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直以来阅读教学的效益不佳,阅读教学的目的远没有达到。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对文本没有个体阅读的体验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智体验,它应当是充满愉悦而令人神往的。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似乎很少从学生的反应中感到这种愉悦。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固然和当今学生的多元化阅读取向有关,但更重要的就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对文章的体验,他们对文章的阅读体验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别人的翻版。学生因为缺乏从字词到内涵的深层体验,缺乏直观的、直觉的个体体验,自然就会对文章感到乏味,进而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吸收和积淀,同时也影响了对语言工具的学习和运用。
2.教师忽视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
在今天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老师或者天马行空,独占讲台;或者以枯燥的阅读练习答案,取代兴致盎然的文章解读。教师无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忽略学生的阅读体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的事实,忽视了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文化积淀而形成新的认知的平台。学习个体发展的规律性在教学活动中被人为地取消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不断地被强化。教师忽视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使得学生离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原来越远。
3.共生阅读的创新性缺少
共生阅读教学就是教师要用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思考唤起和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思考,让学生在这种共生的阅读中学会阅读。这种阅读教学,是以教师自己的深入阅读为基础的,教师没有自己的阅读是无法进行阅读教学的。而共生阅读的要求就是教师自己必须亲自阅读文本,必须亲自解读文本。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语文教师自己不读文本了,一切来自教参,一切来自练习答案,一切来自现成的课件和各种资料。这样一来,师生对文章的解读只好墨守成规,对一家之言不敢有半点逾越,很难产生创新的勇气。
走出阅读教学的困境,实行高效的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教师必须对阅读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蕴涵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教师对教学文本作出合理的甚至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化处理。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固守语文学科本质,又体现文体特质和文本个性。语文阅读教学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但绝不能把语文教材内容直接当作语文教学内容,教语文绝不是教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具体的文本为载体,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处理作为具体教材的结果。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语文教师要以专业的眼光对教学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有效的甄别与筛选,使教学文本所负载的教学价值转化为有用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从而有效地根据具体的教学文本选择、确定甚至拓展、生成出合适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知道自己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还要知道自己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多学产生了怎样的潜在影响,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产生怎样的助力。
2.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状态研究
阅读状态研究应属学情研究,它的着力点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习者目前的阅读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了解了真正的“阅读需要”也就会真正发现该教什么,就可为阅读教学预设的可行性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会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或教学之后更明了自己教学时的“得”与“失”。研究学情,以学定教才是阅读教学基本出发点,这样才会营造真实的课堂现场。
3.运用传统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发现一些传统阅读教学的方法被摒弃了。尤其在一些公开课、展示课的课堂上,我们再也看不到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本的层次,再也看不到师生共同讨论段落大意了。似乎这些传统的阅读手段已经登不了大雅之堂了。其实层次分析和内容归纳是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重要的阅读方法。根据文意分段,将文本化整为零,弄清楚文章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我们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和步骤。以此为基础,学生就可以理清文本思路,就可以提高学生文本阅读的质量,再长的文章学生也有阅读的抓手和路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摒弃花哨的效率低下的教学行为,以有效的教学设计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期待语文教师能用教材教语文,用有效的文本分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陈俊,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1.学生对文本没有个体阅读的体验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智体验,它应当是充满愉悦而令人神往的。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似乎很少从学生的反应中感到这种愉悦。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固然和当今学生的多元化阅读取向有关,但更重要的就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对文章的体验,他们对文章的阅读体验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别人的翻版。学生因为缺乏从字词到内涵的深层体验,缺乏直观的、直觉的个体体验,自然就会对文章感到乏味,进而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吸收和积淀,同时也影响了对语言工具的学习和运用。
2.教师忽视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
在今天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老师或者天马行空,独占讲台;或者以枯燥的阅读练习答案,取代兴致盎然的文章解读。教师无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忽略学生的阅读体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的事实,忽视了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文化积淀而形成新的认知的平台。学习个体发展的规律性在教学活动中被人为地取消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不断地被强化。教师忽视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使得学生离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原来越远。
3.共生阅读的创新性缺少
共生阅读教学就是教师要用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思考唤起和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思考,让学生在这种共生的阅读中学会阅读。这种阅读教学,是以教师自己的深入阅读为基础的,教师没有自己的阅读是无法进行阅读教学的。而共生阅读的要求就是教师自己必须亲自阅读文本,必须亲自解读文本。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语文教师自己不读文本了,一切来自教参,一切来自练习答案,一切来自现成的课件和各种资料。这样一来,师生对文章的解读只好墨守成规,对一家之言不敢有半点逾越,很难产生创新的勇气。
走出阅读教学的困境,实行高效的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教师必须对阅读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蕴涵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教师对教学文本作出合理的甚至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化处理。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固守语文学科本质,又体现文体特质和文本个性。语文阅读教学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但绝不能把语文教材内容直接当作语文教学内容,教语文绝不是教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具体的文本为载体,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处理作为具体教材的结果。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语文教师要以专业的眼光对教学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有效的甄别与筛选,使教学文本所负载的教学价值转化为有用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从而有效地根据具体的教学文本选择、确定甚至拓展、生成出合适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知道自己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还要知道自己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多学产生了怎样的潜在影响,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产生怎样的助力。
2.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状态研究
阅读状态研究应属学情研究,它的着力点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习者目前的阅读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了解了真正的“阅读需要”也就会真正发现该教什么,就可为阅读教学预设的可行性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会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或教学之后更明了自己教学时的“得”与“失”。研究学情,以学定教才是阅读教学基本出发点,这样才会营造真实的课堂现场。
3.运用传统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发现一些传统阅读教学的方法被摒弃了。尤其在一些公开课、展示课的课堂上,我们再也看不到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本的层次,再也看不到师生共同讨论段落大意了。似乎这些传统的阅读手段已经登不了大雅之堂了。其实层次分析和内容归纳是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重要的阅读方法。根据文意分段,将文本化整为零,弄清楚文章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我们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和步骤。以此为基础,学生就可以理清文本思路,就可以提高学生文本阅读的质量,再长的文章学生也有阅读的抓手和路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摒弃花哨的效率低下的教学行为,以有效的教学设计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期待语文教师能用教材教语文,用有效的文本分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陈俊,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