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沈周是明代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文人画家,其作品《东庄图册》在师法自然的同时又借鉴传统诸大家的技法,在绘画内容、绘画形式、表现技法和审美意蕴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关键词】:《东庄图册》;艺术特色;师法传统;师法造化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别号白石翁,明代苏州府长洲县相城(今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人。博学多才,诗、文、书、画,样样俱佳。然则,纵观明代至今,最显赫的身份无疑是一代画师;作为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画派——吴门画派的创始者,位列明四家之首。
沈周世居吴中,家境富裕,出身于书画世家,于诗文书画颇富家学渊源。在早期“传其家学,从西庄(即沈吉贞)溯即仲圭”,这自然是沈周画风的渊源、发祥之地。后拜师陈宽,又师从杜琼、刘珏,继之学习王蒙画法,在画风上也直追赵孟頫和“元四家”, 并师承五代董源、巨然画风。进而,在绘画探索之路上走出了一条捷径——学仿先辈之法从而上溯古人。其画风也由浙派和宫廷画派的尊崇“南宋四家”和院画风格,转为师承五代董、巨和“元四家”崇尚笔墨意趣和表现“士气”、“逸格”的文人画传统,是明代的绘画面貌出现了新的变化,并成为画坛正宗。沈周毕生勤于诗画创作,且为人宽厚、崇儒好客,与当时的吴中名流、雅士一起吟诗作画,饮酒郊游。这种雅集活动的中心地也经常设在为吴宽的私人庄园——东庄。
《东庄图册》,纸本,设色,册页,册页为右书左图的形式,原作共二十四开,现存二十一开,每开纵28.7厘米,横33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东庄图册》是沈周以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吴宽私人庄园——东庄为蓝本创作的。东庄建在吴中乡间,风光秀美。吴宽为沈周挚友,两人意趣相投,时常吟诗品茗、书画唱酬,东庄曾为沈周经常徜徉盘足之所。《东庄图册》所作二十四幅图,一图一景,以粗简苍淳的笔墨和秀润温逸的色泽表现士大夫阶层日常生活的园林景致,所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图布局自然稳妥,房舍屋宇结构准确,杂树丛林穿插自然,田野阡陌布置合理,准确而详细的反映了明代文人恬淡雅致的生活方式与秀美幽淡的居住环境。
沈周与吴宽有着很深的情谊,经常一同出游,吟诗;彼此在思想、情感上有很多共鸣之处。《东庄图册》是沈周应吴宽之托所作,吴宽进京做官,阔别故里二十载,吴宽为寄托思乡之情,托身在故里的沈周描绘吴中家乡之景致,借以表明自己不忘故里。加之东庄曾是沈周与友人经常雅集之处,常倘佯于其中,对其景致非常熟悉,为解友人思乡之情而两画《东庄图》,一为十二景,一为二十四景;现存二十四景本。现存《东庄图册》是沈周亲历现场目睹后的真实写照,以写实的手法直现东庄的庄园景观,是为写生之作,加之与东庄主人有着深厚的友谊,将其对主人的友情表现在每一幅作品之上。
《东庄图册》从其内容上看属于纪游题材山水画,此类题材山水画是沈周山水画中很有特色的一类,采用写生之法,以表现实景为主,属于写实性山水画。其描绘的题材内容贴近自然生活;且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是积极入世的,注入了画家眷恋家乡山水的文人情怀,并含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哲学观念。
《东庄图册》从整体上采用分块、分景式的册页形式,并对不同景致运用不同形式的表现手法,可以独立成幅;虽一图一景致,却描绘的是整个庄园中的多个不同景致,故而又相互联系。这样的庄园实景,从整体上必然不适合长卷或大的构图,册页形式属于“组合衔接式”的空间构图形式。姑且就形式表现具体分析《东庄图册》如下:
从全册来看,《朱樱径》、《耕息轩》、《麦山》、《果林》、《鹤洞》等画作均采用了对角线构图形式。沈周在构图上对角线的处理手法上明显受马、夏之影响,绘画的主体放在画面的左下、右下角,使得对角线的另一部分虚化。这种构图形式明显被沈周吸收并加以变化,在“师法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创新。
在《桑洲》、《曲池》、《北港》、《知乐亭》、《折桂桥》、《拙修庵》、《稻畦》等画作中均采用了边角式构图形式。沈周运用虚实、留白之法着眼于整体的构图与布局,从构成的细节入手,使得细节具有很强的视觉牵引了,从而细节也变得整体。
在《西溪》、《全镇馆》、《菱濠》、《振衣岗》等画作中均采用了布白方式进行构图。在整个《东庄图册》中仔细分析及整理,不难发现,沈周用以表现水的空白共出现了十七次,而且各具其态,极尽其妙。沈周在整个图册中以描绘东庄事物为主体,除必要的点缀之外,大多不画背景,因此留有大量空白。空白是实的对应,使实变得空灵而有致,不仅在造型上影响实,在布局上也尤为重要。在整个《东庄图册》中,无一页无空白,画面中的空白形成了一种节奏的变化,给人留有遐想的余地。
在《艇子滨》、《竹田》、《南港》、《东城》等画作中均采用了平远的构图形式。沈周在画面的经营上趋于均衡,寻求平和的心态,表现出一种向往安逸、宁静的田园生活。
《东庄图册》创作于沈周中晚年,也是其艺术生涯的转向成熟的时期。此时,沈周画风逐渐由精细变粗放,描绘景致趋向疏简开阔,用笔苍劲而老辣,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墨色趋于厚重酣畅,画面追求苍润之感。这正是沈周“粗笔”山水特征。“粗笔”的笔墨形式是沈周终其一生实践与感悟而逐渐所成的,并不是单纯来自对前人绘画语言的提炼与加工,而是来自于对自然山水的对照与参悟。《东庄图册》是沈周依据东庄实景写生而来,所以画风及表现形式具有实际景致的特点,间于“细沈”与“粗沈”之间。
通过研究沈周以及《东庄图册》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对山水画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启示价值。首先,沈周就是具备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绘画技法功底,师承之路广泛,南宗、北宗皆有所承。有继承才有发展,沈周继承诸家之学,奠定深厚的传统优秀文化和了解传统绘画技法的形成,以及熟知诸家绘画技法和画风之特点。其次,《东庄图册》作为沈周纪游题材绘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而沈周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他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眷恋与热爱。沈周在“师法传统”基础上,切实做到了“师法造化”,并以家乡山水风景为依托,激发内心情感宣泄于绘画当中,创作出了纪游题材山水画的新体格,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关键词】:《东庄图册》;艺术特色;师法传统;师法造化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别号白石翁,明代苏州府长洲县相城(今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人。博学多才,诗、文、书、画,样样俱佳。然则,纵观明代至今,最显赫的身份无疑是一代画师;作为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画派——吴门画派的创始者,位列明四家之首。
沈周世居吴中,家境富裕,出身于书画世家,于诗文书画颇富家学渊源。在早期“传其家学,从西庄(即沈吉贞)溯即仲圭”,这自然是沈周画风的渊源、发祥之地。后拜师陈宽,又师从杜琼、刘珏,继之学习王蒙画法,在画风上也直追赵孟頫和“元四家”, 并师承五代董源、巨然画风。进而,在绘画探索之路上走出了一条捷径——学仿先辈之法从而上溯古人。其画风也由浙派和宫廷画派的尊崇“南宋四家”和院画风格,转为师承五代董、巨和“元四家”崇尚笔墨意趣和表现“士气”、“逸格”的文人画传统,是明代的绘画面貌出现了新的变化,并成为画坛正宗。沈周毕生勤于诗画创作,且为人宽厚、崇儒好客,与当时的吴中名流、雅士一起吟诗作画,饮酒郊游。这种雅集活动的中心地也经常设在为吴宽的私人庄园——东庄。
《东庄图册》,纸本,设色,册页,册页为右书左图的形式,原作共二十四开,现存二十一开,每开纵28.7厘米,横33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东庄图册》是沈周以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吴宽私人庄园——东庄为蓝本创作的。东庄建在吴中乡间,风光秀美。吴宽为沈周挚友,两人意趣相投,时常吟诗品茗、书画唱酬,东庄曾为沈周经常徜徉盘足之所。《东庄图册》所作二十四幅图,一图一景,以粗简苍淳的笔墨和秀润温逸的色泽表现士大夫阶层日常生活的园林景致,所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图布局自然稳妥,房舍屋宇结构准确,杂树丛林穿插自然,田野阡陌布置合理,准确而详细的反映了明代文人恬淡雅致的生活方式与秀美幽淡的居住环境。
沈周与吴宽有着很深的情谊,经常一同出游,吟诗;彼此在思想、情感上有很多共鸣之处。《东庄图册》是沈周应吴宽之托所作,吴宽进京做官,阔别故里二十载,吴宽为寄托思乡之情,托身在故里的沈周描绘吴中家乡之景致,借以表明自己不忘故里。加之东庄曾是沈周与友人经常雅集之处,常倘佯于其中,对其景致非常熟悉,为解友人思乡之情而两画《东庄图》,一为十二景,一为二十四景;现存二十四景本。现存《东庄图册》是沈周亲历现场目睹后的真实写照,以写实的手法直现东庄的庄园景观,是为写生之作,加之与东庄主人有着深厚的友谊,将其对主人的友情表现在每一幅作品之上。
《东庄图册》从其内容上看属于纪游题材山水画,此类题材山水画是沈周山水画中很有特色的一类,采用写生之法,以表现实景为主,属于写实性山水画。其描绘的题材内容贴近自然生活;且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是积极入世的,注入了画家眷恋家乡山水的文人情怀,并含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哲学观念。
《东庄图册》从整体上采用分块、分景式的册页形式,并对不同景致运用不同形式的表现手法,可以独立成幅;虽一图一景致,却描绘的是整个庄园中的多个不同景致,故而又相互联系。这样的庄园实景,从整体上必然不适合长卷或大的构图,册页形式属于“组合衔接式”的空间构图形式。姑且就形式表现具体分析《东庄图册》如下:
从全册来看,《朱樱径》、《耕息轩》、《麦山》、《果林》、《鹤洞》等画作均采用了对角线构图形式。沈周在构图上对角线的处理手法上明显受马、夏之影响,绘画的主体放在画面的左下、右下角,使得对角线的另一部分虚化。这种构图形式明显被沈周吸收并加以变化,在“师法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创新。
在《桑洲》、《曲池》、《北港》、《知乐亭》、《折桂桥》、《拙修庵》、《稻畦》等画作中均采用了边角式构图形式。沈周运用虚实、留白之法着眼于整体的构图与布局,从构成的细节入手,使得细节具有很强的视觉牵引了,从而细节也变得整体。
在《西溪》、《全镇馆》、《菱濠》、《振衣岗》等画作中均采用了布白方式进行构图。在整个《东庄图册》中仔细分析及整理,不难发现,沈周用以表现水的空白共出现了十七次,而且各具其态,极尽其妙。沈周在整个图册中以描绘东庄事物为主体,除必要的点缀之外,大多不画背景,因此留有大量空白。空白是实的对应,使实变得空灵而有致,不仅在造型上影响实,在布局上也尤为重要。在整个《东庄图册》中,无一页无空白,画面中的空白形成了一种节奏的变化,给人留有遐想的余地。
在《艇子滨》、《竹田》、《南港》、《东城》等画作中均采用了平远的构图形式。沈周在画面的经营上趋于均衡,寻求平和的心态,表现出一种向往安逸、宁静的田园生活。
《东庄图册》创作于沈周中晚年,也是其艺术生涯的转向成熟的时期。此时,沈周画风逐渐由精细变粗放,描绘景致趋向疏简开阔,用笔苍劲而老辣,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墨色趋于厚重酣畅,画面追求苍润之感。这正是沈周“粗笔”山水特征。“粗笔”的笔墨形式是沈周终其一生实践与感悟而逐渐所成的,并不是单纯来自对前人绘画语言的提炼与加工,而是来自于对自然山水的对照与参悟。《东庄图册》是沈周依据东庄实景写生而来,所以画风及表现形式具有实际景致的特点,间于“细沈”与“粗沈”之间。
通过研究沈周以及《东庄图册》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对山水画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启示价值。首先,沈周就是具备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绘画技法功底,师承之路广泛,南宗、北宗皆有所承。有继承才有发展,沈周继承诸家之学,奠定深厚的传统优秀文化和了解传统绘画技法的形成,以及熟知诸家绘画技法和画风之特点。其次,《东庄图册》作为沈周纪游题材绘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而沈周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他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眷恋与热爱。沈周在“师法传统”基础上,切实做到了“师法造化”,并以家乡山水风景为依托,激发内心情感宣泄于绘画当中,创作出了纪游题材山水画的新体格,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