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是课标要求的具体化,教材为课标的实现提供了情境和例证素材,更加直观化。教材是手段,是课标和教学之间联系的纽带。不论哪个版本的教材,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因此,必须认真地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地领悟课程标准,并用它去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处理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其“内容标准”不是硬性地罗列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以这些知识反映和支持课程目标。因此,同样依据一个课程标准所编写出来的不同版本的教材,才会差别很大。许多教师面对多元化的新教材,往往感到“心中无数”,不知道应当如何处理教材内容才是合适的。他们往往事无巨细、只要是课本上的知识点便“滴水不漏”地加以讲授的处理方式,这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反映出在一部分教师的心目中,“教材”仍然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垄断地位,他们是在继续典型的“教教材”,而决不是在“用教材”。本文就在课标指引下如何使用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明确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纲要》第六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既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又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者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唯一根据,各种版本的教材则只是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的主要文本课程资源之一。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一标多本”下的教材,取“为我所用”的态度,树立“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从“教教材”向 “用教材教” 转变。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利用课程标准提供的弹性空间,围绕模块特定的内容,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相关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相关史学研究新成果等进行整合,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开发、改造、丰富和完善,使之更好的体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真正成为学生赖以拓展思维并实现超越的坚实平台。
标准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哪些能力的培养、进行哪些方面的价值观培养、情感教育等,都在课标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教材是课标要求的具体化,教材为课标的实现提供了情境和例证素材,更加直观化。我们所有的教材也好,教参也好,都是围绕课标来编写的。教材是手段,是课标和教学之间联系的纽带。不论哪个版本的教材,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因此,必须认真地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地领悟课程标准,并用它去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
二、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依据学情正确处理教材
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时,要依据标准的要求,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用教材教,如果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也可以增补。也就是说教师应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和内涵,在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学理念方面要进行根本的改变,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现实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知之甚少,甚至没有通读过课标。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就教材讲教材,一切围着教材转,唯教材马首是瞻的习惯和传统根深蒂固。思维上跳不出教材的局限,教材成为了锁住手脚的镣铐。不能站在课标要求的高度去把握教材,统领驾驭教学过程,刻板的讲授教材,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疲于应付,手忙脚乱。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课标,大胆使用教材,这样,才能轻松自如的驾驭教材和课堂,实现课标的要求。
有必要指出的是,教师在避免“教教材”的同时,还要避免“去教材化”倾向。“去教材化”表现为一些教师认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索性不研究教材,把过去的“以本为本”改为完全脱离教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上根本不用教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书本都始终没打开过。凡此种种,实际上是浪费了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教材,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而不脱离教材,才能真正用好教材,课堂才能充满灵动和张力。
三、要正确处理好教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关系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老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特征,不可能包含所有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教学是一个认识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要通过自己独立性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其学习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所用的形式和方法及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形式不可能完全一样,肯定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因此,我们不可能用教材所呈现的同一模式来要求学生,而应采用开放性的形式来处理教材,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尝试成功的机会。
当然,课标应该是制定教材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而不是教学形式。有句话说得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何运用好手中的教材,一定要选取适合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选取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之,教师必须要有课标意识,要对“课程标准”的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与把握,认识到教材是手段,是课标和教学之间联系的纽带,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就能“心中有数”、做到避免“教教材”的同时避免“去教材化”倾向,采用开放性的形式来处理教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材料。
参考文献:
[1]廖克槐著:《解析课标区地理高考试题与课标、教材的关系》,《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处理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其“内容标准”不是硬性地罗列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以这些知识反映和支持课程目标。因此,同样依据一个课程标准所编写出来的不同版本的教材,才会差别很大。许多教师面对多元化的新教材,往往感到“心中无数”,不知道应当如何处理教材内容才是合适的。他们往往事无巨细、只要是课本上的知识点便“滴水不漏”地加以讲授的处理方式,这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反映出在一部分教师的心目中,“教材”仍然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垄断地位,他们是在继续典型的“教教材”,而决不是在“用教材”。本文就在课标指引下如何使用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明确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纲要》第六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既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又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者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唯一根据,各种版本的教材则只是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的主要文本课程资源之一。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一标多本”下的教材,取“为我所用”的态度,树立“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从“教教材”向 “用教材教” 转变。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利用课程标准提供的弹性空间,围绕模块特定的内容,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相关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相关史学研究新成果等进行整合,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开发、改造、丰富和完善,使之更好的体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真正成为学生赖以拓展思维并实现超越的坚实平台。
标准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哪些能力的培养、进行哪些方面的价值观培养、情感教育等,都在课标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教材是课标要求的具体化,教材为课标的实现提供了情境和例证素材,更加直观化。我们所有的教材也好,教参也好,都是围绕课标来编写的。教材是手段,是课标和教学之间联系的纽带。不论哪个版本的教材,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因此,必须认真地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地领悟课程标准,并用它去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
二、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依据学情正确处理教材
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时,要依据标准的要求,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用教材教,如果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也可以增补。也就是说教师应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和内涵,在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学理念方面要进行根本的改变,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现实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知之甚少,甚至没有通读过课标。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就教材讲教材,一切围着教材转,唯教材马首是瞻的习惯和传统根深蒂固。思维上跳不出教材的局限,教材成为了锁住手脚的镣铐。不能站在课标要求的高度去把握教材,统领驾驭教学过程,刻板的讲授教材,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疲于应付,手忙脚乱。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课标,大胆使用教材,这样,才能轻松自如的驾驭教材和课堂,实现课标的要求。
有必要指出的是,教师在避免“教教材”的同时,还要避免“去教材化”倾向。“去教材化”表现为一些教师认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索性不研究教材,把过去的“以本为本”改为完全脱离教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上根本不用教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书本都始终没打开过。凡此种种,实际上是浪费了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教材,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而不脱离教材,才能真正用好教材,课堂才能充满灵动和张力。
三、要正确处理好教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关系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老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特征,不可能包含所有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教学是一个认识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要通过自己独立性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其学习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所用的形式和方法及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形式不可能完全一样,肯定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因此,我们不可能用教材所呈现的同一模式来要求学生,而应采用开放性的形式来处理教材,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尝试成功的机会。
当然,课标应该是制定教材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而不是教学形式。有句话说得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何运用好手中的教材,一定要选取适合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选取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之,教师必须要有课标意识,要对“课程标准”的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与把握,认识到教材是手段,是课标和教学之间联系的纽带,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就能“心中有数”、做到避免“教教材”的同时避免“去教材化”倾向,采用开放性的形式来处理教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材料。
参考文献:
[1]廖克槐著:《解析课标区地理高考试题与课标、教材的关系》,《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