,心系天下苍生,人生是为道统活着,是根据这种士君子之道来事君为官的,是以一种“帝王师”的人格标准示范天下的。他们一旦与暴君、昏君们发生冲突,则敢于挺身而出,面折廷争,冒死直谏,根本不顾自己的荣辱利害、身家性命,叫作“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虽九死而未悔”!志于道者,此之谓也。
  而那一班志于禄者则不然,他们痴迷地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他们对于士君子之道未必不懂,但宁可背弃也要帮着皇上维护治统;他们是功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机会主义者,居于庙堂之上,唯皇上马首是瞻,灵魂扔进茅厕,脑袋别在腰里,脖子安着转轴,只用舌头混饭吃;只要能博得高官显爵、荣华富贵、封妻荫子,或者能避免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可以追随皇上指鹿为马,可以给皇上报喜不报忧,可以“该出手时就出手”,毫不游移地打压甚至残害皇上不喜欢的一切人,搅和甚至毁掉皇上不喜欢的一切事;他们热衷并擅长的是权谋、权术,是营造帝王文化的参与者,是封建治统的执行者,与士君子之道碰撞时,则是噬咬知识同类的鹰与犬。志于禄者,此之谓也。
  用林鹏先生的话说,志于道者体现着、代表着中国的士君子文化,也就是道统文化;志于禄者则体现着、代表着中国的帝王文化,也就是治统文化。他们之间的冲突,大大超越各自的君臣身份,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锋。
  崇祯皇帝与黄道周的一系列人文碰撞,难道不正是这样的吗?
  那么,黄道周何以成为有明一朝“志于道”的佼佼者之一呢?
  写于2021年4月9日太原学洒脱斋
  作者:周宗奇,1975年后历任《山西文学》杂志小说编辑、编辑部副主任、剐主编、主编,文学创作一级。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剐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驻会专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风尘烈女》、长篇历史纪实小说《清代文字狱纪实》、长篇传记小说《真伪人生》、中短篇小说集《无声的细流》、短篇小说《一把火》、长篇纪实小说《三个红色殉道者》等。
  编辑:张玲玲 sdzll0803@163. com
其他文献
朱国华:周老师讲得非常精彩.我们在来这里对谈之前做过一个交流.我多少流露出一点对文学未来的悲观情绪,周老师就很严肃地教导我说:“听众都是年轻人,对年轻人,发出一种不祥的声音是否合适呢?”我觉得他的教育是对的.但是我想,如果两个人都从乐观的角度来说,可能就缺乏了对话的一种辩证性,所以我唱衰大概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实我们的观点是差不多的,但我说的差不多,是我能够理解的差不多,他深邃的地方我当然是达不到的.
期刊
许渊冲先生1921年4月18日出生于江西南昌,1938年考入西南聯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48年赴法国留学,1951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1952年调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任教,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先生从事文学翻译长达80余年,成就卓著,译著跨越中、英、法等语种,在中国古诗英译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并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出
期刊
高中课程的新一轮改革对广大一线教师在课程理念、教材教法、教学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跨学科融合式教学的新思路,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打开了一扇窗,语文教学自觉引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实现多学科融通,这既可以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也能促进学科教学不再囿于固有的习惯思维,而打破学科本位的束缚.同样地,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和方法,也会启发我们在教学教材选文,尤其是那些经典名著中节选的篇目,努力创新、有所突破.本文即一个尝试,一方面从跨学科的角度,引入心理学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另一方面从整本书阅读的视野出发,
期刊
隐士是我国古代的一类特殊人物,五帝时代有巢父、许由,三代之际有伯夷、叔齐,秦汉时期有“商山四皓”等,无论怎样暴虐的时代,隐士都是存在的,这意味着在古代的专制社会中,隐士是可以被包容并且具有独立生存空间的人物,无论是物质空间还是精神空间.隐士一定是知识分子.谢灵运说:“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田南树园激流植援》)尽管樵夫和隐士都住在山里,但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事实上,对于某些知识分子而言,如果在新兴的政治力量和固有的原则之间寻求妥协,那么,隐逸就是最好的途径.但是,选择隐逸之路,首先必须要把握恰当的时机
期刊
平台召对rn平台召对,是明朝的一种制度,相当于国情咨议,是皇帝咨询大臣政务的场所,尤其是问询地方封疆大吏,召对政务.万历皇帝不理朝政,平台召对就中断了.崇祯皇帝17岁登基,恢复平台召对制度,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也算一位想有所作为的皇帝.平台召对时,皇上高居御座,群臣肃立两侧.皇上提出问题后,相关的官员出班趋前,必须跪在那里答话,除非皇帝开恩发话,谁也不准站着说话.
期刊
在第五期,我讲了一个关键词:权力社会.我还讲到了权力逻辑的简单表述就是: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天下都是我的.rn但林冲不知道权力的这个逻辑,他还以为只要高衙内知道那个女人是有主的,并且这个“主”还不是一般人,而是大宋的高级军官,是大宋军事学院的枪棒教授,就会放手.rn这不是林冲自信,而是林冲糊涂.
期刊
如何让抽象的地域性的历史、时代、人的存在形态的演化、变迁,成为可观可感可以触摸的有温度的具体实在,彰显这一实在的意义、价值是什么?这是我读完马绍民的《古典太原 杏花一坡》后,盘桓在脑海中的求答之问.rn这本书亦文亦史,以七十八篇生动活泼的文字,通过文物、地名、自然风景、人事典故等,评介了古城太原的上百件史实,让今人对太原有了切实的了解.
期刊
《读作品记》的“作品”  2018年9月,我到中山大学参加当代文学史料问题会议,陶东风教授要我到你们学校做讲座,时间定在17日下午。因为超强台风“山竹”正好从珠海、广州过境,广州宣布停工停课,讲座只好取消。今天也可以看作是两年多前计划的弥补。当时拟定的内容,是以刚出版的《读作品记》这本书来讨论文学作品的阅读。选择我的书作为对象,只是想更多结合自己的体会,读作品时遇到的问题,做一些侧重个人经验层面的
期刊
某日,同门群里有人发了一篇推文——《误入歧途的寻梦之旅》.这是陈文新老师的一篇旧作,大概写于2006年,篇幅不长,约三千字.现在有公众号推出,弟子们自然会在群里分享和重读老师的作品.有位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同门说,这篇文章她读过很多遍,每次都有新的感受,真是一篇妙文.
期刊
公元2021年4月24日下午,由太原市图书馆、山西教育出版社、山西省作协联合举办的长篇纪实文学《经络山河》新书见面会在太原市图书馆如期举行.我有幸作为嘉宾参加了这次活动并就主持人的提问谈了自己的感悟.rn主持人常艳芳的提问是简洁而有趣的,原话是——rn李杜老师,您作为一位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想请您从阅读角度来帮助读者走进这本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