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充分发挥朗读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理解内容、领悟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可以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
一、在朗读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阅读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阅读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声情并茂的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情感朗读能借助声音再现文字中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而且只有通过读,读出味道,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认识文中所用的词、句的优美之处,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中,充当角色,也只有这时,学生才能自觉去分析“怎样写的”,去追究“为什么要这样写”和写作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授课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否则,教者分析得再细致、清楚,对于学生来说,总好像是别人的,结果只是被动地接受。在教学中,可采用范读、配乐读、自由读、竞赛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在学生理解领悟“我”把鲈鱼放回到湖里去这一过程后,让学生在自由读文的基础上,分“父亲”“我”两个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内心。在读“父亲”的话时,应把握“关心孩子,严格要求孩子”这一情感基调,读出说服、关心、坚决、不容争辩的语气;在读“我”的话时,应把握“内心委曲,不理解”的情感基调,读出急切、难受、乞求、无可奈何的语气。学生读后师生评议,接着再分组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更好,在“读、比、评、议”的交流活动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阅读实效明显增强。
二、在朗读中领悟积累
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多一点吟诵式的朗读,让学生自己读,一边读一边体会,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的能力。感悟和积累也是相辅相成,真正感悟的东西,就能慢慢地印在头脑之中,成为语言储备的一部分,实际上不仅是语言的储备,也是一种文化底蕴和思想感情的储备。如教学《趵突泉》一课,在学习描写大泉一段时,让学生理解“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鐘,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这句话的意思后,指名学生以一定的气势朗读,感受大泉的壮丽、阳刚之美;在学习描写小泉一段时,指导学生以活泼的语气朗读“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整齐的珠花,雪白……”,感受小泉的秀丽、阴柔之美。接着进行写法的迁移,让学生模仿句子来描写自己熟悉的景物,结果学生纷纷用上类似的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生动形象,从而使学生在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中,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和爱美的情趣,同时也积累了优美的词句。
三、在朗读中培养表达
宋代朱熹说:“凡读书……须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有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记。”通过朗读文本,学生可以积累语言素材,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习作能力提高。张中行先生说得更是恰如其分:“读,为的是吸收;读,更身外之文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多读,熟读,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蜂拥而上,文章自然天成。比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在描写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时用了节奏明快的排比句式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式,分别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独特之处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学生反复朗读后,不但为优美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所吸引,而且被作者抒发的赞美桂林山水、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所感染。学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纷纷提笔写《家乡的山水》,并也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模仿作者的写作方式,用优美的语句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其中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溪,溪水真清啊,清得可要看见溪底的细小的鹅卵石和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耍的小鱼;溪水真凉啊,在炎热的夏天,你只要站在溪水中,一股凉丝丝的感觉便从脚底直透全身,真是舒服极了;溪水真甜啊,你只要喝一口,一股清甜之感便直透心田……”小作者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咀嚼语言文字,还能积累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在朗读中升华情感
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使学生在情感方面获得启迪和陶冶,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赞美,对假、丑、恶的憎恨和批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形,领会了小女孩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没有食物,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她只能在幻想中享受孩子们应有的东西,从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了对小女孩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旧社会的极力不满;在教学《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课文时,让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陶冶爱美的情趣;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让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从而明白周围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地改变,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新的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在教学《我家跨上信息高速路》时,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了解了神奇的网络世界,从而使学生从小受到爱科学、学科学,并立志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贡献的思想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语言规范,而且体现了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易受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水茜中心学校)
一、在朗读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阅读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阅读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声情并茂的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情感朗读能借助声音再现文字中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而且只有通过读,读出味道,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认识文中所用的词、句的优美之处,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中,充当角色,也只有这时,学生才能自觉去分析“怎样写的”,去追究“为什么要这样写”和写作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授课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否则,教者分析得再细致、清楚,对于学生来说,总好像是别人的,结果只是被动地接受。在教学中,可采用范读、配乐读、自由读、竞赛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在学生理解领悟“我”把鲈鱼放回到湖里去这一过程后,让学生在自由读文的基础上,分“父亲”“我”两个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内心。在读“父亲”的话时,应把握“关心孩子,严格要求孩子”这一情感基调,读出说服、关心、坚决、不容争辩的语气;在读“我”的话时,应把握“内心委曲,不理解”的情感基调,读出急切、难受、乞求、无可奈何的语气。学生读后师生评议,接着再分组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更好,在“读、比、评、议”的交流活动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阅读实效明显增强。
二、在朗读中领悟积累
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多一点吟诵式的朗读,让学生自己读,一边读一边体会,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的能力。感悟和积累也是相辅相成,真正感悟的东西,就能慢慢地印在头脑之中,成为语言储备的一部分,实际上不仅是语言的储备,也是一种文化底蕴和思想感情的储备。如教学《趵突泉》一课,在学习描写大泉一段时,让学生理解“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鐘,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这句话的意思后,指名学生以一定的气势朗读,感受大泉的壮丽、阳刚之美;在学习描写小泉一段时,指导学生以活泼的语气朗读“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整齐的珠花,雪白……”,感受小泉的秀丽、阴柔之美。接着进行写法的迁移,让学生模仿句子来描写自己熟悉的景物,结果学生纷纷用上类似的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生动形象,从而使学生在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中,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和爱美的情趣,同时也积累了优美的词句。
三、在朗读中培养表达
宋代朱熹说:“凡读书……须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有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记。”通过朗读文本,学生可以积累语言素材,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习作能力提高。张中行先生说得更是恰如其分:“读,为的是吸收;读,更身外之文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多读,熟读,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蜂拥而上,文章自然天成。比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在描写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时用了节奏明快的排比句式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式,分别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独特之处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学生反复朗读后,不但为优美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所吸引,而且被作者抒发的赞美桂林山水、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所感染。学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纷纷提笔写《家乡的山水》,并也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模仿作者的写作方式,用优美的语句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其中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溪,溪水真清啊,清得可要看见溪底的细小的鹅卵石和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耍的小鱼;溪水真凉啊,在炎热的夏天,你只要站在溪水中,一股凉丝丝的感觉便从脚底直透全身,真是舒服极了;溪水真甜啊,你只要喝一口,一股清甜之感便直透心田……”小作者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咀嚼语言文字,还能积累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在朗读中升华情感
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使学生在情感方面获得启迪和陶冶,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赞美,对假、丑、恶的憎恨和批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形,领会了小女孩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没有食物,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她只能在幻想中享受孩子们应有的东西,从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了对小女孩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旧社会的极力不满;在教学《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课文时,让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陶冶爱美的情趣;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让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从而明白周围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地改变,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新的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在教学《我家跨上信息高速路》时,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了解了神奇的网络世界,从而使学生从小受到爱科学、学科学,并立志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贡献的思想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语言规范,而且体现了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易受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水茜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