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资源》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运而生,在新课程大旗下,风起云涌,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我们宿迁市实验学校当然也不例外,作为省级实验学校,更应该大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为全体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
我们宿迁市没有什么名观胜迹,但150公里外的邻市连云港却有一座闻名遐迩的花果山,这可是一处挺具文化价值的宝库,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西游记》主角孙悟空的“老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美猴王》,我校语文教研组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开发与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七年级新生赴连云港进行探究性的“文化旅游”。
[综合实践举例]
1.“访大圣故乡,读今古奇书”——语文实践活动之文学阅读篇
我校这个综合实践活动算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旅游,虽不能比拟徐霞客的“屐痕半天下,《游记》誉四海”,但也绝不类同于时人蜻蜓点水的到此一游。我们学生的行囊中没有相机,但有一部名著:《西游记》,在我们的统一部署下,学生早已将《西游记》至少通读了一遍。同学们都“有备而来”。凌晨时分,刚坐上车,就有学生不断地说:“孙悟空真在花果山呆过吗?”“花果山真有那个水帘洞府?里面就像过家家一样一应俱全吗?”“花果山现在还有猴子吗?它 该不会是孙悟空的后代吧?” “嘻嘻,说不准今天去还能遇上猪八戒,他也刚好到水帘洞府央求孙大圣呢!”……甚至有孩子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溪名瀑布,真似挂帘帷。”看那陶醉的样儿,仿佛早已来到水帘洞前,欣赏着清冽的泉水……三个小时的车程就在这样的“多声部合唱”中结束了。我们很快来到花果山脚下,有的学生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竟然翻开《西游记》,嘟哝着找花果山旅行图!
2.“践文人故踵,品墨客遗香”——语文实践活动之文人墨客篇
探访古代文人墨客的行踪是我们“文化旅游”的重点。
一到山门口,《西游记》氛围便扑面而来。山门是在传统古城门的架构上,用现代表现手法加以渲染。上首为孙悟空的头像,背衬圆形图案。背面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的“东胜神洲”四个精采夺目的大字。进入大门,更多的同学围聚到松林中吴承恩的塑像前,或观摩其智慧的前额,或细阅其生平事迹。
花果山的人文景观源远流长,唐宋以降,历代统治者都在这里筑庙建塔,早在明万历30年,朱翊钧皇帝颁旨花果山中的主庙宇三元宫为天下名山寺院。康熙皇帝亲题“遥镇洪流”四字镌刻在花果山玉女峰上以示敬仰。
欲登南天门,必经十公盘。晚清诗人张百川诗云:“峰峦高耸豁双眸,最爱烟霞上界幽。步步阶梯盘若线,层层石栈巧相钩”。南天门,传说是玉皇大帝灵霄宝殿的外大门,清黄申瑾《云台二十四景》将南天门列为一景,称作“云护天门”,说这里“群峰环拱,云气卷舒,豁人心目,令观者有物外之想”。民族英雄林则徐登花果山,有“层楼望日博枝曙,半岭吞云竹树昏”的感叹。
在花果山,千百年来的古建筑、古遗址、古石刻、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踪手迹遍布山中。学生在这样一个“艺术宝库”中流连忘返,其乐陶陶,忻然忘倦。
3.“搜天下水帘,鉴猴王原籍”——语文实践活动之知识探究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一个容易混淆视听的时代。为了利益,孙悟空家乡之争跟曹操墓之争一样沸沸扬扬,于是“搜天下水帘,鉴猴王原籍”也成为我们“文化旅游”的一个探究主题。亲历花果山水帘洞之后,我们引领学生借助图书室、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大圣故乡的确定性进行研究。
同学们在探究中发现,除了连云港的花果山,全国各地有名的花果山还不下八个,而水帘洞也有多个:桐柏山水帘洞、甘肃武山县水帘洞、武夷山水帘洞、衡山水帘洞、广西百色市水帘洞、贵州省安顺镇水帘洞……这么多花果山水帘洞到底哪个才是美猴王真正的家?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如下:
连云港方位相符:“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
自然景观相称:云台山早就是一座远离人寰的海中仙山。宋苏轼写诗叹道:“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
作者祖籍在此:吴承恩长期居于淮安,祖籍是与淮安紧邻的涟水,明代以前涟水曾几度归属海州。
小说描述相似:云台山中有一块天生奇巧的“娲遗石”,夹在石缝中,上不靠天,下不着地,传说为女娲炼石补天所剩,其尺寸形态与《西游记》中描写的感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仙石猴胎恰相吻合,周围格局也与书中描写十分相似。
另外还有同学发现,毛泽东主席曾就花果山是猴王故乡有过几次谈话。所有这些旅游后的后续探究,既提高了学生检索信息和甄别真伪的能力,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与人文素养。
[实践活动反思]
学生来到这国家级风景名胜,山中古树参天,名胜古迹众多,欣赏着秀美的自然景观,感受着丰富的人文景观,这是书本所无法给予学生的感性经历和生命体验。这样的“文化旅游”使得孩子们阅读的兴趣更浓效果更好,这是耳提面命的训育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山中的水帘洞,学生无一例外的希望看到峭壁上飞瀑高悬,石洞内石座石床。因为学生们都事先阅读过《西游记》甚至有的同学不止读一遍,都深为这样的景观所吸引:“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潺溪名瀑布,真似挂帘帷”但面对实景时却不免有一点失望,生活与艺术的落差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和探究,艺术想象需要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又不可能完全拘泥于现实,这里就充分体现出了艺术家能动创造的构思和价值……学生阅读比对甚至按图索骥的过程,是最为主动最为感性的阅读活动,它将“案头之山水”与“地上之文章”结合起来,使之相映成趣,它使读书与生活成为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共同建构起语文学科的科学外延。既扩大了学生阅读量,又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充实了学生的语言,是他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这个“文化旅游”的语文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实验学校的校本课程之一,成为我们每年献给七年级新生最宝贵的人生礼物,也是我们学校语文教学改革中催生的一朵奇葩。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223800)
我们宿迁市没有什么名观胜迹,但150公里外的邻市连云港却有一座闻名遐迩的花果山,这可是一处挺具文化价值的宝库,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西游记》主角孙悟空的“老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美猴王》,我校语文教研组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开发与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七年级新生赴连云港进行探究性的“文化旅游”。
[综合实践举例]
1.“访大圣故乡,读今古奇书”——语文实践活动之文学阅读篇
我校这个综合实践活动算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旅游,虽不能比拟徐霞客的“屐痕半天下,《游记》誉四海”,但也绝不类同于时人蜻蜓点水的到此一游。我们学生的行囊中没有相机,但有一部名著:《西游记》,在我们的统一部署下,学生早已将《西游记》至少通读了一遍。同学们都“有备而来”。凌晨时分,刚坐上车,就有学生不断地说:“孙悟空真在花果山呆过吗?”“花果山真有那个水帘洞府?里面就像过家家一样一应俱全吗?”“花果山现在还有猴子吗?它 该不会是孙悟空的后代吧?” “嘻嘻,说不准今天去还能遇上猪八戒,他也刚好到水帘洞府央求孙大圣呢!”……甚至有孩子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溪名瀑布,真似挂帘帷。”看那陶醉的样儿,仿佛早已来到水帘洞前,欣赏着清冽的泉水……三个小时的车程就在这样的“多声部合唱”中结束了。我们很快来到花果山脚下,有的学生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竟然翻开《西游记》,嘟哝着找花果山旅行图!
2.“践文人故踵,品墨客遗香”——语文实践活动之文人墨客篇
探访古代文人墨客的行踪是我们“文化旅游”的重点。
一到山门口,《西游记》氛围便扑面而来。山门是在传统古城门的架构上,用现代表现手法加以渲染。上首为孙悟空的头像,背衬圆形图案。背面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的“东胜神洲”四个精采夺目的大字。进入大门,更多的同学围聚到松林中吴承恩的塑像前,或观摩其智慧的前额,或细阅其生平事迹。
花果山的人文景观源远流长,唐宋以降,历代统治者都在这里筑庙建塔,早在明万历30年,朱翊钧皇帝颁旨花果山中的主庙宇三元宫为天下名山寺院。康熙皇帝亲题“遥镇洪流”四字镌刻在花果山玉女峰上以示敬仰。
欲登南天门,必经十公盘。晚清诗人张百川诗云:“峰峦高耸豁双眸,最爱烟霞上界幽。步步阶梯盘若线,层层石栈巧相钩”。南天门,传说是玉皇大帝灵霄宝殿的外大门,清黄申瑾《云台二十四景》将南天门列为一景,称作“云护天门”,说这里“群峰环拱,云气卷舒,豁人心目,令观者有物外之想”。民族英雄林则徐登花果山,有“层楼望日博枝曙,半岭吞云竹树昏”的感叹。
在花果山,千百年来的古建筑、古遗址、古石刻、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踪手迹遍布山中。学生在这样一个“艺术宝库”中流连忘返,其乐陶陶,忻然忘倦。
3.“搜天下水帘,鉴猴王原籍”——语文实践活动之知识探究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一个容易混淆视听的时代。为了利益,孙悟空家乡之争跟曹操墓之争一样沸沸扬扬,于是“搜天下水帘,鉴猴王原籍”也成为我们“文化旅游”的一个探究主题。亲历花果山水帘洞之后,我们引领学生借助图书室、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大圣故乡的确定性进行研究。
同学们在探究中发现,除了连云港的花果山,全国各地有名的花果山还不下八个,而水帘洞也有多个:桐柏山水帘洞、甘肃武山县水帘洞、武夷山水帘洞、衡山水帘洞、广西百色市水帘洞、贵州省安顺镇水帘洞……这么多花果山水帘洞到底哪个才是美猴王真正的家?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如下:
连云港方位相符:“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
自然景观相称:云台山早就是一座远离人寰的海中仙山。宋苏轼写诗叹道:“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
作者祖籍在此:吴承恩长期居于淮安,祖籍是与淮安紧邻的涟水,明代以前涟水曾几度归属海州。
小说描述相似:云台山中有一块天生奇巧的“娲遗石”,夹在石缝中,上不靠天,下不着地,传说为女娲炼石补天所剩,其尺寸形态与《西游记》中描写的感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仙石猴胎恰相吻合,周围格局也与书中描写十分相似。
另外还有同学发现,毛泽东主席曾就花果山是猴王故乡有过几次谈话。所有这些旅游后的后续探究,既提高了学生检索信息和甄别真伪的能力,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与人文素养。
[实践活动反思]
学生来到这国家级风景名胜,山中古树参天,名胜古迹众多,欣赏着秀美的自然景观,感受着丰富的人文景观,这是书本所无法给予学生的感性经历和生命体验。这样的“文化旅游”使得孩子们阅读的兴趣更浓效果更好,这是耳提面命的训育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山中的水帘洞,学生无一例外的希望看到峭壁上飞瀑高悬,石洞内石座石床。因为学生们都事先阅读过《西游记》甚至有的同学不止读一遍,都深为这样的景观所吸引:“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潺溪名瀑布,真似挂帘帷”但面对实景时却不免有一点失望,生活与艺术的落差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和探究,艺术想象需要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又不可能完全拘泥于现实,这里就充分体现出了艺术家能动创造的构思和价值……学生阅读比对甚至按图索骥的过程,是最为主动最为感性的阅读活动,它将“案头之山水”与“地上之文章”结合起来,使之相映成趣,它使读书与生活成为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共同建构起语文学科的科学外延。既扩大了学生阅读量,又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充实了学生的语言,是他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这个“文化旅游”的语文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实验学校的校本课程之一,成为我们每年献给七年级新生最宝贵的人生礼物,也是我们学校语文教学改革中催生的一朵奇葩。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