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语用意识应当在安身立命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n5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新一轮课改以来,一线的教师们是幸福的,各级各类的培训层出不穷:有继续教育学习,有远程教育培训,有“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有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及种类繁多的大奖赛观摩……众多的培训学习,让人豁然开朗,耳目为之一新。与此同时,又常听教师们抱怨:以前,我还知道书该怎么教,现在一轮又一轮的培训倒把我弄糊涂了,内心深处是犹豫彷徨、无所适从,怎一个“愁”字了得?
  新课改以来,全国历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笔者都参与了,现作一简要回顾:课改伊始,倡导的大多是革新,义无反顾,大刀阔斧地去“变革”甚至“颠覆”。诸如,1999年第三届的指导思想是重在“转变观念”;2002年第四届要求“体现先进的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三维整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新意识,倡导新理念;渐渐地,倡导的是“理性”、是“固本”,如2004年第五届“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2006年第六届“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至此,似乎有冷静的辨析思考,追求“正确”“统一”;2008年第七届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2010年第八届“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创新”是建立在“夯实基础”之上的,追求“实效”;2012年第九届,更具体、更细致、指向性更明确:“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夯实识字写字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呈现学生学习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百家争鸣、痛定思痛后,小语课改终于“拨乱反正”、冷静回归了。
  二、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曾几何时,语文界关乎学科定位吵得沸沸扬扬,不亦乐乎。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到底孰轻孰重?我以为母语毕竟是语言范畴,所谓“文以载道”,“道”只是蕴含其中而已。语言其自身的特点客观存在,规律也客观存在,它们也不可能因外界“熙熙攘攘”的认知变化,而改变自身的发展轨迹。因此,作为学习者,我们只能越来越近地靠近她、审视她、揣摩她、研究她,继而能适应之,发展之。
  几番轮回,几经博弈,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指向语用的学科特点。语用意识是指言语交际实践、语用能力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通俗地讲,语用意识,即语言运用的潜在意识。语用意识是抽象的、间接的,但对言语交际实践有能动作用,主要是指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自觉的认识。
  追本溯源,孔子设四科,其一就是“言语科”。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不言,谁知其志”?强调语言的学习重在“言”。“言”,即表达,是终极目标。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强调学以致用:“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意谓学习本身有广泛的内涵,应具备“闻”“见”“知”“行”四要,只有学以致用和付诸实践,才能达到“语用”的目的。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劝学诗》中云: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此处,“行”当然有语言运用和身体力行双重内涵。
  叶圣陶早在“五四”时期就提出语文能力要全面训练。1924年,他针对当时“教师只是教书讲书,学生只是背书听书,无发言之余地”之流弊,发表了《说话训练》一文,强调指出,“训练儿童说话实在是一个总枢纽”“儿童时期如不经说话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可贵的锁钥”,而且提出了一整套说话训练的方法,继而提出“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并重原则。
  当代,于永正老师用五十年的教学积淀和思考,提炼成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于老师的课堂,轻松灵动,善于巧妙开发课文语用资源,用课文教语文,教儿童的语文,用先学后教、平等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实现“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的语用目标,真可谓指引当下语文教学发展方向的典范课堂。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城关小学)
其他文献
【案例描述】  笔者曾经执教过一节口语交际课:《陶罐与铁罐》。课上,笔者问:“看来同学们已经读懂了剧本,如果让你表演,你想演哪个角色?为什么?”同学们思考了约摸一分钟,张同学举起了手:“我想当解说员,因为解说员的个性平和,语气平缓,我能演好。”没想到第一个举手的同学居然要当解说员,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角色体验,我首先肯定了张同学的选择,然后鼓励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角色,
期刊
学生升入二年级之后,出现了一种情况:有部分同学在口语交际中表达得十分流畅,讲的挺多,并且能体现出自己的奇思妙想;但是在写话中却只能写出一句话,或者出现没头没尾的状况。任课老师评价我们班学生的“童言童语”特别有趣,常常能逗他们开心,但是我发现他们的写话水平却让人担心。怎样让学生把自己优秀的“童言童语”用文字表达出来,成为我思考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提出的写话要求很简单,只要能够培养
期刊
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学生的生成方面去审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通过每一课的学习有所收获,把广阔的空间和富足的时间留给课堂的主角,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下面,我以《黄果树瀑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心路。  一、 课前预习定目标  教学首先应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所以,我从学生应该学到什么,能够学到什么的角度来看教材。备课时,我通读课文,感到课文对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描写得形象、生
期刊
一、 背景听一听  初读《三国》,我从网上找来了东汉末年的形势图,用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补充介绍了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如皇帝的昏庸、太监的专权,百姓们在死亡线上挣扎。有了这些背景故事,学生们弄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黄巾起义和桃园结义。接着,再让对三国有所耳闻的学生,来讲讲关于三国的人物与故事。同时,教师也用PPT为学生展示一些三国时主要的“阵营”和分属于不同阵营中的重要人物,使学生对三国获得一些最初的印
期刊
(一)  師:课前,老师请大家欣赏一组天鹅的图片。(配圣桑《天鹅》乐曲,播放天鹅图片,生欣赏)  师:天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能用一两个词语试着说说吗?  生:天鹅给我留下了洁白的印象。  生:高贵。  生:美丽。  生:优雅。  师:认真看老师写,注意:“鹅”字要写得紧凑些(师边说边写),瞧,这“天鹅”就漂亮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天鹅的故事》。(生齐读课题)  (二)  师:请大家自己读课
期刊
[课堂教学实录]  一、 谈话篇  前不久,我遇到以前的一个学生,现在上初一了。我们谈了会儿话,他告诉我:上了初中后,他的学习情况挺好的,只是对古文阅读不太适应。他建议我,如果有时间,可以带领六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学一些短小的古文。这样,上了初中,阅读障碍就少了。我一听,是啊!许多外国友人都开始学习咱们的国学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要唤醒文化的记忆,留住传统文化的根,学习其中的言语智慧。今天,我便选
期刊
初冬的一天,我应邀参加某区一个教师培训班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第一节课是一位年轻女教师执教的二年级语文《青松》。  教学伊始,教师出示陈毅元帅的诗《青松》,请学生朗读后提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一个小姑娘高高举起小手第一个发言。她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李白!”同学们和听课者惊异的眼神与课堂的短暂静默,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哗然与否定。谁也没有料到学生竟然会答错,而且错得这么离谱。女教师匆匆示意
期刊
一、 照片里的树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好朋友,平时我经常与它合影,它是谁呢?请你睁大眼睛仔细看哦!(出示:我与树的合影)我的朋友是谁呢?  生:树。  师:没错,它就是树。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诗花园,走近一棵棵树,去亲近它,聆听它。  二、 印象中的树  师:说到“树”,你会想到什么呢?注意:既要有想象力,又要有诗意哦!(生思考)  师:树可是个大家族,有许多种类。我首先会想到柳树,在我
期刊
《兜兜龙说汉字》是《七彩语文》杂志低年级版的经典栏目,通过可爱的卡通人物“兜兜龙”,为小朋友们讲述汉字的故事,引导儿童趣味识字,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汉字文化的熏习,从小爱上汉字,亲近母语。今天,刘栋老师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杂志,让杂志上的文字活了起来,一个个汉字就像一粒粒小种子一样,在儿童的心中快乐地生根、发芽、生长。  刘栋老师今天的课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它充分体现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儿童性、语文性和启
期刊
缘起:动物是儿童天然的朋友,孩子对不同种类的动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都想去探索。《七彩语文》杂志低年级版“皮皮猴游乐园”里,就介绍过小动物的本领,张婷老师设计的“小动物,大本领”一课,依据杂志提供的资源,以动物的本领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以讲故事、绘画、饲养、图文阅读等多种实践活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下面,从教学实录中攫取几个片段,驻足欣赏。  一、 算一算——激活情感的“引擎”  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