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播是信息运动的客观形式。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如何有效进行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教学,旨在发现其不足和缺陷,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传播学;大学英语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66-02
传播学是20世纪社会科学的一项伟大发现,是人类对自然社会思维的一次重大解读。传播学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其基本要素分别是who—say what—in what channel—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传播的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相互的关系。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 版)中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作为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之一,明确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语言基础课程,也是传播知识的素质教育课程,具有传播学领域中的要素和功能。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研究和分析如何有效进行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教学,旨在发现传统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和缺陷,把握其传播过程中的相关要素,增强教学效果。
从传播学角度看,只要有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需要、传播过程,就可以构成传播活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组织传播活动,教师以传授实践知识、培养人才为目的进行传播,学生以掌握实际技能,提高素质为目标接受传播。教师明确的传播目的是否得以实现,取决于作为传播对象的学生对传播的态度和接受。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在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教学中,如何以传播学为理论指导实践并获得获得好的传播,即教学效果。
首先,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即教师与学生。根据传播学原理,具有权威性、亲近感和信任感的传播者,其所传播的内容就容易被受众所接受。而传播学中的传播对象是接受主体。教师和学生作为传播者和接受主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教育历来倡导以人为本。高等学校教育承担培养社会专业型及研究型人才的重任,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具有人文责任感的人才。教师作为传播主体,其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条件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学生作为接受主体,只有在真正承认教师的权威性,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的前提下,教与学的教育活动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教师通过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学术科研,并以此为理论指导促进教学实践的进步,塑造权威形象;教师通过自己对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和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具亲切感;教师通过对真理和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探索和检验真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情感上与学生引起共鸣,使学生充分信任自己。
在大学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筛选,多选择与英语课程实践相关的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大学英语课程实践的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础英语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进行日常的涉外交流。在听说方面,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先播放每个单元特定主题的听力材料,并引导学生借助基本的听力技巧理解所听的内容,然后使用已经掌握的目标语言创设情境编排对话,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在阅读理解方面,教师要传授阅读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掌握中心大意,了解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快速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进而结合阅读材料,设计与其相关的材料报告,培养学生解决阅读问题的能力;在书面表达方面,教师可以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与情感状态的情境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安排,要求学生完成某一特定的写作任务,然后小组内进行批改和讨论评价,并推选出小组内写作范文,最终呈现给全班;在翻译方面,教师主要以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为主。学生在温习课程内容的同时时,集中勾画出语法点和及其语法结构和基本的变化规则,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加强训练。除了教师的讲授、指导之外,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运用技能,并以实践的最终结果检验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以期达到应用的理想要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相应的辅导和点评,使学生清楚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强势与弱势,取长补短。
其次,传播需要。传播学原理中,不管是传播主体,还是传播对象,只有正确认识到传播需要,才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这一教学目的,大学英语实践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个人的的学习需求为基准。
学生个人需求主要指学习能力差距、学习者个体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等四个方面。在学习能力差距上,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年级,教育背景,现阶段英语水平或成绩以及除课堂外平均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长度对学生进行分析;在对学生的英语技能,即听说读写译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学习者个体愿望上,学生处于各种各样的主观意愿,例如个人对语言的兴趣、与外国人交流、了解异域文化,又或因为考研或出国、毕业时找到好工作等。教师只有明确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和动机后,有针对性的安排相关实践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愿望。在学习过程需求上,主要集中在学生对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学习态度自我评价和英语各项技能的学习(上接第366页)方法上。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策略,例如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等;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并分阶段、定期进行自我评价,找到适合自己的學习方法。在学习环境需求上,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需求,包括其性格、工作态度、预期教学效果、师生关系等;学生对课内环境的需求,包括课堂形式、教学辅助设施、教学方法等;学生对课外环境的需求,包括参加的课外活动情况及对课外活动的评价等;学生对教材和学习资源的需求,包括教材的难易度及趣味性、学习资源的多样性等;学生对考核形式的需求,包括实践考核方法的效度、学生对考核方法效度的评价等。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以客观实践为依托,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最后,传播过程。在传播学中,传播过程除了传者、信息、媒介、受者等传播要素外,还有一些隐含要素,即隐藏于和包含于传播行为中的各个要素,如信源、情境、目的、技巧、干扰等。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教学,师生交流中存在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
首先,人内传播,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相当于“思考”。在人的内省活动中,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和学生作为传播互动过程中的双方,自我意识会随着大学英语课程实践活动而变化和发展,进而找到有效的教学模式。其次,组织传播中的师生交流。大学英语实践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具有明显的群体意识,群体感情和归属感。在传播网络中,教师需要融入到学生集体中,并经常为学生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再次,教学信息的载体:传播媒介的使用。媒介用来指称交流主体之间借以发生联系的一切事物,包括交流手段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在大学英语实践课程中,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信息来源,也从根本上优化了教学模式,使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课堂讲解与以计算机和英语多媒体为支撑相结合的英语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个性和自主。最后,交流的角色定位和效果研究。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都存在局限性。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具有专业素养和道德表率的教师承担着选择教材、设计课程、安排并组织教学活动的多重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方向;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的语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学,作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地,更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重任。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学以致用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點。通过上述传播学原理,并结合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其个体及互动作用,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胡申生.传播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2]邵培人.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束定芳.外语教学: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家芝.21世纪英语教师的新角色——课程设计者[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
关键词:传播学;大学英语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66-02
传播学是20世纪社会科学的一项伟大发现,是人类对自然社会思维的一次重大解读。传播学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其基本要素分别是who—say what—in what channel—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传播的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相互的关系。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 版)中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作为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之一,明确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语言基础课程,也是传播知识的素质教育课程,具有传播学领域中的要素和功能。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研究和分析如何有效进行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教学,旨在发现传统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和缺陷,把握其传播过程中的相关要素,增强教学效果。
从传播学角度看,只要有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需要、传播过程,就可以构成传播活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组织传播活动,教师以传授实践知识、培养人才为目的进行传播,学生以掌握实际技能,提高素质为目标接受传播。教师明确的传播目的是否得以实现,取决于作为传播对象的学生对传播的态度和接受。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在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教学中,如何以传播学为理论指导实践并获得获得好的传播,即教学效果。
首先,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即教师与学生。根据传播学原理,具有权威性、亲近感和信任感的传播者,其所传播的内容就容易被受众所接受。而传播学中的传播对象是接受主体。教师和学生作为传播者和接受主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教育历来倡导以人为本。高等学校教育承担培养社会专业型及研究型人才的重任,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具有人文责任感的人才。教师作为传播主体,其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条件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学生作为接受主体,只有在真正承认教师的权威性,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的前提下,教与学的教育活动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教师通过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学术科研,并以此为理论指导促进教学实践的进步,塑造权威形象;教师通过自己对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和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具亲切感;教师通过对真理和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探索和检验真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情感上与学生引起共鸣,使学生充分信任自己。
在大学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筛选,多选择与英语课程实践相关的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大学英语课程实践的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础英语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进行日常的涉外交流。在听说方面,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先播放每个单元特定主题的听力材料,并引导学生借助基本的听力技巧理解所听的内容,然后使用已经掌握的目标语言创设情境编排对话,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在阅读理解方面,教师要传授阅读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掌握中心大意,了解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快速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进而结合阅读材料,设计与其相关的材料报告,培养学生解决阅读问题的能力;在书面表达方面,教师可以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与情感状态的情境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安排,要求学生完成某一特定的写作任务,然后小组内进行批改和讨论评价,并推选出小组内写作范文,最终呈现给全班;在翻译方面,教师主要以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为主。学生在温习课程内容的同时时,集中勾画出语法点和及其语法结构和基本的变化规则,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加强训练。除了教师的讲授、指导之外,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运用技能,并以实践的最终结果检验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以期达到应用的理想要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相应的辅导和点评,使学生清楚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强势与弱势,取长补短。
其次,传播需要。传播学原理中,不管是传播主体,还是传播对象,只有正确认识到传播需要,才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这一教学目的,大学英语实践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个人的的学习需求为基准。
学生个人需求主要指学习能力差距、学习者个体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等四个方面。在学习能力差距上,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年级,教育背景,现阶段英语水平或成绩以及除课堂外平均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长度对学生进行分析;在对学生的英语技能,即听说读写译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学习者个体愿望上,学生处于各种各样的主观意愿,例如个人对语言的兴趣、与外国人交流、了解异域文化,又或因为考研或出国、毕业时找到好工作等。教师只有明确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和动机后,有针对性的安排相关实践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愿望。在学习过程需求上,主要集中在学生对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学习态度自我评价和英语各项技能的学习(上接第366页)方法上。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策略,例如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等;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并分阶段、定期进行自我评价,找到适合自己的學习方法。在学习环境需求上,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需求,包括其性格、工作态度、预期教学效果、师生关系等;学生对课内环境的需求,包括课堂形式、教学辅助设施、教学方法等;学生对课外环境的需求,包括参加的课外活动情况及对课外活动的评价等;学生对教材和学习资源的需求,包括教材的难易度及趣味性、学习资源的多样性等;学生对考核形式的需求,包括实践考核方法的效度、学生对考核方法效度的评价等。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以客观实践为依托,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最后,传播过程。在传播学中,传播过程除了传者、信息、媒介、受者等传播要素外,还有一些隐含要素,即隐藏于和包含于传播行为中的各个要素,如信源、情境、目的、技巧、干扰等。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教学,师生交流中存在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
首先,人内传播,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相当于“思考”。在人的内省活动中,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和学生作为传播互动过程中的双方,自我意识会随着大学英语课程实践活动而变化和发展,进而找到有效的教学模式。其次,组织传播中的师生交流。大学英语实践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具有明显的群体意识,群体感情和归属感。在传播网络中,教师需要融入到学生集体中,并经常为学生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再次,教学信息的载体:传播媒介的使用。媒介用来指称交流主体之间借以发生联系的一切事物,包括交流手段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在大学英语实践课程中,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信息来源,也从根本上优化了教学模式,使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课堂讲解与以计算机和英语多媒体为支撑相结合的英语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个性和自主。最后,交流的角色定位和效果研究。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都存在局限性。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具有专业素养和道德表率的教师承担着选择教材、设计课程、安排并组织教学活动的多重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方向;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的语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学,作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地,更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重任。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学以致用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點。通过上述传播学原理,并结合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其个体及互动作用,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胡申生.传播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2]邵培人.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束定芳.外语教学: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家芝.21世纪英语教师的新角色——课程设计者[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