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肠百结心相知”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贯文同志因病于2007年11月2日在太原去世,走完了他的风雨人生。病中,我曾到医院看望。伫立在他的病榻前沉郁的凝望,只见他面色憔悴,双目紧闭,胳臂微微颤动,已不省人事。我不禁感叹人生短暂,恨转眼将成永别!
  贯文是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又是文史方面卓有成就的研究员。他主持点校《山西通志》,主编《傅山全书》《徐继集》《山西农业》《当代中国的山西》。著作有《谋富篇》《徐继论考》,小说《木石缘》,诗集《梦游曲·秋水吟》,诗词《一路坎坷一路歌》(未付印)。
  


  2002年9月,我读过贯文寄我的《西江月·当被告(又一章)》(二首)。诗分两章,共四首。我读了只感到作者的无端受过。于是,我写信祝愿他诸事如愿,保重身心健康。信寄出不久,很快收到贯文以诗代信的诗《拜读作楫兄2002年9月25日书》:“兄挈弟趋五十年,宦海浮沉读诗篇。立志怀沙学屈子,梦醒惊魂仰稼轩。手捧身边无字书,红楼再读觅任安。山野柴扉酒香甚,恪守清贫不为官。”首联叙我俩与诗结缘,平直叙述。中间两联,用词婉转,意境深远,借历史人物的言谈、事迹,委婉地表达贯文对真善美的向往。结联以山野柴扉为仙境,倾吐作者超逸的思想。词尽而意不尽,余味无穷。
  我与贯文相识于太原解放初,在海子边山西日报社的办公楼上。由我的同学也是报社记者的高捷同志引见,才得以与贯文倾心相交。贯文在解放区《冀中导报》任记者时,喜欢读红杨树(魏巍)的自由诗。他本人也经常写诗。我是大学刚毕业留山西大学中文系任教的,业余也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写诗。我在《城郊》(1954)和《农村气象新》(1959)两诗的写作中,都征求过贯文的意见。他当时分管《山西日报》文艺副刊。
  1954年,山西大学由市内侯家巷迁到坞城。每逢节日、假日,贯文便到我的住处,潜心读《全唐诗》的一本分册。我对《全唐诗》所知甚少。经过查阅才具体了解。《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六年御定的。诗共900卷,4.8万首诗,诗人2200余人。它搜罗精密,世称善本。贯文同志讲,看多看少,总得品其味。他喜欢读李商隐的爱情诗。其华丽的语言乃为主题服务,也是李诗独创的特殊的艺术风格。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诗)。贯文已成为古人。有时阅读他留给我的信札和书本,我感触良深。回忆1955年,我的同学、诗友牛汉,因众所周知的胡风一案,被划为胡风反革命分子,判刑二年,直到1979年才平反。我因与牛汉交往,便也成为批判对象,不得离开校园。听报社的同志传,刘贯文同志也因与我的交往而受牵连被审查。我听了深感愧疚。以后,贯文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讲采访写作,并完成20多万字的《新闻写作讲义》,获得师生好评。他在京期间,我们再未有书信往来。1963年他调回山西后,在省委文教宣传部担任领导工作。有一次,他偕同陈墨章老、鲁兮老来山大研究文科教学的改革,无果而归。
  近几年,我与贯文晤面虽少,但在诗书唱酬方面却较前增多。2002年3月,我读了贯文赠我的诗后,以《读诗偶成》为题写了四节诗,以诗复人。现抄一节如下:“挚友五律叙沧桑,我读先淌泪两行。诗肠百结心相知,再酿新作放眼量。”贯文于3月25日即刻寄来《依韵奉和作楫兄赠诗四首》。我也选其中一节:“太平盛世度时光,细品入学少乖张。挚友守诺心相知,清贫方知菜根香。”我赠诗是劝他心宽、忍耐、看得远;他和诗也只是畅叙友情。贯文给我诗还附了几句话:“与兄交谊,经受了1956、1957年的考验,弟以为‘心相知’三字当之无愧!”
  闲暇时,我细读贯文的著作和谈诗的信函,觉得他才气纵横,事业心极强。有时,他的一席话,便使我顿开茅塞。特别是谈他的读书、写作,令人永远难忘。2002年5月,他写信谈诗:“‘秋水吟’是弟十年,或一年多的感悟。此册(梦游曲)则是弟多半生的感悟。”如他所叙:“两首长诗,以表现个人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它们烙印在我的大脑深处,使得我不得安宁。现在,把其中的一些写在纸上,只是为了一个自私的目的,寻求宁静。”至于诗的形式也在信中交换过意见。他说:“我有意把民歌的形式拿到这部手稿中,觉得民歌形式更有益于表现书中人物的性格。这个尝试算是这堆稿纸中的一点新东西。坦率的批评(从内容到形式),是我的唯一期待。”见到贯文时我说,从内容讲我阅历浅,看得肤浅。从形式说,这符合毛主席的教导。毛主席说,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如此,内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统一。
  《梦游曲》和《秋水吟》计划正式出版,让读者去体会诗人对事物的内心感受和观照。2002年4月,贯文来信向我介绍:“成德(指张成德,时任山西省社科院院长——笔者)心热心诚,决定把两次贱作出版并公开发行。成德认为诗集应有序言。深夜思之,拟请三位作序,一为成德,他是我任院长后的院长,怨自己老眼昏花迟迟方识泰山。第二位,拟请兄从师的角度写一序,望兄笑纳之。第三位是《山西日报》前总编陈墨章同志。我俩从1948年结伴从冀中平原来到山西,从此以黄土高原为第二故乡。我这个人有几钱几厘重,墨章是深知的。”
  我考虑再三,不敢推托,只得勉力为之。我以《心血融成的诗》之拙见交给贯文。说心里话,我的这篇序言写得太肤浅。我既没有水平“入乎其中”,当然也就不可能“出乎其外”了。成德的“序”写得谦虚、真诚。等到《梦游曲·秋水吟》于2003年出版后,却未见墨章总编写的“序”。我曾向北岳文艺出版社的陈洋同志询问过,他是该诗集的责编,但未果。
  有幸从我的书信酬赠的信卷中,寻觅到贯文手抄墨章写的《〈梦游曲〉读后》,立刻寄给报社编辑。我也摘抄几节以飨读者:
  读罢《梦游曲》,掩卷长思,不仅有对历史的回忆与思考,有对现实的喜悦和忧虑,还有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其韵味真是集久而绵长,倍感亲切!
  衷心地希望,朋友们能够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好好领会一下《梦游曲》。我相信,只要热血尚存、童心未泯的人,是可深得其意并俾有所悟的。(陈墨章)
  我真诚地感谢陈墨章总编为贯文的诗集写了精湛的序言。墨章是贯文的知心朋友。他的大文已承当起一份介绍《梦游曲》的义务和责任。刘贯文同志如有知可含笑九泉矣!
  (责编肖黎)
其他文献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长江被称为“天堑”,军事上一直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而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渡江战役,是由江河进攻战、陆地追歼战、城市攻坚战三种作战类型融为一体的战略性战役,其战场范围之广、参战兵力之多、阶段转换之快,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颇为壮观的一幕。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了全面内战,国共
期刊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迎来了60岁华诞。抚今追昔,飘扬的五星红旗上,也耀动着晋城儿女的“抗战”风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掀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日本侵略者凭借蓄谋已久的准备,突然的袭击和优越的武器装备,在战争开始阶段攻城掠寨,长驱直入。中国军队虽然步步搏杀,浴血奋战,却不得不节节败退。  在中华民族处于危急的关键时刻,住在延安窑洞里的中共中央
期刊
2009年9月4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主办的中部地区党史期刊论坛第四届年会在龙城太原召开。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山西省期刊协会发来贺信。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高建民出席论坛并作重要讲话。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中部六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特邀)党史研究室的有关领导和期刊负责人等60余人出席论坛。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期刊
20世纪40年代,梁实秋曾被毛泽东两次点名提起过。一次是1940年初,梁实秋欲随“国民参政会华北慰问视察团”访问延安,被毛泽东点名予以拒绝,认为梁“拥汪主和,与本党参政员发生激烈冲突,如必欲前来,当飨以高粱酒玉米面”,视梁实秋为最不受欢迎的人。另一次是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把梁实秋作为替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提出来。相隔不到两年,毛泽东两次提起梁实秋,引起世人
期刊
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立刻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抗日宣言,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于是全国人民义愤填膺,抗日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就在这时,古城开封女子中学——以共产党地下党员王华冰、李丕荣为首的一群年轻姑娘热血沸腾,毅然走出课堂,辞别家园,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帮助下,组建了国民革命军二十集团军抗日救亡妇女宣传队。  从1938年初到1941年秋结束,历时三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摆在新生人民政权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在相互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到1950年底,新中国已获得26个国家的承认,并通过互换公函或进行谈判,与其中18个国家实现建交。从承认到建交,历时一般短则一日,长亦不出数月。然而,也有少数国家,新中国与之建交时间却延迟数年甚至是几十年,其间原委耐人寻味。    维护国际共运大局
期刊
1949年8月至1950年5月,我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团校(第二期)的学员。团校校址先在良乡,两三个月后移到北京东四。我们班在东四12条的一个四合院内。毕业证上印着:校长冯文彬、教务长张凡、副教务长宋养初。办学宗旨和内容是:学习社会发展史,明确革命方向,树立革命人生观;学习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马列理论包括政治经济学、唯物辩证法等;学习《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
期刊
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后,曾多次访问中国。本文记述的是他第二次访华的前因后果。时间: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地点:北京;方式:秘密而来,公开而去。    事出有因      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提议在中国华南沿海地区,由中苏双方共同建立一座大功率长波电台及一座远程收信中心,以便于苏联军队能够与其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潜艇保持通讯联系。该项
期刊
父亲是抗日名将女儿是救亡先锋     傅冬菊于1924年12月生在太原,其父傅作义当时是阎锡山晋军的一名团长。冬菊上初中二年级时,日军兵临山西,时任绥远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军35军军长的傅作义,安排夫人带子女经老家山西省荣河县(今临猗)安昌村过黄河到西安,1939年又转移到重庆。  这前后,傅作义奋战在抗日烽火中并屡建奇功。1936年率部以闪击战从日伪手中夺回了百灵庙,1940年又出奇兵收复了五原。
期刊
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智囊》卷3《上智部·通简·朱博》一节中,记载了汉代冀州刺史朱博这样两个故事:  朱博出身武吏,并不精通如何做文官。他任冀州刺史之后,有一天带领部下外出考察民情。行至一县时,有吏民数百人拦道告状,熙熙攘攘的人群挤满了道路。这时,随行的一位老从事建议朱博“且留此县”,处理完这些官司后再继续巡行,目的是借此试探一下朱博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朱博心中明白这位老从事的意图,他泰然若定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