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课堂是指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的课堂。在课堂上要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教师应该潜心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从而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一、充分发挥学生潜在能力
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我们在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使他们在认识所学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十的加减法时,我让学生在操作和交流(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又可以走下座位自由组合交流)中创造出了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又如:在教十几减七时,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从15个苹果里卖出7个,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得到多种拿法,由此创造出了各种计算“15-7”的方法。再如:在学统计时,我让学生用彩色卡纸,分组合作剪五角星。因为颜色很多,我让他们按颜色整理统计,师生的评价按红五角星6个、黄五角星5个、蓝五角星4个、紫五角星3个,这样的顺序分类整理学生作品,在这时,学生们提出了比多比少、最多最少、一共多少等问题,有一个学生冒出:我发现它们像幸运星的非数学的回答,这正是学生思维精彩的意外事故。课后,还可以让学生统计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等,让他们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要从根本上改变,课上只有教师一个人说话,学生被动回答,或者不回答的状况。要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学会探究式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这样能很好的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例如:在教学圆的知识时,我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孩子们情绪高涨,想法很多,有的小组竟然用了五、六种画圆的方法,如用圆规画圆;把圆形物体放在本上沿着它的边画圆,用绳子和铅笔画圆;用图钉、绳子和铅笔画圆等等。我看到有一组学生,用篮球在画圆,他们在画圆时,用手心紧按篮球,却怎么都画不好。还有一组学生,只用了一根悠悠球的绳子,就画好了。看着学生们在自己想办法,虽然有些着急,但当他们画好时,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你就会深深的被触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探究式学习放在首位,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的构建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三、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
在现在的数学课堂中,教学注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和辅导者。
例如:在教数的比较时,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时,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然后再让学生们在猜数中,比较同位数的大小,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四、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作业
开放性作业灵活性较强,而且答案不唯一,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所以说数学开放题有利于改变学生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以及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范围和教学内容适度安排,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题目。
例如: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把含盐16%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把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让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1)需加多少盐?(2)需要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思路明朗化。当加盐的时候,盐水中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盐水中盐的重量不变。学生的思维在这时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后得出两个不同的答案。孩子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习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正好给他们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让他们在解题中感受到乐趣无穷。他们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地学习,调动内在潜能,主动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因此,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中,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愉快地学习,以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我们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淮阴实验小学 江苏】
一、充分发挥学生潜在能力
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我们在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使他们在认识所学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十的加减法时,我让学生在操作和交流(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又可以走下座位自由组合交流)中创造出了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又如:在教十几减七时,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从15个苹果里卖出7个,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得到多种拿法,由此创造出了各种计算“15-7”的方法。再如:在学统计时,我让学生用彩色卡纸,分组合作剪五角星。因为颜色很多,我让他们按颜色整理统计,师生的评价按红五角星6个、黄五角星5个、蓝五角星4个、紫五角星3个,这样的顺序分类整理学生作品,在这时,学生们提出了比多比少、最多最少、一共多少等问题,有一个学生冒出:我发现它们像幸运星的非数学的回答,这正是学生思维精彩的意外事故。课后,还可以让学生统计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等,让他们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要从根本上改变,课上只有教师一个人说话,学生被动回答,或者不回答的状况。要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学会探究式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这样能很好的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例如:在教学圆的知识时,我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孩子们情绪高涨,想法很多,有的小组竟然用了五、六种画圆的方法,如用圆规画圆;把圆形物体放在本上沿着它的边画圆,用绳子和铅笔画圆;用图钉、绳子和铅笔画圆等等。我看到有一组学生,用篮球在画圆,他们在画圆时,用手心紧按篮球,却怎么都画不好。还有一组学生,只用了一根悠悠球的绳子,就画好了。看着学生们在自己想办法,虽然有些着急,但当他们画好时,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你就会深深的被触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探究式学习放在首位,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的构建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三、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
在现在的数学课堂中,教学注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和辅导者。
例如:在教数的比较时,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时,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然后再让学生们在猜数中,比较同位数的大小,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四、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作业
开放性作业灵活性较强,而且答案不唯一,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所以说数学开放题有利于改变学生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以及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范围和教学内容适度安排,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题目。
例如: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把含盐16%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把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让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1)需加多少盐?(2)需要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思路明朗化。当加盐的时候,盐水中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盐水中盐的重量不变。学生的思维在这时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后得出两个不同的答案。孩子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习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正好给他们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让他们在解题中感受到乐趣无穷。他们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地学习,调动内在潜能,主动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因此,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中,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愉快地学习,以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我们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淮阴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