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运用问题教学法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xim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长期以来,怎样正确地教语文,怎样正确地学语文,一直是困扰师生的难题。相对于中学的其它学科,学生在语文上投入的时间往往是最多的,但收效总不令人满足,甚至是失望。基于此,本文指出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目前现状,探析了造成语文阅读学习“投入大,收效微”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建议——采用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理论基础,历史上曾有很多教育家对此问题著书立说。本文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主要探索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运用问题教学法。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设计问题 提出问题
  第一,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任务。
  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研读该课文的第一个故事——松骨峰(书堂站)战斗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和思考: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当学生完成了解答这第一个问题的任务以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志愿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自己课文读这一段描写时,对志愿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经过师生共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悲壮、崇敬、肃穆的情感体验朗读课文。很明显,这位教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第二个问题着重培养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用朗读来表现情感的能力。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样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课文的教学,同样是在讲解松骨峰战斗这一故事,有一位老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却是这样提问的:在松骨峰战中,美国鬼子的人数多不多啊?美国鬼子用什么武器啊?如此等等,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齐声叫喊作出同一回答。这样的提问,问题本身不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从而使问题本身没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这样的运用问题教学法,显然是对问题教学法的曲解和滥用。客观的事实对比告诉人们: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科学设计,可见马赫穆托夫提出“问题性水平”的概念不是没有道理的。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必须有一个弹性限度,不能高到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智力操作任务那样一种程度。问题性水平的高,应高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程度,这就足够了。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来说,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智力操作难以启动,到头来是徒劳无益。
  第二,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
  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张载论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时,提出了“学则需疑”的原则,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张载的观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张、朱两人在这里提出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确实是很有指导价值的,但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怎样的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把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串联起来,形成每堂课的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是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笔者从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进行问题教学法的探索。经过训练,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写作能力有长足进步,多人在市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学生智能素质得到极明显的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工作能力强。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争论问题。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变得聪明、有才智,从而为学好语文知识和各门学科奠定了智力基础。
其他文献
2010年3月5日,对于作家卢苏宁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当晚7点30分,他创作的27集电视连续剧在东方卫视开播;与之同时,北京电视台、沈阳电视台和广西电视台的影视频道正在热
摘要:有趣的现象可以激起学习兴趣,有用的知识也可以产生学习兴趣,但要使学习兴趣稳定、持久,还必须依靠有效学习,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艺术、揭示物理科学美的艺术、促使学生情感意识的发展的艺术,这三者相互联系、形成结构。在教育教学中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这一结构,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达到艺术境界。本文就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学习兴趣 求知欲 课堂教
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如何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效益,如何将课堂变得有效,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好好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个人在实践中的一些感悟,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情感教育,因为人的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同等重要,它使学习者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对人的态度、感情、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带来直接的影响。如何进行情感教育,也是教师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 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认知与情感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良好的情感能够激励感知的积极性,提高认识的效果,保持记忆
期刊
(一)当前中专数学教学方法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中专数学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仍然局限于“就数学谈数学”的怪圈。同时,应试教育的环境迫使很多学校在教学方法上着重设计“思维体操”的高难动作,一遍遍地重复“基本训练”,让学生习惯于题海战术,被动地由教师支配着进行紧张而低效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进入中专课堂后注重机械模仿,急于掌握解题技巧,而不愿深一步思考所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结果是一见到没做过的题目就束手无
摘要: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国家教育部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增加文言文的阅读量,正是为了达到这目的。 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
时光,真如宋晓杰形容雪花那样:“……”不紧不慢,一个劲儿地转来转去/像谁一下一下拍打我的肩膀/——即使猛然回头,也看不到那个/瞬间失去的人"(之).这不,春节还没到,人们就
摘要:硝酸还原酶在硝酸盐的同化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将进入植物体内的NO3-还原为NO2-,进一步在亚硝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为氨,是陆生植物氮素代谢中的一个关键酶,它的活性高低直接影响到植物对土壤中硝态氮素的利用,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文章分析了硝酸还原酶的特性及调控机理,阐述了硝酸还原酶的提取、纯化及一些基本特性,并表述了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的最新进展,这些研究对于提高氮肥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
摘要:情感是人以需要为中介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喜、怒、哀、乐、爱、惧、恨都是人对现实的体验形式。由于体育教学的过程处于动态中,学员身体又要承受一定负荷,因而学员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育教学活动对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技能、体制的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  关键词:健康情感 体育教学 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