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猛士埋在我们心中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yun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这篇散文通过追忆刘和珍的事略及其壮烈牺牲的情状,揭露了反动派的滔天罪行,讴歌了革命志士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在悼念逝者的同时,不忘唤醒生者。作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和经典文学作品,学习这篇课文,具有深广的意义。学习时,可以与石评梅的《痛哭和珍》进行比较。
  教学的重点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着重理解并体悟刘和珍的可爱、可敬、可贵之品格以及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难点是,结合历史和现实,把握其形象的永恒意义。
  课堂学习主要运用任务驱动、自主体悟、比较阅读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展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导入
  在学生的追悼会上,鲁迅先生独自在礼堂外徘徊,他的内心既哀痛又愤慨,回家后他“愤”笔疾书,写下了这篇《记念刘和珍君》。
  二、整体感知,把文本“读短”
  任务驱动一:围绕悼念性散文的特点,用三四句话概括全文七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一、二部分由悼念会引出,交代本文写作的目的,意在悼念死者和唤醒生者。三、四、五部分,重在记述刘和珍的相关往事及其赴死之情状,揭示反动派的卑劣行径。六、七两部分在理性评述的同时,点明烈士牺牲的意义。
  三、重点品悟,把猛士“读懂”
  任务驱动二:本文“是悼文,亦是檄文”。鲁迅先生在《空谈》一文中说:“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而要让死者埋在我们心中,首先要让我们在心中体悟到死者的价值,感受其可爱、可敬、可贵、可惜……重点关注文中描寫和记述刘和珍可爱、可敬、可贵等品格的相关内容,走进烈士丰富的内心世界。
  1.重点品析段落:第三部分第二段,读懂 “笑”与“哭”。
  这里写刘和珍“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听我的讲义”“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但“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写出了其温和善良之可爱,不为势力所屈之可贵,更突出了其为母校前途担忧之可敬。品析的重点可以放在“始终微笑”与“泣下”上,通过前后比较,设想当时现实处境,揣摩其复杂的心理和丰富的情感。
  2.重点品析段落:第五部分第二段,读懂刘和珍“欣然”背后的情感,读懂其“勇毅”之可叹与可敬。
  3.重点品析段落:第四部分,通过情境朗读,深切感受反动派的卑劣凶残,在比较中进一步体悟刘和珍的可敬和可贵。
  四、比较探究,把自己“读动”
  任务驱动三: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经过,与《痛哭和珍》等文本进行比较,把自己内心的感触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
  相关资料: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政府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李大钊、陈乔年均在斗争中负伤。
  [重点活动一]假如你身处现场,诵读《痛哭和珍》,用声音传达自己对文本情感的体悟。
  作为刘和珍的好朋友,石评梅写的《痛哭和珍》主要采用第二人称,作者似在与逝者对话,突出了“痛哭”的特点,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催人泪下。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内心受到真切而深刻的感染。
  [重点活动二]比较鲁文和石文,写一段文字,写出自己的“心动”处。
  两文都写了刘和珍的可爱、可敬和可贵给人带来的“心动”,悲中有愤;鲁迅在理性分析中凸显了烈士牺牲的意义,石评梅在对照反思中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五、作业
  课外阅读余杰《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七十二周年祭》,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名师点评】
  这一教学设计从传统经典课文出发,围绕“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一、教学重心:从“内容”转向“任务”
  虽然全国统编教材只在部分省市试行而并未在全国全面使用,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两个任务群学习的理念,已为一线教师所了解。
  本设计由传统的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展开教学之习惯做法,转向以任务驱动来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投入,任务设置合理而有层进性。引领学生从“这一篇”出发,走向“这一群”,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任务群教学起始尝试的特定情况。
  二、情境设置:从“历史”到“现场”
  由于时代等原因,学生学习革命传统题材的作品,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隔膜感。本设计重视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刘和珍英勇就义的事迹,通过朗读等方式体悟追悼会现场的氛围与作品的丰富情感。
  特别是让学生假想自己身处现场,用声音来演绎、传达自己对《痛哭和珍》的情感体悟,无论是对文本本身特点来说,还是对学生实际来看,都是很适宜的。
  三、效果追求:从“理解”到“心动”
  一般的教学,虽然也有对文本之于学生心灵影响的关注,但往往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上。这对于革命传统作品的学习,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要求提到,要“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要“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设计“让猛士埋在我们心中”的教学立意,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实,是积极可取的。
  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活动还可以丰富一些,比如开展诵读展评活动、“心动”作品呈现活动等,使任务群研习和研讨更加丰富多彩。
  (点评人: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 沈坤林)
其他文献
摘 要: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相关论述,语文教师应有选择地、创作性地开发语文课程,而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发挥语文教师自身特长、坚持生本课堂對课程开发的成功至关重要。   关键词: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现代诗歌写作教学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现代诗歌更是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语言精练优美,节奏鲜明有韵律。可在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空白处的挖掘,洞察文本空白处的意义。采用“细读文本发现空白—抓住契机填补空白—品悟赏析评价空白”的教学策略,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而且能培养学生潜心会文、细读文本的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空白;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語文教材中用于阅读教学的文本,从艺术角度来讲都是具有
期刊
摘 要:言语思维是人的心理机能,它的功能是帮助思维寻找语言表达思想,生成一定语境下的言语形式,从而得以摆脱言不尽意的痛苦,到达意以言尽的理想境界。在《河中石兽》一文中,(如何)“断”(石兽在河中的位置)是把故事思路连贯起来的隐形线索,是作者思想的凝结和思维的关键。聚焦这一思维关键开展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将思维的触角伸进故事的每一个词语,从中还原作者思维的过程和内容,汲取文本的语用规
期刊
摘 要:中学文言文教学须教学生悟出文言真味。董旭午老师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大胆猜读、启发学生深入品读、指导学生用心积累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出了文言的真味。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愚公移山》  前段时间,有机会听董旭午老师教学《愚公移山》一课,笔者的感受是:文言真味,是可以这样在课堂上教悟出来的!感悟最深的有以下三点:一、激发学生大胆猜读  猜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
期刊
摘 要:“托物言志”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单元的一条线索。相比于之前的教材,该单元的新课文占比为四分之一。教材编写这样处理的一大好处是确保新旧教材使用的平稳衔接。为了与之前所学要有所区分和提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回避了写景抒情,而放在托物言志上。同时,这一单元的助学设计在落实“托物言志”单元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强调突出文章的特点,注重勾连和比较。   关键词:
期刊
一、设计理念  综合描述性写作与说服性写作,关注现实交际语境与写作的目的性,使描述性写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探测  结合有关西湖美景的资料设计问题,并分析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以探测学情。  西湖美景撷英  走进雷峰夕照:雷峰塔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雷峰塔一名黄妃塔,又称西关砖塔。为吴越国王钱俶因黄妃得子建,旧塔已于1924年倒塌,现已重建。每当夕阳西下
期刊
不知是谁说过,人类最伟大的天赋是移情力,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我时时回想昨天,认真审视今天,也深深渴望着我教育生涯的明天。  回想昨天,还能清晰看见自己常常熬夜备课的身影。可是,投入备课的时间虽多,长进却不多。备课的门道在哪里?面对新课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无疑是新挑战,我当如何迎接?虽曾困惑,徘徊,但所幸心还是热的,我还有渴望!2018年12月28日,“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思想研讨
期刊
摘 要:基于交际语境写作的理念,采用“支架式”写作教学,对当前的初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开展“支架式”写作教学研究,可从梳理写作知识、形成教学的基本流程、开发各种应用支架等方面着力。这样的研究,对培养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提升教师的作文指导能力、完善教材的写作内容等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作文教学:“支架式”教学;学习支架  作文教学是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在写作教学理念、学生写作生态
期刊
摘 要:“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单篇选文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开展依托网络的自由式阅读、重在合作的项目式阅读、问题驱动的探究性阅读等系列活动,有助于学生领悟小说的艺术魅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自由式阅读;项目式阅读;探究性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单篇选文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在当前的课程情境中,如何设置课程目
期刊
摘 要:《鸿门宴》一文叙事宏大,采用较为鲜明集中的教学结构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刘邦赴宴前做了哪些准备”作为统领课堂以及全篇课文的问题,请学生思考概括出要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证据且作分析,并进一步通过这些“准备”分析刘邦的性格特征,既能抓住重点内容,又能在趣味的探索中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结构;教学方法;《鸿门宴》  《鸿门宴》是一篇经典文章,描写了鸿门宴会及此前后的一系列事件,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