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用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依赖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力、判断、推理等智力因素和兴趣、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运用和发挥,只有清楚它的内容与要求,才能判断计算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言语表达
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所承担的不仅仅是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新课标明确指出:“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载体。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一个数学问题的产生是有条件和原因的,每当学生用语言表达一个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时,就必须要讲清楚前因后果,因此说理表达训练,本身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发展表达能力成为关键,具体做法如下:
一、概念教学中的表达训练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它又是“双基”教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语言和特定和数学符号来表达的,运用说理的方式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表达出来,就可以进一步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并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对于概念的教学,教师一般较偏重于“结论教学”即一些法则、性质、公式、定义、规律等等。轻过程重结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为的是片面追求分数,忽视能力的培养。现在强调“过程教学”,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问题,其实质是两种教学思想的反映,是教学思想的一个根本转变。为此,在教学概念后,让学生把一些知识的发生过程进行回忆、整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可以进一步使学生对知识结论的产生明之于理,会之于法。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后,让学生回忆并口述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产生过程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9×4=(2×4)/9=8/9(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和4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学生可以回忆教师推导的过程。2/9×4表示4个2/9相加即2/9+2/9+2/9+2/9。根据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所以分子是8,即分子和整数4的乘积,分母不变。
二、式题计算教学中的语言表述
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反复“操练”,就可以达到计算正确、熟练的要求,但是因为算理不清,所以知识迁移的范围极其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所以在计算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讲清算理,揭示计算的规律;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还要发展思维。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在教学时1+1=2,就要训练学生说因为1和1可以组成2,所以1加1等于2;又如刚接触2-1=1也要培养学生说:因为2可以分成1和1,所以2减1等于1……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算理就十分清楚了,同时为以后学习20以内加减、100以内加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对于式题,要加强式题的语读能力,理解文字与式题的联系,实际上把式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文字题。简单的一步式题,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下几种方式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例如:98÷14可以有以下不同读法:(1)被除数98,除数是14,商是多少?(2)98除以14得多少?(3)14除98是多少?(4)把98平均14份,每份是多少?(5)98是14的多少倍?(6)98里面有多少个14?(7)两个因数的积是98,已知其中一个因数是14,另一个因数是多少?(8)已知一个数的14倍是98,这个数是多少?(9)98与14的比值是多少?
三、应用教学中的说题训练
应用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依赖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力、判断、推理等智力因素和兴趣、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运用和发挥,只有清楚它的内容与要求,才能判断计算方法。 读题是理解题意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读已获得对题目的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内容、说条件、说问题,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条件、问题与结构。例如:把一块棱长是0.6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横截面积是0.08平方米的长方体。锻成的钢材有多长?学生初读题目之后,指导学生复述情节“一块正方体钢坯——经过锻造——锻造后”再以锻造前后为线索,说出题目的条件,问题与结构。这样,原来被题目的复杂情节所掩盖的一块钢坯“前、后”体积一样,即体积不变这一关键性条件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容易出现一种定势,即按照习惯单一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从多角度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使思维发散开去,使语言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例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小麦和玉米,播种小麦和玉米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这题解法较多,引导学生在先独立思考再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确定自己的解题策略,并说明自己的思考依据。(1)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3+2=5 ,100× 3/5=60(公顷)100×2/5=40(公顷);(2)用归一法来解答100÷(3+2)×3,100÷(3+2)×2;(3)用方程法解答。解:设每份为X公顷3X+2X=100;(4)用比例方法来解答解:设播种小麦X公顷(3+2)/3=100/X;(5)用分数方法100×(1—3/5),100×(1—2/5)。
总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的和间接性的反映,是借助于言语来实现的。所以对学生语言的训练,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激发说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语言实践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语言能力培养,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也能放得开,就会越学越有自信。
【关键词】数学;教学;言语表达
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所承担的不仅仅是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新课标明确指出:“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载体。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一个数学问题的产生是有条件和原因的,每当学生用语言表达一个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时,就必须要讲清楚前因后果,因此说理表达训练,本身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发展表达能力成为关键,具体做法如下:
一、概念教学中的表达训练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它又是“双基”教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语言和特定和数学符号来表达的,运用说理的方式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表达出来,就可以进一步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并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对于概念的教学,教师一般较偏重于“结论教学”即一些法则、性质、公式、定义、规律等等。轻过程重结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为的是片面追求分数,忽视能力的培养。现在强调“过程教学”,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问题,其实质是两种教学思想的反映,是教学思想的一个根本转变。为此,在教学概念后,让学生把一些知识的发生过程进行回忆、整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可以进一步使学生对知识结论的产生明之于理,会之于法。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后,让学生回忆并口述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产生过程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9×4=(2×4)/9=8/9(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和4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学生可以回忆教师推导的过程。2/9×4表示4个2/9相加即2/9+2/9+2/9+2/9。根据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所以分子是8,即分子和整数4的乘积,分母不变。
二、式题计算教学中的语言表述
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反复“操练”,就可以达到计算正确、熟练的要求,但是因为算理不清,所以知识迁移的范围极其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所以在计算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讲清算理,揭示计算的规律;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还要发展思维。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在教学时1+1=2,就要训练学生说因为1和1可以组成2,所以1加1等于2;又如刚接触2-1=1也要培养学生说:因为2可以分成1和1,所以2减1等于1……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算理就十分清楚了,同时为以后学习20以内加减、100以内加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对于式题,要加强式题的语读能力,理解文字与式题的联系,实际上把式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文字题。简单的一步式题,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下几种方式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例如:98÷14可以有以下不同读法:(1)被除数98,除数是14,商是多少?(2)98除以14得多少?(3)14除98是多少?(4)把98平均14份,每份是多少?(5)98是14的多少倍?(6)98里面有多少个14?(7)两个因数的积是98,已知其中一个因数是14,另一个因数是多少?(8)已知一个数的14倍是98,这个数是多少?(9)98与14的比值是多少?
三、应用教学中的说题训练
应用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依赖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力、判断、推理等智力因素和兴趣、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运用和发挥,只有清楚它的内容与要求,才能判断计算方法。 读题是理解题意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读已获得对题目的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内容、说条件、说问题,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条件、问题与结构。例如:把一块棱长是0.6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横截面积是0.08平方米的长方体。锻成的钢材有多长?学生初读题目之后,指导学生复述情节“一块正方体钢坯——经过锻造——锻造后”再以锻造前后为线索,说出题目的条件,问题与结构。这样,原来被题目的复杂情节所掩盖的一块钢坯“前、后”体积一样,即体积不变这一关键性条件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容易出现一种定势,即按照习惯单一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从多角度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使思维发散开去,使语言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例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小麦和玉米,播种小麦和玉米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这题解法较多,引导学生在先独立思考再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确定自己的解题策略,并说明自己的思考依据。(1)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3+2=5 ,100× 3/5=60(公顷)100×2/5=40(公顷);(2)用归一法来解答100÷(3+2)×3,100÷(3+2)×2;(3)用方程法解答。解:设每份为X公顷3X+2X=100;(4)用比例方法来解答解:设播种小麦X公顷(3+2)/3=100/X;(5)用分数方法100×(1—3/5),100×(1—2/5)。
总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的和间接性的反映,是借助于言语来实现的。所以对学生语言的训练,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激发说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语言实践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语言能力培养,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也能放得开,就会越学越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