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与出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ga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文言文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考中增加了文言文阅读的比重,其他科目的学习,如历史课,要大量的运用到文言知识,理解历史材料。可见,提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是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切实的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目前,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开展的很不理想,上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就直接的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效率。长期以来,学生们对于文言文学习的认识有偏差,他们一直认为文言文对现在的学习是没有用的,与现代语言交流是相脱节的,基于此种心理,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机械的记忆、背诵,关注的是考试的内容,对于不在考试范围内的文言文知识置若罔闻。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学生这种心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客观而言,文言文已经远离了现代的语言,而且文言文中的很多语法、词汇以及语音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学生学习起来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文言文中蕴涵着灿烂的中华文化,很多优秀的章法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教学目的不具体。目前,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是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文言字词释义以及疏通大意上,而不注重对整篇文章的文学意义的探究,以及所蕴含的文化知识的探寻。如在教学一些人物类的传记性的文章时,教师对文中主人公高尚的品质视而不见,不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入挖掘和深刻理解,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文章后,只是机械的记住一些文言知识,缺乏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3、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串讲法是文言文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类似于简单的灌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只是一味的接受,这对于文言文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出路
   1、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三峡》这篇文章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为学生播放《三峡之歌》,以及风光记录片,让学生感受到三峡的高峻壮美,激起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几句话,想象三峡的绵延,引导学生体会现在的三峡和作者笔下的三峡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让学生通过对比,来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2、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能够只是注重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文言题的解题能力的提高,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真正的与文言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让学生通过文言文学习,对中华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陶冶情操,滋养性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的设定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真正提升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3、改变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方法是提升中学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采取串讲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课堂的教学之中,积极的进行思考。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大量的诵读,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不断的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真正的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成为了语文教学研究的方向。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合理的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段云,教师,现居甘肃庆阳。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主题式阅读是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大量的文字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趣味性,因此许多小学生对主题式阅读并不感兴趣,阅读教学成效也迟迟不见提升。而可以集声光电于一身的信息技术则能够有效突破这一教学困境,帮助教师进一步丰富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从而有效实现优化阅读教学成果的目的。  一、主题式阅读教学  主题式阅读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某个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而语言学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语言的一门系统学问。虽然语文教学偏重实践和运用,语言学倾向于理论,但两者有着相同的对象:语言文字,关系极为密切。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但我们在考察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语言学参与语文教学的程度并不高。鉴于此,本文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习作要写自己想写的话”,要“感情真挚”。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新课改中强调“三维一体”中就有“情感和价值观”。显然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流露真情说真话。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坦露自己的真情呢?  一、习作内容要“打假”须与生活共进  习作是学生生活的再现与人生体验的传达,是学生在生活的自我反思中审视人生、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较为丰富,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语言能力的训练具有一定的优势,其能够使语言能力的训练更加真实,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但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播语言知识上,还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多表达,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发现经典语言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想要使学生累
2018年8月21日,腾讯历史频道“短史记”中发表了其频道主编、历史研究者谌旭彬先生的《语文教材里的“四大论证方法”逻辑混乱,是有害的》一文。文章主要剖析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最为常见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四大论证方法存在的逻辑缺失问题。谌先生引用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对上述四种论证方法进行了分析评点,其主要结论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四大论证方法本身并不是一个有逻辑的东西,有些甚至
习惯了基于试题研究教学的范式,除了教学研究课、示范课的教学之外,在初中語文教学中研究教材,深度发掘教材含义的优良传统正远离当下的课堂,而即使是研究课、示范课,上完之后还是要补上应试这一内容的。这种教学研究尤其是对教材的分析,与应试形态下的教学现状,形成了典型的“两张皮”的现象,值得人们深思。尽管早就有人强调,教材分析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精度、深度及广度[1],但为什么教材分析以及教材
好多家长对自家孩子的语文成绩感到很头疼,为提高孩子的成绩想了许多办法,走了很多“路”,考试成绩仍然是外甥给舅舅打灯笼——照旧。其实学习语文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语文成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稳扎稳打,从一点一滴做起。通过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提高语文成绩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早起晚读记重点   我国古人很重视背诵。古时候的学子们为了考取功名,没有不把“四书”“五经”背到烂熟于心的,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活动,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放、活动方式的灵活多样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综合性学习却是最难把握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所以搞好语文教学是重中之重。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担负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但要重视教学方法,而且要加强学习与借鉴,实现创新教学,努力探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备课过程注意分层,照顾学生的差异性  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教学步伐的统一,而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学生的
现代教学理论越来越强调吸引,反对强制。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一再表明,人在强制状态下只能产生逆反的心理体验,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效果会受到极大限制,只有主动、愉快的学习氛围才是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保障。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繁复艰巨,《课程标准》按不同阶段划分下来,每个阶段的涵盖也极其广泛,语文教师早就习惯了将其化整为零,落实到每节课中。于是,带着极为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所进行的教学,就很难再有灵活、诗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