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观正逐渐改变着师生传统的教学观念,呈现给人们新的教学视野,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价值已为大势。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使这些理念走进课堂,并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而作为教师,就得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兴趣的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提供能引起学习兴趣的情境氛围,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文。我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就抓住了孩子天真活泼爱表演的特点,让他们在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的情况下,让他们分组表演课本剧,上台着重表演林冲与洪教头较量的那一自然段,大力鼓励他们添加自己的内容,有所创新。
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课前收集了有关海洋的图片和录象,并将它们制作成课件。导入新课时,我把海洋的各种有趣场面再现,让他们有一种角色效应,入情入境,也促使他们有求知的欲望,很快地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状态中。在学习课文时,我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民主:让他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画画、诵读、当导游),面对如此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他们有的和同桌合作编写导游解说词,有的小组练习诵读,有的正用手中的笔将优美的文字化成生动的图画……教室里到处洋溢着轻松而热烈的学习氛围。
实践证明,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动力源,学生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范例引导,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都是在运用各种例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应充分用好这些学例,以例作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把学生引上学习之路,学会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运用方法,并逐步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在教学完《滴水穿石的启示》,孩子们明白了滴水穿石的精神后,我让他们找找还有哪些事物哪些人物也像小水滴一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马上就有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移山的愚公有这样的精神。”有的说:“填海的精卫有这样的精神。”有的联系本单元中的其他几篇课文中的主人公谈迁、李时珍,有的想到了张海迪、贝多芬……孩子们的语言中流露着敬佩。于是,我乘热打铁,让他们为自己敬佩的人或物写小传。“我手写我心”,这样的小练笔效果还真不错。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个个范例,从而举一反三,解决其它类似的实际问题。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创设情境,注重实践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我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诗中表现的丰富的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深入进行理解与欣赏做必要的铺垫,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情感时,教师的语言必须通俗易懂,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让学生去读,让孩子闭上眼睛去悟:一个初学垂钓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钓鱼姿势。这样学生在读和悟中就体会了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首古诗。
四、激励评价,建立自信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作者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听了你的朗读让人身临其境”……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则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采用“敢于积极发言,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外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 ……我还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当然在质量上不提太高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
综合上述可见,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观念、新方法将不断走进我与孩子们的语文课堂,他们会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孩子们将徜徉在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中。
(河北省赵县韩村镇黎村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使这些理念走进课堂,并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而作为教师,就得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兴趣的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提供能引起学习兴趣的情境氛围,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文。我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就抓住了孩子天真活泼爱表演的特点,让他们在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的情况下,让他们分组表演课本剧,上台着重表演林冲与洪教头较量的那一自然段,大力鼓励他们添加自己的内容,有所创新。
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课前收集了有关海洋的图片和录象,并将它们制作成课件。导入新课时,我把海洋的各种有趣场面再现,让他们有一种角色效应,入情入境,也促使他们有求知的欲望,很快地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状态中。在学习课文时,我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民主:让他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画画、诵读、当导游),面对如此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他们有的和同桌合作编写导游解说词,有的小组练习诵读,有的正用手中的笔将优美的文字化成生动的图画……教室里到处洋溢着轻松而热烈的学习氛围。
实践证明,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动力源,学生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范例引导,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都是在运用各种例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应充分用好这些学例,以例作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把学生引上学习之路,学会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运用方法,并逐步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在教学完《滴水穿石的启示》,孩子们明白了滴水穿石的精神后,我让他们找找还有哪些事物哪些人物也像小水滴一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马上就有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移山的愚公有这样的精神。”有的说:“填海的精卫有这样的精神。”有的联系本单元中的其他几篇课文中的主人公谈迁、李时珍,有的想到了张海迪、贝多芬……孩子们的语言中流露着敬佩。于是,我乘热打铁,让他们为自己敬佩的人或物写小传。“我手写我心”,这样的小练笔效果还真不错。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个个范例,从而举一反三,解决其它类似的实际问题。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创设情境,注重实践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我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诗中表现的丰富的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深入进行理解与欣赏做必要的铺垫,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情感时,教师的语言必须通俗易懂,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让学生去读,让孩子闭上眼睛去悟:一个初学垂钓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钓鱼姿势。这样学生在读和悟中就体会了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首古诗。
四、激励评价,建立自信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作者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听了你的朗读让人身临其境”……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则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采用“敢于积极发言,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外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 ……我还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当然在质量上不提太高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
综合上述可见,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观念、新方法将不断走进我与孩子们的语文课堂,他们会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孩子们将徜徉在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中。
(河北省赵县韩村镇黎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