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是推动本土文化基本价值认同、提升区域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前提。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理应坚守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以及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融入时代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通过多维路径、特色发展来提升我国艺术领域的文化软实力。但是当下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过于追求高大全的学科建设,忽视了文化的重要地位与功能作用,美术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得不到彰显。因此,研究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文化底蕴,帮助学生真正近距离去体验文化、理解文化和创新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是美术教育的应然追求,也是促进新时代美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时代性: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应然追求
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已成当下美术教育的共识。①而且,美术教育彰显的时代精神,为艺术人才提供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素养。
就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时代内涵而言,“立德”是美育工作的重要基础。美术教育首先需立足于美育的本质特点,这是基础;美术的灵魂则在于人,传世佳作都是创作者人品的直接呈现。通过“立德”彰显美术教育的厚重,这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地方高校开展美术教育,要深切的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育精神,在新时代中真正理解美术创作的真谛,扎根现实生活的土壤,把美术创作者培养成为境界高远、情怀厚重和砥砺创新的艺术人才。众多厚重的艺术作品,首先源于其时代内涵的价值呈现,比如《开国大典》《地道战》等经典之作,以关注国家命运等主题引领了现实主义风格;再如广场浮雕等一些大型的公共作品设计,展现的是引领时代的丰满的正能量形象,成为国家形象宣传的重要载体,有着独特的美育价值和作用。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时代担当,还体现为美术创作的精神引领。在理念上,对时代勇于担当,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用心灵创作高质量的作品,让培养的艺术人才真正成长为新时代的精神文化引领者,这也是新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时代使命。地方高校要把握时代机遇,把传承和创新民族优秀文化和美学精神作为美术教育的行动目标,以艺术实践和文化创新来提升美术创作质量,创造出一批紧贴时代呼吸和命运的经典佳作,让美术教育彰显其精神引领的价值。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时代价值,则更多地体现在艺术教育者的践行与体验上。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应主动求新求变,走出“闭门造车”的传统办学思维,通过艺术实践和文化体验等行动来打破美术教育的桎梏。美术创作者要关注社会的吁求,触摸生活的脉搏,为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创作更多有质量、有内涵、有价值的艺术。以广西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为例,美术教育者如果離开广西这片丰厚的土壤,就缺失了坚实的立足基石,唯有让美术创作者融入生活、走入现场,才能在行动和体验中让学生形成独特的美术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
二、民族性: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旨趣
民族性一直是美术创作者追求的文化旨趣,这是传播和创新民族艺术的重要路径。而彰显美术教育的民族性亦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的美术教育如果离开民族文化资源,其课程资源的贫瘠和单薄就可想而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果离开地方民族文化这种“活态”资源,艺术创作的魅力与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美术人才培养的素质提升。
美术教育的民族性视野,其一,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美术教育。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应用好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特别是本土民族传统艺术精华,通过甄别遴选,汲取其中艺术养分的精粹,将其开发成为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资源。以广西地方高校为例,广西的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如传统的壮族刺绣作品,图案纹样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是非常精美的美术资源。再如壮族的干栏民居建筑、服饰图案、傩画人像、铜鼓艺术、花山岩画等民间文化资源,既寄寓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又蕴含着多元的民族智慧。地方高校吸纳这些民族文化艺术来充实美术教育,让这些民间资源成为美术课程资源,更能够激发学生体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艺术才华,让学生真正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主动理解和认知本土的民族文化,成为传播和继承广西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而民族文化艺术融入高校的美术教育,也彰显了本土地方高校有异于其他高校的美育办学特色。
其二,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美术教育有机结合。艺术教育重在实践,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也应走出课堂,融入社会,才能在行动中感受美、创造美并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广西地方高校在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高校可以借助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深入民间生活了解广西民族艺术,让民族文化真正入眼、入耳、入心,以艺术实践来促进学生美术素质和文化自觉的形成。美术专业的艺术实践之一就是田野调查,高校可以根据课程设置美术专题让学生开展田野考察,深入广西独特的民族节日和文化活动,如壮族的“三月三”“牛魂节”“歌圩”等民族节日和活动,通过艺术采风获取对广西民间艺术的直观感受与体验。艺术实践让美术创作者有了灵感的源泉,有来自生活的直接叩问,能够感悟到“美的本质是融合和表现在形象之中的,没有了形象,也就没有了美”②。艺术教育本质上也是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认识过程,美术教育的社会实践也可以促使学生对民族文化理解由被动变为自觉。
其三,借助文化社团活动来拓展高校美术教育视野。高校学生群体在形成文化共同体方面有其优势,而高校的学生社团也为学生形成文化共识提供了空间。地方高校可以有意识地引导美术专业学生成立关于民族文化的学生社团,借助社团活动来拓展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视野。民族文化类社团通过聘请专业导师,吸引关注民族艺术的学生参与,营造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氛围和精神。以广西地方高校为例,众多民族文化艺术为高校的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民间剪纸、壮族刺绣、传统蜡染等技艺,地方高校可以通过社团的方式去实现传承和创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社团可以实地去拜访民间传承人,或者邀请非遗传承人到高校进行文化分享或开展技艺传授,让社团活动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地方高校还可以依托社团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搜集、整理美术民间资源,建设民族文化美术资源馆,拓展社群的教育传播功能,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拓展更宽广的民族文化视野。 三、地域性: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基因
美术创作的地域性,和其他文化一样,体现为一种文化的典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等特点。我国幅员辽阔,也因此形成了有着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地域文化也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美术教育的地域性,一方面体现在美术教育者的个性化审美上,另一方面也體现为美术教育应呈现出特殊的艺术风格,这意味着因地域特色而形成美术教育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倾向,这就促使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要形成与其他区域高校有差异的优势和特色。
首先,美术教育的地域性文化基因来源于历史积淀。某个区域的教育一定和这个区域的特定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也是如此。如广西漓江画派的形成,它也有一个自发、培育、形成的积淀过程,也与广西这个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漓江画派对广西本土的美术创作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它整合了广西美术创作的力量,形成了广西独特的艺术创作面貌;另一方面,通过挖掘广西地域和文化资源,对全面、整体提高和推进广西艺术创作高度作出了贡献。③广西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自然离不开这种地域文化的影响,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应着眼于这种历史文化积淀,思考如何“着眼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的办学目标,从文化自信、艺术创新的角度塑造特有的文化基因,秉承“漓江画派”等形成的地域性文化精神,实现传承、挖掘、保护、创新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美术教育的地域性文化基因来源于风土人情的塑造。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艺术实践的主要路径,美术教育也一定和本土生活联系在一起,本土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也势必影响着美术教育。如北方高校中国画系教育比较侧重表现黄土高原题材,南方的一些艺术学院则喜欢表现秀美的南方山水,这些地方高校美术教育都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性美术教育题材。④广西亚热带的绮丽自然环境,自然会影响到美术创作者,使其作品更多地表现出秀丽柔美、清新自然的审美品格倾向。这种地域性文化对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特色化发展带来一定启发,源于本土的文化风貌和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魅力,可以让广西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错位发展之路。
最后,美术教育的地域性文化基因来源于本土美术人才的造就。美术创作的地域性文化基因,离不开本土美术人才的长期浸润。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既需要大批长期耕耘本土的艺术人才来建设,也需要培养和造就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美术创作者。众多极具辨识度的优秀的美术人才,就是在长期浸润地域文化、体验本土风情的磨砺中创新发展的。如广西漓江画派,其代表画家由以阳太阳、黄独峰、凃克、陈烟桥、马万里、孙见光、黄格胜、刘绍昆、张复兴、蔡道东、阳山、雷务武、谢森、黄菁、雷波、谢麟、张冬峰、郑军里、余永健等为代表的老中青美术家组成⑤,这些优秀的艺术人才都是接受本土文化浸润或是本土成长起来的大家,形成了具有较高辨识度的画家群体。广西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理应加大对本土资源的挖掘和表现,培养以地域性为文化基因的美术人才,致力于形成有别于全国其他地区高校的美术教育特色。
四、结语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态度,地方高校美术教育首先要立足于时代使命感,以美术创作为载体来塑造大学生优秀中华文化基因,让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觉并内化为艺术行动。其次,文化自信还是艺术创新的灵魂,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如果缺失了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熏染,相当于是放弃了艺术创新的肥沃的土壤,美术创作人才也就难以形成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素养。文化自信视阈下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旨在思考如何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转化与创新优秀本土文化,使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成为可能,以更好地适应当代文化的审美和消费需求。这既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积淀文化自信,也需要地方高校基于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来推动高校美术教育改革。以此立足于时代的高校美术教育,需彰显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形态的特色与优势,体现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适应性、人文性和创新性,唯此“以文化人”的美术教育才能适应未来艺术人才的素养需求。
【注释】
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2018年8月30日。
②仇春霖:《大学美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61页。
③⑤谢麟:《广西现当代美术发展与漓江画派》,《中国美术》2020年第4期。
④何延喆、刘玉睿:《中国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地域性研究》,《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赵红云,南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本文系2018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文化自信语境下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8JGZ127)
一、时代性: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应然追求
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已成当下美术教育的共识。①而且,美术教育彰显的时代精神,为艺术人才提供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素养。
就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时代内涵而言,“立德”是美育工作的重要基础。美术教育首先需立足于美育的本质特点,这是基础;美术的灵魂则在于人,传世佳作都是创作者人品的直接呈现。通过“立德”彰显美术教育的厚重,这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地方高校开展美术教育,要深切的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育精神,在新时代中真正理解美术创作的真谛,扎根现实生活的土壤,把美术创作者培养成为境界高远、情怀厚重和砥砺创新的艺术人才。众多厚重的艺术作品,首先源于其时代内涵的价值呈现,比如《开国大典》《地道战》等经典之作,以关注国家命运等主题引领了现实主义风格;再如广场浮雕等一些大型的公共作品设计,展现的是引领时代的丰满的正能量形象,成为国家形象宣传的重要载体,有着独特的美育价值和作用。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时代担当,还体现为美术创作的精神引领。在理念上,对时代勇于担当,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用心灵创作高质量的作品,让培养的艺术人才真正成长为新时代的精神文化引领者,这也是新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时代使命。地方高校要把握时代机遇,把传承和创新民族优秀文化和美学精神作为美术教育的行动目标,以艺术实践和文化创新来提升美术创作质量,创造出一批紧贴时代呼吸和命运的经典佳作,让美术教育彰显其精神引领的价值。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时代价值,则更多地体现在艺术教育者的践行与体验上。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应主动求新求变,走出“闭门造车”的传统办学思维,通过艺术实践和文化体验等行动来打破美术教育的桎梏。美术创作者要关注社会的吁求,触摸生活的脉搏,为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创作更多有质量、有内涵、有价值的艺术。以广西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为例,美术教育者如果離开广西这片丰厚的土壤,就缺失了坚实的立足基石,唯有让美术创作者融入生活、走入现场,才能在行动和体验中让学生形成独特的美术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
二、民族性: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旨趣
民族性一直是美术创作者追求的文化旨趣,这是传播和创新民族艺术的重要路径。而彰显美术教育的民族性亦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的美术教育如果离开民族文化资源,其课程资源的贫瘠和单薄就可想而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果离开地方民族文化这种“活态”资源,艺术创作的魅力与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美术人才培养的素质提升。
美术教育的民族性视野,其一,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美术教育。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应用好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特别是本土民族传统艺术精华,通过甄别遴选,汲取其中艺术养分的精粹,将其开发成为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资源。以广西地方高校为例,广西的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如传统的壮族刺绣作品,图案纹样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是非常精美的美术资源。再如壮族的干栏民居建筑、服饰图案、傩画人像、铜鼓艺术、花山岩画等民间文化资源,既寄寓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又蕴含着多元的民族智慧。地方高校吸纳这些民族文化艺术来充实美术教育,让这些民间资源成为美术课程资源,更能够激发学生体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艺术才华,让学生真正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主动理解和认知本土的民族文化,成为传播和继承广西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而民族文化艺术融入高校的美术教育,也彰显了本土地方高校有异于其他高校的美育办学特色。
其二,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美术教育有机结合。艺术教育重在实践,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也应走出课堂,融入社会,才能在行动中感受美、创造美并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广西地方高校在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高校可以借助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深入民间生活了解广西民族艺术,让民族文化真正入眼、入耳、入心,以艺术实践来促进学生美术素质和文化自觉的形成。美术专业的艺术实践之一就是田野调查,高校可以根据课程设置美术专题让学生开展田野考察,深入广西独特的民族节日和文化活动,如壮族的“三月三”“牛魂节”“歌圩”等民族节日和活动,通过艺术采风获取对广西民间艺术的直观感受与体验。艺术实践让美术创作者有了灵感的源泉,有来自生活的直接叩问,能够感悟到“美的本质是融合和表现在形象之中的,没有了形象,也就没有了美”②。艺术教育本质上也是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认识过程,美术教育的社会实践也可以促使学生对民族文化理解由被动变为自觉。
其三,借助文化社团活动来拓展高校美术教育视野。高校学生群体在形成文化共同体方面有其优势,而高校的学生社团也为学生形成文化共识提供了空间。地方高校可以有意识地引导美术专业学生成立关于民族文化的学生社团,借助社团活动来拓展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视野。民族文化类社团通过聘请专业导师,吸引关注民族艺术的学生参与,营造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氛围和精神。以广西地方高校为例,众多民族文化艺术为高校的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民间剪纸、壮族刺绣、传统蜡染等技艺,地方高校可以通过社团的方式去实现传承和创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社团可以实地去拜访民间传承人,或者邀请非遗传承人到高校进行文化分享或开展技艺传授,让社团活动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地方高校还可以依托社团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搜集、整理美术民间资源,建设民族文化美术资源馆,拓展社群的教育传播功能,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拓展更宽广的民族文化视野。 三、地域性: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基因
美术创作的地域性,和其他文化一样,体现为一种文化的典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等特点。我国幅员辽阔,也因此形成了有着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地域文化也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美术教育的地域性,一方面体现在美术教育者的个性化审美上,另一方面也體现为美术教育应呈现出特殊的艺术风格,这意味着因地域特色而形成美术教育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倾向,这就促使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要形成与其他区域高校有差异的优势和特色。
首先,美术教育的地域性文化基因来源于历史积淀。某个区域的教育一定和这个区域的特定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也是如此。如广西漓江画派的形成,它也有一个自发、培育、形成的积淀过程,也与广西这个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漓江画派对广西本土的美术创作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它整合了广西美术创作的力量,形成了广西独特的艺术创作面貌;另一方面,通过挖掘广西地域和文化资源,对全面、整体提高和推进广西艺术创作高度作出了贡献。③广西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自然离不开这种地域文化的影响,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应着眼于这种历史文化积淀,思考如何“着眼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的办学目标,从文化自信、艺术创新的角度塑造特有的文化基因,秉承“漓江画派”等形成的地域性文化精神,实现传承、挖掘、保护、创新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美术教育的地域性文化基因来源于风土人情的塑造。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艺术实践的主要路径,美术教育也一定和本土生活联系在一起,本土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也势必影响着美术教育。如北方高校中国画系教育比较侧重表现黄土高原题材,南方的一些艺术学院则喜欢表现秀美的南方山水,这些地方高校美术教育都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性美术教育题材。④广西亚热带的绮丽自然环境,自然会影响到美术创作者,使其作品更多地表现出秀丽柔美、清新自然的审美品格倾向。这种地域性文化对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特色化发展带来一定启发,源于本土的文化风貌和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魅力,可以让广西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错位发展之路。
最后,美术教育的地域性文化基因来源于本土美术人才的造就。美术创作的地域性文化基因,离不开本土美术人才的长期浸润。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既需要大批长期耕耘本土的艺术人才来建设,也需要培养和造就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美术创作者。众多极具辨识度的优秀的美术人才,就是在长期浸润地域文化、体验本土风情的磨砺中创新发展的。如广西漓江画派,其代表画家由以阳太阳、黄独峰、凃克、陈烟桥、马万里、孙见光、黄格胜、刘绍昆、张复兴、蔡道东、阳山、雷务武、谢森、黄菁、雷波、谢麟、张冬峰、郑军里、余永健等为代表的老中青美术家组成⑤,这些优秀的艺术人才都是接受本土文化浸润或是本土成长起来的大家,形成了具有较高辨识度的画家群体。广西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理应加大对本土资源的挖掘和表现,培养以地域性为文化基因的美术人才,致力于形成有别于全国其他地区高校的美术教育特色。
四、结语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态度,地方高校美术教育首先要立足于时代使命感,以美术创作为载体来塑造大学生优秀中华文化基因,让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觉并内化为艺术行动。其次,文化自信还是艺术创新的灵魂,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如果缺失了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熏染,相当于是放弃了艺术创新的肥沃的土壤,美术创作人才也就难以形成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素养。文化自信视阈下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旨在思考如何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转化与创新优秀本土文化,使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成为可能,以更好地适应当代文化的审美和消费需求。这既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积淀文化自信,也需要地方高校基于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来推动高校美术教育改革。以此立足于时代的高校美术教育,需彰显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形态的特色与优势,体现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适应性、人文性和创新性,唯此“以文化人”的美术教育才能适应未来艺术人才的素养需求。
【注释】
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2018年8月30日。
②仇春霖:《大学美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61页。
③⑤谢麟:《广西现当代美术发展与漓江画派》,《中国美术》2020年第4期。
④何延喆、刘玉睿:《中国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地域性研究》,《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赵红云,南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本文系2018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文化自信语境下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8JGZ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