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变脸”背后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un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年末,随着各大高校相继出台2012年自主招生简章,高考自主招生的话题再一次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相比去年,今年公布的自主招生方案可谓是花样迭出。各大高校纷纷推出名目繁多的招生计划,如“新百年计划”、“圆梦计划”、“师表计划”、“望道计划”等等,让人眼花缭乱;而去年形成的“北约”、“华约”和“卓越”三足鼎立的自主招生联盟,也因为南开与复旦两所大学的退出而发生了格局的变化。
  作为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自主招生已历经八年的探索。目前共有76所高校加入到自主招生系统中,2011年自主招生报名总数超过40万,其中报考“北约”和“华约”两大联考系统的人数分别在10万以上,这一势头预计在2012年还会继续上涨。
  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自主招生究竟能否在选拔优秀人才、特殊人才的同时扩大教育公平,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引领到高校去行政化、自主治校的理想方向上去呢?每年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一公布,就犹如一枚枚砸向舆论池的卵石,激起无数争议与质疑。
  
  学生:校荐的尴尬
  对于正在埋头苦读的学生们来说,今年一拥而上的诸多“计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否在这些“计划”中脱颖而出,为招生学校所青睐。尽管一些学生认为,自主招生比高考更难,摆明了“是那些尖子生的事情”,但不少成绩居于中游的学生依然表示“愿意一试”,“毕竟机会难得”。
  小齐是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一新生,作为通过自主招生考入该校的第一批学生,回想自己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经历,小齐似乎有很多感慨。
  “班里的同学把自主招生考试称为‘小高考’,成绩好的同学都做了准备,毕竟多一次选择,也多一次机会嘛。”小齐表示,由于自己的年级排名并不非常靠前,他只选择了华南理工一所学校。看着其他同学接连参加好几所学校的考试,来回奔波,“觉得他们就像赶场一样,非常辛苦”,但小齐同时表示,这也是物有所值的,还是有同学能如愿以偿。
  “自主招生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尤其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小齐认为,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等于多给了自己一次机会,如果在自主招生过程中被选拔上了,那么接下来的高考压力就小了很多。即使发挥得不算太理想,但只要能达到一本的分数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如果没被选拔上,也还可以和其他人一样参加高考,何况自主招生考试时积累的丰富经验在高考中也能派上用场。
  在小齐看来,自主招生考试的题目一般都比较灵活。与高考相比,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但遗憾的是,中学在给学生提供校荐的时候,所依据的并不是学生的能力和特长,而是学科成绩。
  据了解,自主招生第一道程序就是准备申请材料。高校会对自主招生材料进行审核,在众多的申请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考生进行测试。而不同院校对报考者的申请材料要求内容不尽相同。有的高校要求报考者需要中学推荐,大部分高校采取的则是个人申请和中学推荐相结合的办法。
  小齐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拿到校荐的。学校有名额的限定,会按照学生高中三年的总成绩进行排名,只有排名靠前的极少数学生能拿到学校的推荐。如果考生没有拿到校荐,在同等条件下自然处于劣势,有的甚至直接在材料审核这一关中就直接败下阵来。
  此外,在采访中,有学生提出,学校以学年总成绩作为评定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容易让学生以为这与高校注重能力、特长的选拔方向严重脱节。而“校荐与所谓的‘校长推荐制’并无太大区别”,容易存在暗箱操作,导致学生对其公平性存在质疑。
  
  公众:公平的质疑
  多变的招生计划背后,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招生原则。公众并不为这些五花八门的“计划”所迷惑,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目光一致锁定在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上。
  “在我国,高考本身就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是国家培育、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底层向中、上层晋升的重要途径。这两重属性决定了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是第一位的。”采访中,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生小蔡质疑道:“高考招生由学校来主办,在如今诚信缺失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不是更有理由相信这样会损害到高考的公平、公正性?”
  广州市某中学一名高三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们来说,自主招生考试是他们“各显神通”的时候,在激烈的竞争中,老师们反而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家境优越的学生马不停蹄地参加专门针对各高校的一对一辅导培训。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甚至早早地锁定自己的报考目标。他们放下目前的复习计划,去大学里“蹭听”所报考专业的大学课程。
  “对于家境贫困和农村的学生来说,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该老师还质疑道,“高校自主招生政策里面普遍体现出了对有才艺学生的加分,这如果从选拔、培养人才这一目标出发,无可非议,但是放在公平、公正的视野下审视,则难以获得社会普遍认同。试想,由于环境使然,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才艺这一方面是存在现实差距的。”
  一位学生家长更是直言不讳:“高校有了自主招生的权利,那么那些父母在高校从事教学的孩子,岂不是有了更大的便利?”
  尽管招生计划明确表示向贫困地区及贫困考生倾斜,但公众并不买账。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城乡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出现巨大裂痕。自主招生的倾斜政策既不能扭转这种局面,反而容易陷入“出身论”的怪圈,引发新的不公平现象。
  
  高校:形成自主招生特色
  在高校“组团”招揽生源的局面下,南开与复旦先后宣布退出“北约”联考,这一举措让公众对自主招生联盟疑云重重。
  早在今年9月,“自主招生联盟将遭取缔”的传闻就不胫而走,尽管日前出台的招生政策击碎了这一传言,但几大联盟间展开的优秀生源的争夺战,早就引发如潮的争议和诟病。
  南开和复旦给出的退出理由大同小异——即缓解学生赶考压力,招收到真正符合该校教育理念的学生。南开大学今年开设了自荐“直通车”,只要是全国示范性高中学业成绩优秀、名列前茅的综合素质突出者,都可通过自荐方式,申请自主选拔录取考试资格。复旦大学则试行“推优直选”的“望道计划”,即由中学校长推荐优秀学生、大学综合评价入学的一种人才选拔模式。
  自主招生联盟形成于2011年,目前有“北约”、“华约”、“卓越”、“5校联考”四大系统。根据报考规则,“北约”的考生最多可申请3所高校,“华约”的考生可同时申请两所学校,“卓越联盟”的考生可同时填报两所高校,而“5校联盟”只能选报一所高校。
  从自主招生的实践过程来说,与其让考生去一个个学校考试、面试,还不如成立相对集中的高校联盟,统一举行,这样可以减低社会成本,联考也由此应运而生。
  “联考作为一种社会化考试,高校有权自主认可,所以单方面地加入或退出联考系统都很正常。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自主招生特色。”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的自主招生联盟则非“联考”而为“结盟”。校际间不仅抢夺生源,互相排挤,还通过考试时间撞车的方式来恶性竞争。根据2012年的招生计划,三大联考的时间都集中在前后两天之中,“华约”和“北约”的考试还放在同一天,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利于考生的自由选择。
  而南开与复旦“这种打着减轻考生负担旗号的调整”,实质还是从学校自身考虑,并没有考虑考生的选择权。熊丙奇认为,如果学校不能从考生出发,实现招生标准的多样化,就不是真正的自主招生。
  采访中,也有学者指出,“高校联盟的稳固程度取决于内部结构,即各加盟高校的利益协调。如果利益协调难以取得一致,那么离异就在所难免,但是,如果改革继续下去,抛开开外部因素不提,分分合合之后,假以时日,自然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联盟。”
其他文献
12月3日,广州一名孕妇临产时出现胎盘早剥,如果不尽快手术,将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窒息死亡,并引发母体大出血,母婴都有生命危险,必须进行剖宫产手术。但是虽经医生和家人不断劝说,该孕妇仍然决拒绝签字,大喊要自己生。最终,医院为了孕妇和婴儿的生命决定行使医生处置权,在征得其家人同意后,强行对其进行了剖宫产。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手术签字制度的关注。    手术同意书制度和医生处置权  如果患者需要手术,
辽宁民心网,这个响亮的名字,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辽宁老百姓所熟知认可。它所坚持的“倾听民声、实现民意、服务民众”的宗旨,像一面耀眼的旗帜,配合和助推各级政府及部门、行业代表百姓的利益,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一个建立只有8年多的纪检监察网站,一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由平均29岁的年轻人组成的工作队伍,却在较短的时间里赢得了辽宁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  创立一流网络工作平台  随着反腐倡廉新形势的不断
40亿、46亿、60多亿,这是自2008年三年来中华慈善总会每年募集资金的总额,而在上世纪90年代成立之初,总会每年从社会接受捐赠款物价值仅几亿元人民币。一方面,近年来国内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民众捐款踊跃积极;而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华慈善总会在这几年中的募款能力大大增强的结果,这都与一个人分不开,那就是范宝俊。  2002年初,范宝俊从民政部常务副部长任上退休,开始担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转瞬之间已近十
尽管已成社会热点,但中国到底有多少失独家庭目前仍没有确切数据。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易富贤的数量推断来自于两组数据:一个是中国从1975年到2010年共产生了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另一个是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每出生1万人,
刚买了双高跟鞋,很漂亮,就是走路时声音响了点。特别是走在地板或大理石面上,“噔噔噔”,太清脆,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感觉太张扬了,还容易吵到别人。  在QQ群里发了消息,问怎么才能让高跟鞋消声,立刻有人回答:“高跟鞋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只要声音一到,大家就知道美女来了,赶紧整理仪表啊。”我乐了,说:“拜托,我说的是真的,不是开玩笑呢。”过了一会儿,群里的老大哥私下给我发了条消息:“人家说的是笑话,却不
“年前在外地,见到一辆马自达在双向二车道行驶开大灯,我跟在一辆改装的切诺基后面。切诺基打的是近光灯,大老远看到马自达,跳灯示意对方关闭大灯,马自达不理会。结果搞笑的事发生了,“小切”把车前车顶能亮的灯一下子打开(车顶可是4盏大探照灯),只听到一阵急刹车的声音,然后砰一声,马自达撞到路边上去了,小切得意地扬长而去。”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乱开远光灯十分讨厌。  “是在谋杀”  远光灯对司机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里的空气中曾经弥漫着刺鼻的煤烟;这里,曾经在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监测城市中连续三年排名倒数第一,住在这里的人曾经一年中只有14天能见到蓝天白云;这里,曾经被美国多家媒体机构评为“世界污染之最”,一度被称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这里就是山西省西南部的临汾市。如今,这座城市正在努力摆脱“污染之最”的黑帽子,并希冀在沿汾河两畔建立起一条长达百公里的经济带。  经济腾飞点转换  临汾以原煤
最近几天,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一份报告,让不少工作或生活在城里的人开始困惑起来:我属于中等收入人群吗?我“被脱贫”了吗?  这份通称为“2011年城市蓝皮书”的报告,全名为《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报告称,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已达2.3亿人,占城市总人口的37%左右;按照目前城市合理的贫困线——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之间,全国城市贫困人口数为5000万人,约占城市
央视最近播出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经意间火了!此片成了微博热门关键词,风头甚至盖过了同时播出的美、韩热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就连《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也大呼意外,表示“挺不适应”。聚集舌尖滋味的纪录片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民以食为天。舌尖状态是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的浓缩。生命的成长与舌尖的况味息息相关,可以说有着怎样的舌尖记忆就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  观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人们对网络双刃剑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便了,犯罪手段却更隐蔽了;信息传播快捷了,可信度却降低了;知情权扩大了,隐私权却没有了;理性的表达自由了,可非理性的表达更任意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立法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网络立法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当然,任何一项立法都会出现杂音,网络立法也如此。一些人以网络自由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