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从营造学习氛围、提高课堂互动、从旧知识中学习新知识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字:有效策略 学习氛围 课堂互动
目前我国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颇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历史是一门生动、有趣的课程,而是采用枯燥的知识性教学向学生灌输知识,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虽然,每节课都应遵守一定的教学内容,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然而教授教学内容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性教学呢?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一、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失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历史,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师生互动能够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提高教学质量。上课前,教师应认真备课,在课上随时出现的情况要做好应对准备。虽然做好了精心的课程设计,但教学活动本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课上免不了会出现不可预期的事情,如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学生提出了一些较为刁钻的问题等,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些具有思考意义、有些较为偏题、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等,这时教师应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加以利用,而不能给予贬低的评价。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应加以引导,循循善诱,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偏题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课下自己收集相关资料,然后与教师进行交流、探讨;错误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错误的地方,以免以后再次发生相同的错误。无论如何,教师应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提高教学活动,不要让课堂互动流于形式。有效的课堂互动,需要教师借鉴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以及自身的经验总结,提高自己对课堂的应变能力。
二、提问的艺术。
问题是提高学习最有效的途径,若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范围,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茫然无措,并对问题的反应表现平淡。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在课上提出的问题应加以思考,充分考虑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从而提出与学生生活、学习有结合点的问题。如在教授隋朝知识中,教师从学生已知的关于隋炀帝的历史知识出发,提出“有人说:隋炀帝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毫无积极之处,对他的评价应全面否定。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这时,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都跃跃欲试,对于如何评价隋炀帝的生平事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然后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最终掌握了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隋炀帝的认识,更深入总结了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水平。问题的提出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是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以前学过的关于隋炀帝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向导性的问题。由此可知,当提出的问题是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入手或是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思考,会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有见地、更得心应手。这主要是从“最近发展区”这一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又适合历史学习的规律考虑的,因此提高教学有效性也就非常顺其自然。
三、学习氛围的营造。
1、创建自由质疑的学习环境。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适当的假设和质疑,在质疑中发挥想象力,任思绪飞扬,视通万里,在质疑与析疑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2、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事物本身或是可替代事物的图像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通过触觉、听觉、嗅觉等去体会。因此,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构建高效学习的平台,提供图片、媒体、模具等具有历史承载教学的物品。此外,还应注意课堂秩序的规范、合理,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利用辅助性教材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认知。
3、创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规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向学生思维“施压”,“逼迫”学生深入思考,從而提高教学质量。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文本,促进学生的思维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
四、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求异思维。
这种和谐共鸣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求异思维必须与求同思维和谐共鸣。两种思维的交融可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复杂、深奥的问题,采用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的方法,同中求异便能找得最佳答案。二是要求更新历史教学的观念,促使历史教学信息的思维辐射与学生接受信息的思维聚合和谐共鸣。历史是一门集可知性、过去性于一身的人文学科,层次交迭,范围广,意象远,只有当教与学过程中思维辐射与聚合和谐共鸣时才能奏出一曲和谐悦耳的乐章。三是必须透彻地全面理解和谐共鸣的内涵。其本意是指教师使用求异思维教学与学生自我求异思维的相互感应、积极配合、相互制约、互补反馈,得出与众不同的新思维成果。只有这样,学生在接受求异思维训练后才能准确地把握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而现实中总有不少学生反映学习历史没用,背下来的知识最后也不考,面对材料分析题、问答题总感到棘手,一堆材料不知道怎么用,无从下手,以至于很被动,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思维中缺乏大胆的创造性、求异性,总把思维局限于常规性的思维框架里,一旦题目中没有他熟悉的课本语言,就无所适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少教师虽然大胆地运用了求异思维进行教学,但效果并不理想,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只抓住了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求同思维即聚合思维的返流作用。求异思维并不排斥聚合思维,只有当它们协同共振才能大放异彩。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求同、求异两方面思维的训练。聚合思维在于求同,发散思维在于求异。所以说:“人的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不同水平或多层次综合的产物,只有发散度愈高 ,聚合性好,创造水平才会高。
关键字:有效策略 学习氛围 课堂互动
目前我国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颇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历史是一门生动、有趣的课程,而是采用枯燥的知识性教学向学生灌输知识,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虽然,每节课都应遵守一定的教学内容,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然而教授教学内容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性教学呢?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一、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失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历史,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师生互动能够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提高教学质量。上课前,教师应认真备课,在课上随时出现的情况要做好应对准备。虽然做好了精心的课程设计,但教学活动本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课上免不了会出现不可预期的事情,如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学生提出了一些较为刁钻的问题等,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些具有思考意义、有些较为偏题、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等,这时教师应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加以利用,而不能给予贬低的评价。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应加以引导,循循善诱,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偏题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课下自己收集相关资料,然后与教师进行交流、探讨;错误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错误的地方,以免以后再次发生相同的错误。无论如何,教师应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提高教学活动,不要让课堂互动流于形式。有效的课堂互动,需要教师借鉴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以及自身的经验总结,提高自己对课堂的应变能力。
二、提问的艺术。
问题是提高学习最有效的途径,若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范围,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茫然无措,并对问题的反应表现平淡。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在课上提出的问题应加以思考,充分考虑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从而提出与学生生活、学习有结合点的问题。如在教授隋朝知识中,教师从学生已知的关于隋炀帝的历史知识出发,提出“有人说:隋炀帝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毫无积极之处,对他的评价应全面否定。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这时,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都跃跃欲试,对于如何评价隋炀帝的生平事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然后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最终掌握了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隋炀帝的认识,更深入总结了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水平。问题的提出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是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以前学过的关于隋炀帝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向导性的问题。由此可知,当提出的问题是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入手或是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思考,会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有见地、更得心应手。这主要是从“最近发展区”这一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又适合历史学习的规律考虑的,因此提高教学有效性也就非常顺其自然。
三、学习氛围的营造。
1、创建自由质疑的学习环境。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适当的假设和质疑,在质疑中发挥想象力,任思绪飞扬,视通万里,在质疑与析疑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2、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事物本身或是可替代事物的图像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通过触觉、听觉、嗅觉等去体会。因此,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构建高效学习的平台,提供图片、媒体、模具等具有历史承载教学的物品。此外,还应注意课堂秩序的规范、合理,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利用辅助性教材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认知。
3、创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规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向学生思维“施压”,“逼迫”学生深入思考,從而提高教学质量。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文本,促进学生的思维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
四、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求异思维。
这种和谐共鸣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求异思维必须与求同思维和谐共鸣。两种思维的交融可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复杂、深奥的问题,采用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的方法,同中求异便能找得最佳答案。二是要求更新历史教学的观念,促使历史教学信息的思维辐射与学生接受信息的思维聚合和谐共鸣。历史是一门集可知性、过去性于一身的人文学科,层次交迭,范围广,意象远,只有当教与学过程中思维辐射与聚合和谐共鸣时才能奏出一曲和谐悦耳的乐章。三是必须透彻地全面理解和谐共鸣的内涵。其本意是指教师使用求异思维教学与学生自我求异思维的相互感应、积极配合、相互制约、互补反馈,得出与众不同的新思维成果。只有这样,学生在接受求异思维训练后才能准确地把握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而现实中总有不少学生反映学习历史没用,背下来的知识最后也不考,面对材料分析题、问答题总感到棘手,一堆材料不知道怎么用,无从下手,以至于很被动,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思维中缺乏大胆的创造性、求异性,总把思维局限于常规性的思维框架里,一旦题目中没有他熟悉的课本语言,就无所适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少教师虽然大胆地运用了求异思维进行教学,但效果并不理想,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只抓住了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求同思维即聚合思维的返流作用。求异思维并不排斥聚合思维,只有当它们协同共振才能大放异彩。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求同、求异两方面思维的训练。聚合思维在于求同,发散思维在于求异。所以说:“人的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不同水平或多层次综合的产物,只有发散度愈高 ,聚合性好,创造水平才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