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的茶文化之比较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nkduck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东方文化中,茶道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茶道是生活中把茶作为媒介的一种礼仪,被认为是一种精神修养的方式,通过品茶可以增进友情、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日本和中国作为两个重要的饮茶大国,在茶道方面也有着各种不同及其相似之处。中国的茶道重视精神而不太在乎形式,在茶道的内容和精神方面,中日茶文化的重要异同在于“道”。本文将从茶的起源、日本的茶道、中国的文化、中日茶道之特征比较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比较中日茶文化的特征和差异。
  关键词:茶道;饮茶;茶文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48-02
  
  一、茶的起源
  中国饮茶的历史悠久,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饮茶习俗都是从中国传入的。茶文化是古老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东方文化不朽的遗产之一。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并形成我国和东方乃至全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文化。在中国,茶叶作为一株原始森林里的植物,经过食用、药用、饮用之漫长的岁月才从物质存在步入精神文化的领域。中国茶文化是深深扎根于雄厚的物质基础上的。9世纪初,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中国传入日本,其发展模式是从精神文化起步的,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起点是比较高的。由于中日茶文化的历史成因不同,两国的茶文化的载体不同,茶文化的参与者不同,两国茶文化的相关文化不同,至近代形成了各具魅力的茶文化。
  从中国传入的日本茶文化彻底脱离了中国茶文化的束缚,他们开始追求茶的礼仪规范、讲究茶室的设计和程序。日本茶道引入了禅宗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的文化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从而日本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清代,我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制茶、烹饮等茶事虽然未回到宋人的繁琐,茶风已经开始趋向纤弱,但大量的茶馆茶庄的出现使得茶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闭关锁国政策的打破使得茶业对外贸易兴盛发展。此时,福建功夫茶在日本得到传播,引起了日本“煎茶”文化的兴起,于是日本茶道就形成两大部分,即“抹茶道”和“煎茶道”,而最后成型的“煎茶道”比起日本“抹茶道”来说更多地包含了中国文化的诸多要素。至此,中日文化已有一千多年的交流史,渊源深远,其各具魅力的茶文化都是东方文化灿烂的瑰宝,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文化更是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茶道,这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二、日本的茶道
  在日本,泡茶的时候很重视茶的“间”这种精神,其中一些方法是中国没有的。比如,在抹茶的时候,把茶放入普通的茶碗里,然后再倒入85度的热水,轻轻地搅拌,最后泡出浓浓的茶。日本出产绿茶,并且逐步发展出了玉露茶、碾茶、煎茶、番茶等诸多种类,众所周知,抹茶就是碾出细细的茶粉。日本茶的制作方法大体上是相同的,日本茶道注重工艺,更具有中国茶的“品”的特征。另一方面,日本茶道的身分制度更是受中国的影响。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古代日本没有原生的茶树,也没有饮茶的习惯,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大陆传入的,逐渐形成于8世纪,日本的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说是随着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南宋、元朝的时候从日本来到中国的僧侣中最杰出的荣西,把南宋的茶和禅引入到日本,为中日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来,荣西再次来中国专心研究禅学,同时也对宋朝的饮茶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回国之后,荣西在914年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也就是日本的《茶经》。在这本书中,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茶的作用、南宋的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这本书的出版,使日本的饮茶文化得到了普及和扩展,300年后,创立了日本茶道。荣西不仅是日本禅宗的祖师还是日本的茶祖,他被誉为日本茶道的大家。另两位可以享有日本茶道鼻祖美誉的是珠光和千利休。珠光是一休大师的弟子,他不仅改革了当时流行的书院茶、门茶,而且将禅的思想导入茶文化,并且很重视素质美。千利休把茶与掸精神结合起来,创造一种以简索清寂为本体的“沱茶”。他还改革了茶室的装饰,注重茶室的朴素、高尚、上品,创造了是以寂静为主的禅宗风的茶室。据珠光说,破屋和名马都是美的表现,但千利休超越了这种现象。由于受到成美意识的束缚,一间小小小的茶室,一枚尺寸的垫子,他觉得很好。他用朝鲜制的陶瓷器和自己做的竹制花瓶为茶勺,这是实现下克上的茶器。在庭院的配置方面,主张草庵的大众化。可以说茶道虽发源于中国,然而在日本的发展,却有其独特的特色。日本的茶道的目的,不只是鉴别茶质的优劣、味道的浓淡,也是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追求寂静的境地,培养情操。日本的茶道强调“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的茶文化的部分内容,更是为了促进人们和平共处,相互尊敬,相互友爱,有必要地提升精神修养。日本的茶道重视内涵,自身教养的深度,本身的意义和禅宗的精神,是一种把宗教、哲学、美学融合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三、中国的茶道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朝《封氏闻见记》中的这句话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开发它的实用价值,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中国是茶道和道家五行协调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开始,被用作茶器的陶瓷器,要求毫无瑕疵。并对其的造型、模样、颜色、材料、美感等方面有很严格的标准。同时,中国的饮茶习惯也是一种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
  四、中日茶文化之特征的比较
  (一)中日的茶文化主要异同是“道”
  在中国,“道”是一种很严肃的东西,而不是一些简单的生活枝叶。而日本,对“道”的理解与我们并不一样,因此中日茶文化的根源虽都在中国,而其发展之路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为人而存在的,而日本更加注重茶的精神因素,如来自佛教无常观的“一期一会”就是日本茶人的常有心态。
  (二)中国茶文化是吸收了儒家佛家道家的精华,融儒、道、佛为一体,强调“中庸”、“禅茶合一”“天人合一”的精神
  中国文化的遵从“儒道的相互弥补”,儒家的中庸、调和概念和道教的无为自然的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非常大。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入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茶道的大家千利休明确的提出”和、寂、清、敬“是日本茶道的目的,人们通过在茶室里饮茶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在静寂之中和自己内心交流思想,然后双方消除芥蒂,从而达到“和”的目的。因此,“和、敬、静、寂”被称为日本的四规则。“和”和“敬”是人际关系处理的准则,通过饮茶,互相关心促进人际关系,“清”和“寂寞”的氛围,安静的环境和质朴的古风,一种丰富的变化提高人格的高度。
  (三)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它作为一种文化,贯穿社会各种阶层,亲近民众,而不是一种让人们去仰望的、高不可及的存在,具有全民性的特点
  反观日本,一开始,茶的传播是自上而下的,上层社会将茶上升为一种宗教的高度,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某种需求,给茶套上一个神圣的光环。在日本茶道中,淡化了人的存在,人成了客体,茶倒成了主体,人似乎是为茶存在的。因此,其社会性、民众性并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
  (四)中国在茶文化的精髓方面追求一个“活”字,而日本则追求“死”
  中国的茶文化的是“随性”的,不拘泥于某一种方式、用具和茶叶,但日本的茶文化则“专注”于一种近于完美的学习、使用一种方式、用具和茶叶。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
  总之,日本的茶道虽源于中国,却有着独特的日本民族特征,它有自己的形式、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对中国文化日本并不只是单纯的接收,他们在这些外来来文化中注入本民族的东西,使之成为崭新的自己的独有文化。中日茶文化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都努力都把每种茶的最好口味表现出来,把茶看作人与自然相融合时的媒介,喝茶时追求天与人交融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靳飞.茶禅一味——日本的茶道文化[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柯秋先.茶——茶艺、茶道、茶经、茶圣讲解[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3]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忠良,毛先颉.中国世界茶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Some theories about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will turn up in the paper. And based on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severa
期刊
摘 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校教育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支撑和配合。学生管理工作是育人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管理者应转变管理理念,注重伦理沟通,创新道德互动方式,从而优化学生管理工作,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学生管理;伦理沟通;道德互动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18-02    沟通存在于学生管理的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一个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不断完善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师要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教材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深入了解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从实际出发,将教学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
期刊
摘 要:武侠小说法译版本少的原因主要有四个,(1)中法语言和文化的差异,(2)武侠小说内容复杂,包罗万象,(3)法译武侠小说“回报”不足,(4)高水平法语译员数量不足。要提高武侠小说的法译质量,除了克服以上四点外,译者还应该充实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原语理解力和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关键词:武侠小说;法译;现状;文化  中图分类号:H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
期刊
摘 要:以语境理论为依据,探讨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对语篇理解的影响,培养学生在英语阅读课程学习中的语境意识,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及英语语言文学欣赏能力。  关键词:语境;英语阅读;语境意识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28-02    一、引言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读者根据自
期刊
摘 要:责任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品质,它关系到人是否能立足于社会、事业能否成功甚至家庭是否和睦幸福。对于中学生责任心缺失现象的日益严重,我们的学校、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也是造成这一现象严重的内在原因。从这方面考虑,我们对于中学生的教育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关键词:中学生;责任心缺失;心理原因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大量的教学示例和方法探索,分析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极大地影响着英语口语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必须要改变教学观念,挖掘影响英语口语学习过程的积极因素,变换方式,趣化课堂,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口语;实践;兴趣;任务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30-02
期刊
摘 要:项目化教学,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开展的如火如荼,它顺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商务英语口语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有效的建立了英语课堂与实际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文将从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项目化教学的内涵及理论基础,并且对商务英语口语课程提出了适当的改革方案,同时也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
期刊
摘 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分级教学模式,从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现有分级教学模式、分级教学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等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并对分级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分级教学;理论依据;教学模式;优势与不足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09-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普遍扩招,大学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
期刊
摘 要:语篇分析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英语信号词在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了解英语信号词与语篇分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英语的进一步学习。  关键词:信号词;语篇分析;衔接与连贯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43-01    一、语篇衔接与英语信号词  语篇分析通过对语篇表层结构特征和深层结构特征的描述和解释,寻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