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情享受来自童话的快乐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liuxi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培”送教下乡,我们大组磨课的内容是语文七年级下册童话单元的课文。我一下子就选中了《地毯下的尘土》这篇课文,因为它比其他几篇篇幅短小,而且它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经典童话,我喜欢它的原因有三:一是这篇文章的价值取向无可厚非,可以作为德育范本;二是文章很感人,写的是平凡的人、微小的事,作者在这些人或事上不着痕迹地浸润了许多美德;三是它充满了童真童趣,是真正的童话,符合小学生的口味。这不是每一篇童话都能达到的水准。
  多年以前,我在小学教过一篇童话《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当时认为那是一篇教育学生诚实的好课文,但当我读了《地毯下的尘土》时,我震惊了:同是写“美德”的童话,差别为什么那么大!
  于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设想初步形成,我将这个设想融入了我的教案,并制作了PPT 。课堂设计大致思路如下:
  导入部分:课前展示一个童话世界的画面,插播《春天在哪里》的背景音乐,充分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对童話学习的兴趣。进入课堂,停止音乐,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过哪些童话,从而导入新课。(用时约3分钟)
  授课部分分为三步:第一步,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我把它叫做“内容层面的感知”。首先了解作者、作品,再听朗读,解决字词,简要说说故事内容,说说主人公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部分教学难度不大,学生读一两遍便能解决。当完成最后一个问题时,板书:美德:勤劳能干、善良诚实……(用时约15分钟)
  第二步,研读课文,探究写法。我把它叫做“艺术层面的探讨”。用问题“课文是怎样表现米妮这些美德的?”自然过渡到第二步,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理解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第二、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领悟文章铺垫、蓄势、造势的效果;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了解作者整体的构思,把对人物品质的分析提高到人性、人格的高度分析,把对故事的一般叙写提升到艺术再现的高度探讨;最后板书:美文:多侧面的描写、多层次的铺垫、多方位的烘托……(用时约10分钟)
  第三步,对比阅读,体验效果。我把它叫做“精神层面的享受”。我出示《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图文,提问:“课文和选文同是表现诚实的童话,对比阅读,说说你对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比较阅读后不难看出,课文的主题经过作者层层铺垫之后,已是水到渠成、天衣无缝。而选文则自相矛盾、漏洞百出,难以自圆其说;课文的人物形象,如米妮、米妮妹妹、小矮人、“星星”等,个个真实可感、鲜活动人。而选文中的国王道貌岸然,雄日愚弱木讷,所有孩子毫无血性。尤其是课文作者用心地给儿童创建了一个充满自由、充满欢乐、充满友谊、充满信任的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处处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个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是儿童的乐园。而选文作者创造的那个世界看不到自由、看不到信任,充斥着专制,最后的结局简直是对童心、对人性的粗暴践踏。
  由此得出结论:同是写美德,《地毯下的尘土》读起来让人如浴春风,没有空洞生硬的说教,没有刀砍斧削的痕迹,又不失童真童趣,其教育意义和感染作用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我进而提问:“你们喜欢读哪类作品?为什么?”引导学生学会品评作品板书:美感:文质兼美,润物无声。(用时约12分钟)
  课上到此,大功告成,布置作业:第一题,选择喜欢的童话,仔细阅读,写出读后感;第二题,课后练笔题。(用时约5分钟)
  为了验证我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我进行了试课,效果还是很理想的,评课时,只有一位老师提出了异议:她用“百度”和“资料书”上对《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评价为依据,认为我对选文的否定有点偏激。
  我的回答是:“首先,请你们用心读一读这两篇文章,找一找感觉。再者,你们去问一问孩子们,看他们到底喜欢那种教育,喜欢那个世界。如若不然,还可以设想一下,对于你自己的孩子,你是希望他进入‘雄日的世界’还是进入‘米妮的世界’,接受雄日式的教育还是接受米妮式的教育?我上课问到的学生,别人上课问到的学生,他们能说出许多童话,却没有一个说看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其实他们小学时还上过这一课。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们读这则童话时并不快乐,可见它在真善美的任何一方面都是有问题的。”
  顺便我也想说一说,在我听过的语文课里,有相当一部分只有对一篇文章的分割拆卸过程,没有“系统组装”、进行“试驾”的过程,这样教师就把教学中的最大的快乐丢失了,学生的阅读也无法上升到“快乐”的高度。让阅读教学进入“精神层面的享受”,并非只有对比阅读,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方式。这也算是此次磨课的一点收获。
  (作者单位: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教育,惧怕喧嚣,需要宁静。教育人,不能贪恋名师的光环,要耐得住寂寞,守住心中的明灯。  有这样一个人,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雕琢灵魂,传承知识、播撒希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栋梁,在讲台上演绎生命的精彩。  他,热爱工作、深研教学,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主持北京桂馨基金会《论语别裁》少儿读本编写项目,曾获全国校本课程大赛一等奖、“苏州之歌”全国征集特等奖、海南省原创歌曲金椰奖等多项大奖。  他,
浙江省教育厅在“十二五”期间,以《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在全省选拔、培养一批具有高尚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宽阔国际视野、精湛专业素养、独特教育教学或学校管理策略与风格、较强研究与创新能力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以期引领和促进全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共遴选了1600名优秀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与校(园)长,分期分批参加了“
2015年5月19日,湖南省桑植县“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课选送活动落下了帷幕。作为湖南省桑植县众多语文教师中的一个幸运儿,我参加了那次晒课录制,收获颇多,遗憾也多。时隔一年,回顾《犟龟》这一堂课的教学,我依然感慨万千。  《犟龟》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很经典也很浅显的童话。作者叙述了一只小乌龟如何以它的“犟”克服种种困难和阻碍,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其想象力丰富,情节生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研究性学习与历史课堂进行有机契合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文章主要采用研究性学习,通过辩论赛的方式来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进行探讨,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辩论赛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29  作者简介:牛俊凌(1979—),男,藏族,甘肃临潭人,甘肃省临潭县教育科学
湖南省衡东县迎宾完小(以下简称“我校”)坐落在素有“元帅故里”“土菜名县”之称的衡东县洣水镇迎宾路,学校创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16700平方米,校舍面积759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 46个,在校学生 3400多人,在职教师 148人。二十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崇德、尚美、求知、健体”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 “学校:常规 特色;教师:达标 专长;学生:合格 特长”的办学思路。自建校以来,学校的教育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首要内容。  一、情境教学,感受音乐的意境之趣  情境教学是将意境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音乐。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音乐的审美,也可以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致更加浓厚。  比如,我在教学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雷鸣电闪波尔卡》时,便运用了情境教学法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6-0059-02  摘 要:问则生疑,问能启智。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互动的一个桥梁,而追问是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二度开发,再次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促进他们深入研究。教师通常在与学生的问与答、问与思中把学生引向学习内容的关键处,肤浅的要追根,不对的要追错,正确的要追因,从而演绎精彩数学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追问;精彩;思维  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要重点对学生本身的解题思维及能力加以锻炼,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把握和运用能力,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进步。在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开展教学期间,对一些疑问的解答,需要学生依据最终的解题成果,借助加减乘除这一类计算方式间的互逆关联性,从解题成果朝前逐渐开展运算,进而达成解决问题的目标。通常借助还原法開展解答的问题都涵盖了相应的特点,即问题中包含的未知量是于各式已知改变之下获得的已知
馮文智
期刊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6-0027-02  摘 要: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通过把握古典诗歌的意象,发挥联想与想象,体会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领悟作者要表述的情感。中国古典诗歌强调“诗言情,诗言志”,崇尚的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自由,诗歌呈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由外到内的幸福。通过赏析本诗的梦境之奇、意境之美,教师能带给学生诗意的心灵濡染。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