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这一课”教学视角的把控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enhuaji1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延续了以课本为教学基本单位的模式,具体到“这一课”的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个整体要密切关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五大视角:文本、思维、写法、情感和文化。针对具体课文的教学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灵活取舍,各有侧重。但是,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都应体现强烈的“向心力”——以课文为核心,这样才能学有所本,教有所依。陈智峰老师的《〈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向我们展示了他近20年来研究实践的“主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型,“从文字到文章,从文学到文化”,为“这一课”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
  “这一课”的所有内容和活动都与这篇课文紧密相关,需要教师按准确到位的教学目标定位。陈老师为《〈指南录〉后序》制订的教学目标简洁而有新意,分“速读”—“理清”、“细读”—“探究”、“研读”—“评价”三个层次,有循序渐进的梯度;三个阶段都从“提炼关键词”入手,有“关键”引领的线索;从文天祥的“行路”到“心路”再到“生死观”,有定位精准的重难点。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视角是文本品味——语言领会是起点,也是基础。语文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更是要围绕文本的语言特性展开。这里说的“语言”,不是对文言文教学中“字”的串讲,而是抓住“关键词”对文言文教学中“文”的破解(陈老师另有课前以“自主生长单”来引导学生过文言的“言”这一关,本设计以文言的“文”为主。见陈老师的教学设计)。陈老师在“理行路,探心路”的主体环节中,别具一格地引入分析字形、理解字义的中国传统文字学原理,重点分析了关键字“欲”“忍”“痛”“悲”四个字,借助古今文字的桥梁小篆字体,结合《说文解字》等的经典诠释,从形到意,认识文天祥的“行路”和“心路”历程。这样设计的好处是让语文课堂教学在浓厚的语言艺术氛围中展开,在突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地位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拓展视野,领略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视角是思维指向——结构梳理是铺路,也是台阶。《〈指南录〉后序》本身的结构并不复杂,课堂教学中没有必要“放大”处理,但在教学中也不等于可以弱化思维指向。陈老师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教学的四个环节,分别是“起:明文体,定方向”“承:理行路,探心路”“转:品生死,析价值”“合:作小结,留空白”。教学设计最忌杂而乱,倡导以理为“筋骨”,有序高效。“这一课”的教学构思设计好比写一篇文章,逻辑义理必不可少,教师课堂教学的章法,时时在潜移默化着学生,按照合理科学的逻辑义理推进课堂教学进程,能教人睿智。
  第三视角是写法赏析——技巧理解是重点,也是亮点。《〈指南录〉后序》最值得称道的写作技巧,表现在记叙、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上。教学中析读文天祥的行路历程和心路历程是陈老师教学设计的重点,赏析文天祥的生死观是教学设计的难点。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确定此行的四个阶段并各自提炼一个关键词:使—留—逃—归(或文本中的关键词:行—羁—奔—还)”,来明了文天祥的行路历程;通过“引导学生对应上述四个阶段各提炼一个情感关键词:欲—忍—痛—悲,并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说文解字》或汉典网,深入探究关键词的意思”,来感受文天祥的心路历程;通过讨论“文天祥心目中的‘义’(提炼关键词‘生’‘死’‘义’)”,来彰显文天祥的生死观。心路历程伴随着行路历程展开,生死观紧随着心路历程而呈现,记叙、抒情和议论合为一体,形成了完美的结合。
  第四视角是情感归属——主题感悟是深化,也是探究。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是作者要表达的终极思想。“品生死,析价值”是《〈指南录〉后序》教学难点所在,第五段22个“死”成了课堂教学的焦点。陈老师除了运用“说文解字”原理解读之外,还结合一定的史料,适当延伸拓展来完成。课堂教学中,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品德意志,不是教师用标签贴上去的,而是在对课文的赏读中感悟出来的。陈老师的教学设计集中在对“生”“死”和“义”的讨论,落点在文天祥心目中的“义”来体现。
  第五视角是文化视野——摸脉寻根是拓展,也是提升。文化视野一旦离开了课文的根基,就会变得虚无缥缈,成为无本之木。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的拓展有第三环节的“品生死,析价值”中的史料补充:“崖山之战”与衣带赞绝笔,体现文天祥的“大义凛然”。更集中的拓展体现在第四环节“作小结,留空白”中。其实设计中陈老师并没有直接作小结,而是補充时人王炎午、明代于谦和现代鲁迅对文天祥的评价,留下空白,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思考。这样的拓展是植根文本的延伸,顺其自然的探究,摸脉寻根的拓展。当然,补充拓展的“量”较足,部分韵文史料理解较难,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占较多时间,教师要合理掌控课内、课外时间,切不可喧宾夺主。
  “这一课”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五大教学视角,是五个循序渐进的有机组成部分。前三个是基本视角,也是主体视角;后两个是深化视角,也是拓展视角。具体到“这一课”教学的轻重分配,详略体现,全在于教学目标的“约定”和上课教师的把控。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空白处的挖掘,洞察文本空白处的意义。采用“细读文本发现空白—抓住契机填补空白—品悟赏析评价空白”的教学策略,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而且能培养学生潜心会文、细读文本的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空白;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語文教材中用于阅读教学的文本,从艺术角度来讲都是具有
期刊
摘 要:言语思维是人的心理机能,它的功能是帮助思维寻找语言表达思想,生成一定语境下的言语形式,从而得以摆脱言不尽意的痛苦,到达意以言尽的理想境界。在《河中石兽》一文中,(如何)“断”(石兽在河中的位置)是把故事思路连贯起来的隐形线索,是作者思想的凝结和思维的关键。聚焦这一思维关键开展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将思维的触角伸进故事的每一个词语,从中还原作者思维的过程和内容,汲取文本的语用规
期刊
摘 要:中学文言文教学须教学生悟出文言真味。董旭午老师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大胆猜读、启发学生深入品读、指导学生用心积累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出了文言的真味。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愚公移山》  前段时间,有机会听董旭午老师教学《愚公移山》一课,笔者的感受是:文言真味,是可以这样在课堂上教悟出来的!感悟最深的有以下三点:一、激发学生大胆猜读  猜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
期刊
摘 要:“托物言志”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单元的一条线索。相比于之前的教材,该单元的新课文占比为四分之一。教材编写这样处理的一大好处是确保新旧教材使用的平稳衔接。为了与之前所学要有所区分和提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回避了写景抒情,而放在托物言志上。同时,这一单元的助学设计在落实“托物言志”单元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强调突出文章的特点,注重勾连和比较。   关键词:
期刊
一、设计理念  综合描述性写作与说服性写作,关注现实交际语境与写作的目的性,使描述性写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探测  结合有关西湖美景的资料设计问题,并分析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以探测学情。  西湖美景撷英  走进雷峰夕照:雷峰塔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雷峰塔一名黄妃塔,又称西关砖塔。为吴越国王钱俶因黄妃得子建,旧塔已于1924年倒塌,现已重建。每当夕阳西下
期刊
不知是谁说过,人类最伟大的天赋是移情力,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我时时回想昨天,认真审视今天,也深深渴望着我教育生涯的明天。  回想昨天,还能清晰看见自己常常熬夜备课的身影。可是,投入备课的时间虽多,长进却不多。备课的门道在哪里?面对新课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无疑是新挑战,我当如何迎接?虽曾困惑,徘徊,但所幸心还是热的,我还有渴望!2018年12月28日,“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思想研讨
期刊
摘 要:基于交际语境写作的理念,采用“支架式”写作教学,对当前的初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开展“支架式”写作教学研究,可从梳理写作知识、形成教学的基本流程、开发各种应用支架等方面着力。这样的研究,对培养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提升教师的作文指导能力、完善教材的写作内容等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作文教学:“支架式”教学;学习支架  作文教学是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在写作教学理念、学生写作生态
期刊
摘 要:“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单篇选文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开展依托网络的自由式阅读、重在合作的项目式阅读、问题驱动的探究性阅读等系列活动,有助于学生领悟小说的艺术魅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自由式阅读;项目式阅读;探究性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单篇选文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在当前的课程情境中,如何设置课程目
期刊
摘 要:《鸿门宴》一文叙事宏大,采用较为鲜明集中的教学结构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刘邦赴宴前做了哪些准备”作为统领课堂以及全篇课文的问题,请学生思考概括出要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证据且作分析,并进一步通过这些“准备”分析刘邦的性格特征,既能抓住重点内容,又能在趣味的探索中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结构;教学方法;《鸿门宴》  《鸿门宴》是一篇经典文章,描写了鸿门宴会及此前后的一系列事件,表现
期刊
【教学设想】  这篇散文通过追忆刘和珍的事略及其壮烈牺牲的情状,揭露了反动派的滔天罪行,讴歌了革命志士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在悼念逝者的同时,不忘唤醒生者。作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和经典文学作品,学习这篇课文,具有深广的意义。学习时,可以与石评梅的《痛哭和珍》进行比较。  教学的重点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着重理解并体悟刘和珍的可爱、可敬、可贵之品格以及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难点是,结合历史和现实,把握其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