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中高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主要针对高三一轮复习如何做到高效有序进行了教学策略的探讨:① 构建知识整体框架体系,让学生对复习内容有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从而有效驱动课堂教学;② 充分利用诊断—评价—巩固体系,采用二维练习,来突破学生的知识断点、思维缺点、作业漏点;③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在备考中应该具备的一些能力。通过三种有效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备考更充分,更有效。
  关键词 教学策略 探讨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高三的一轮复习有承上启下之功效,既是在短时间内高中所学内容的一次全面的、系统呈现,更是二轮、三轮复习的奠基石。在一轮复习中,学生可以很好地查漏补缺,寻找自己学习中存在的盲点,为高考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一轮复习时,必须采用高效有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复习中更好地接受,更好地消化,更好地整理生物知识。如何做到高效有序,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 构建知识整体框架体系,驱动课堂教学
   构建整体知识框架体系,可以使学生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在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他们的知识点是零碎分散的,缺乏对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认知。所以教师不能像上新课那样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教师应该对知识具备一个总体的立体化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构建框架意识。
   知识框架可以有效驱动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该构建每一节内容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在框架构建时寻找知识的异同点,了解本节内容的重难点,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整合知识。比如“细胞的增殖”这一节,笔者首先出示了相应的整体知识框架(图1)。
   图1所示的知识框架中,对整节内容都有涵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而且能够将以往零星知识进行归位,从而寻找知识点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立体的知识体系就形成了。教师还要寻找本节要详细讲述的知识考点(图中加粗的部分),并告知学生重难点,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可以很好地引领下面的复习。
   知识框架体系不仅仅可以利用于整节内容,还可以用于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如概念图、思维导图、点状散射图等其实都是知识整体框架体系的小型版。
  2 利用诊断—评价—巩固体系,突破学生的知识断点、思维缺点、作业漏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① 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② 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能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一轮复习中寻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着重找准学生的知识断点、思维缺点、作业漏点。找准这三点,教师才能在开始一轮相关复习时,摸清学生现有水平,也就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突破这三点,教师可以采取二维练习来达到这个要求,也就是采用诊断练习和巩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突破。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清楚学生现有水平的情况,然后做出有针对性的复习、有重点性的剖析。
   比如在讲授“细胞的增殖”中动植物有丝分裂的问题时,笔者首先出示学生前一天的预习作业: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手绘图。教师可以从图中了解学生在复习前的知识贮备,然后对学生所画的图形进行针对性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学生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诊断性练习以及评价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跟教师一起互动。评价完后,笔者及时出示了课本上准确的完整的有丝分裂各时期图像。通过诊断性练习,教师可以轻松找出学生的知识断点;通过相互评价,精准找出学生的思维缺点。
   而作业漏点则需要教师通过巩固性练习来发现。巩固性练习是根据所学内容精选出来的,必须要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在巩固性练习中,可以利用以下方式找出作业漏点:
   ① 做:独立做巩固性练习,用黑色签字笔;
   ② 对:参考答案,找出漏点,用红笔做好标示或者把问题集中在章节前面;
   ③ 问:辅导课上及时问教师或同学。按照这样的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巩固性练习,帮助学生准确找到漏点,及时解决漏点。
   掌握诊断—评价—巩固体系,采取二维练习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发现知识断点,催生思维缺点,解决作业漏点。
  3 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备考能力
   高三复习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相应的备考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学生从自身出发,寻找亮点,养成长期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文化素养。所以,教师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激发,培养出自己的能力。
   在高三复习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①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高考考试越来越注重文字的叙述,这对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提高了。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说,不仅要注意学生所说内容的知识的完整性,更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
   ② 收集和分析信息能力的培养。每年的生物学高考试题中都有很多图表,需要学生具备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够从图形、表格中获取相关信息,转化相关信息,利用相关信息。比如“细胞增殖”中教师提供图2,要求学生在横坐标上写出相关的时期。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坐标图,首先观察横纵坐标,然后观察起点、顶点、底点、拐点。注意,这里的纵坐标是“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这跟平时讲的“细胞核中DNA含量”不同。学生获取到这条信息就明白了,原来是在考查复制前的染色体和复制后的染色体上的DNA数目。这样相应的横坐标时期就不会写错了。
   ③ 迁移能力的培养。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学生对高中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迁移时,教师要找准切入点,让学生的迁移变得顺乎自然。比如:在讲完上面这条曲线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减数分裂”,图中的曲线是怎么对应各个时期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由简到繁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高三的一轮复习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些能力有效地突破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在高考一轮复习中经过反思总结的几个备考教学策略。事实上,笔者坚持这几种教学策略,在高三的几次月考中,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都比较突出。相信通过高考备考,还能探究出更多高效有序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石高荣.“框架性问题”驱动下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其他文献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近年来的中考中.出现了一些带图表条件的“.二数”心川题.解答它们。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可以证明某两条线段相等。另一方面,“逆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可以证明某两个角相等。然而,不少问题需作辅助线才能得到解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问题导引:1.你知道分式方程的概念吗?你会解分式方程吗?你还会解含有参数的分式方程吗?  2.你会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高中生物学习中学科概念较多,这些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其生理现象本质属性的认识。生物学概念在呈现上有多种方式,有些概念在教材中采用术语的方式表达,只有抽象的定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深入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有些概念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定义,需要引导学生去总结归纳,加强理解;有些概念需要理清内在的逻辑,学生才能抓住概念的本质;有些概念,需要突出其中的细节,学生才能理解并运用。因此,在概念的学习中,即要求学生
同学们在解一次函数的题时,稍不注意就会出现一些错误。现将同学们容易出现的错误总结如下,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杨辉,字谦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我国南宋晚期杰出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他与秦九韶、李治、朱世杰并称为宋元四大数学家,杨辉对我国古代数学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负负得正”的规律古人就已经知道了,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在《算学启蒙》中指出:同名相乘为正,异名相乘为负,同名相除所得为正。异名相除所得为负。古人是怎么得到“负负得正”的规律的,我们已无从知晓。“负负得正”的证明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们只能尝试用大家易于接受的方法来说明“负负得正”。
同学们知道杨辉三角吗?看看蒋老师怎么介绍吧。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图1,你觉得它像什么图形?对了,它像一个用数组成的等腰三角形,  你能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规律吗?其实,最本质的特征是,数1在两条腰上,而其余的数则等于其“肩”上的两个数之和,如第六层的第二个数5,就等于其“肩”上的两个数1、4的和.  这个三角我们叫杨辉三角,它出现在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杨辉指出这个方法
1. 夯实基础,事半功倍    数学家陈景润指出,小学、中学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数学中最基本的知识.我们应该把小学、中学所学到的数学知识都加以巩固,不能学了代数就忘了四则运算,学了微积分就忘了几何.遇到问题要综合考虑各种知识,以便用最简捷的方法解答出来.例如,有道大家都很熟悉的题目: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1人吃3个馒头,小和尚3人吃1个馒头,问大和尚和小和尚分别有多少.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