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关键词】麻疹;患者;护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有麻疹粘膜斑、全身斑丘疹为特征,传染性强,好发于冬春季,随着预防接种的普及,除边远地区外,已基本控制了流行,典型麻疹已明显减少。但今年4月初本地出现了麻疹典型病例,人数之多有局部爆发流行趋势,主要原因是外流人员未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及接触了麻疹患者互相传染所致。我科2014年6月1日-7月10日收治疑似麻疹病例95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4年6月1日-7月10日我科收治疑似麻疹病例95例,其中0月-5岁79例、成人16例,接种过麻疹疫苗的45例、未接种的5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全身斑丘疹与口腔黏膜斑。
2.结果 经麻疹血清抗体检测及咽拭子培养检测,最后确诊麻疹44例,该44例患者大多数为学龄前儿童,其中新生儿3例、1月-3岁31例、成人10例。其中接种过麻疹疫苗的25例、未接种的19例,确诊后的患者即转专科或定点医院继续治疗,排除麻疹的患者病情许可即离院居家治疗,住院期间患者无继发感染及严重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2-3天。
3.治疗护理措施
3.1呼吸道隔离: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采血行麻疹血清抗体检测及咽拭子培养检测,并让患者住单间,保持病室安静,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半小时,保持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 [1],防风寒侵袭,病房光线不宜过强,以免刺激眼睛,谢绝探视,尽量把治疗及护理集中进行,保证患者的休息。
3.2监测体温的变化: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症状,常规每4小时测体温1次,高热者随时加测,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发热不超过39℃者,一般不予降温以免影响出疹,对于高热、惊厥或体温39℃-40℃以上的患者可用小量退热剂,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被,嘱患者多饮水,忌用酒精擦浴、冷敷,以免影响出疹及末梢循环障碍[2],导致并发症发生,在发热和退热过程中会引起体液大量的消耗,应多饮水及遵医嘱补液,补液时需控制输液量及滴速,以免引起心衰。
3.3病情观察及护理:每4小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一次,因麻疹并发症多且重,肺炎、喉炎、脑炎是麻疹常见的并发症,其中肺炎最常见,占发病人数65%,故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等的变化,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如发现疹色暗紫、持续高热、咳嗽加剧、鼻扇喘憋、发绀、肺部罗音增多,为并发肺炎的表现,重症肺炎可致心力衰竭;如出现频咳、声嘶、甚至哮吼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吸凹征,为并发喉炎表现;如出现嗜睡、惊厥、昏迷为脑炎表现;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予相应护理,如遵医嘱给氧气吸入、给抗菌素和超声雾化吸入[3]、静脉输液对症治疗等,可改善通气,使呼吸道粘膜湿润,分泌物稀释,促进炎症吸收,减轻喉头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3.4皮肤粘膜及口腔的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燥与皮肤清洁,勤换内衣,保持皮肤温暖和潮湿,在保温情况下,每日用温水擦浴更衣1次(出疹处清洁洗净,忌用肥皂),可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有助于退疹;伴肠炎的患儿注意臀部清洁,皮肤瘙痒时,可涂炉甘石洗剂,勤剪指甲防患儿抓伤皮肤造成感染,衣被不可穿盖过多,以手暖不出汗为度;眼角膜干燥时,可用鱼肝油眼液滴眼并与氯霉素眼药水交替使用,同时口服浓缩鱼肝油滴剂,必要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避免引起角膜炎或结膜炎;每日用温水或朵贝尔液清洗口腔2-3次,每次进食后用温水或盐水含漱,口唇干裂时涂石蜡油,口腔粘膜溃疡者以1-3%双氧水洗净,然后涂1%的龙胆紫、冰硼散等。
3.5饮食护理:患者发热时消化功能降低,食欲不振,为保证营养的供给,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鲜果汁、豆浆、鸡肉清汤、稀粥、蒸蛋等。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煎炸等食物,常更换食物品种并少量多餐,以增加食欲利于消化,多饮开水及热汤,利于排毒、退热、透疹,无需忌口,进食时嘱家长切忌采用平卧位,避免因呛咳将食物吸入气管内,导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3.6 预防及健康教育:麻疹患者应卧床休息,病室每日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者衣被及玩具曝晒2小时即可达到消毒目的,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的患者延至疹后10天,以促进疾病恢复,防止交叉感染,同时避免患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病人的接触,以免病毒播散,室内用具用肥皂水或消毒水擦拭;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为提高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人员可接种麻疹疫苗,接种后12日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者接触病人后2日内接种有预防效果;对年幼、体弱的易感者肌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接触后5日内注射可免于发病,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有效免疫期3-8周。
4.小结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好发于6月至5岁的小儿,可通过预防接种麻疹疫苗控制其发病率。护理的重点是出疹期仔细观察皮疹的特点,重点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实施呼吸道隔离,给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保持皮肤、口腔粘膜的清洁,流行期间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必要外出时戴口罩,平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换洗,麻疹病毒在流通的空气中及阳光下30分钟即失去活力,做好宣教,告知群众特别是家长,接种麻疹疫苗对预防麻疹有极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会琴 麻疹病人的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第29期207
[2]卢凤 麻疹病人的护理体会[J]健康大视野 2013年8月第21卷第8期 765
[3]曾水英 小儿麻疹的护理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 2013年2月第6卷第2C期143
【关键词】麻疹;患者;护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有麻疹粘膜斑、全身斑丘疹为特征,传染性强,好发于冬春季,随着预防接种的普及,除边远地区外,已基本控制了流行,典型麻疹已明显减少。但今年4月初本地出现了麻疹典型病例,人数之多有局部爆发流行趋势,主要原因是外流人员未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及接触了麻疹患者互相传染所致。我科2014年6月1日-7月10日收治疑似麻疹病例95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4年6月1日-7月10日我科收治疑似麻疹病例95例,其中0月-5岁79例、成人16例,接种过麻疹疫苗的45例、未接种的5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全身斑丘疹与口腔黏膜斑。
2.结果 经麻疹血清抗体检测及咽拭子培养检测,最后确诊麻疹44例,该44例患者大多数为学龄前儿童,其中新生儿3例、1月-3岁31例、成人10例。其中接种过麻疹疫苗的25例、未接种的19例,确诊后的患者即转专科或定点医院继续治疗,排除麻疹的患者病情许可即离院居家治疗,住院期间患者无继发感染及严重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2-3天。
3.治疗护理措施
3.1呼吸道隔离: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采血行麻疹血清抗体检测及咽拭子培养检测,并让患者住单间,保持病室安静,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半小时,保持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 [1],防风寒侵袭,病房光线不宜过强,以免刺激眼睛,谢绝探视,尽量把治疗及护理集中进行,保证患者的休息。
3.2监测体温的变化: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症状,常规每4小时测体温1次,高热者随时加测,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发热不超过39℃者,一般不予降温以免影响出疹,对于高热、惊厥或体温39℃-40℃以上的患者可用小量退热剂,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被,嘱患者多饮水,忌用酒精擦浴、冷敷,以免影响出疹及末梢循环障碍[2],导致并发症发生,在发热和退热过程中会引起体液大量的消耗,应多饮水及遵医嘱补液,补液时需控制输液量及滴速,以免引起心衰。
3.3病情观察及护理:每4小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一次,因麻疹并发症多且重,肺炎、喉炎、脑炎是麻疹常见的并发症,其中肺炎最常见,占发病人数65%,故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等的变化,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如发现疹色暗紫、持续高热、咳嗽加剧、鼻扇喘憋、发绀、肺部罗音增多,为并发肺炎的表现,重症肺炎可致心力衰竭;如出现频咳、声嘶、甚至哮吼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吸凹征,为并发喉炎表现;如出现嗜睡、惊厥、昏迷为脑炎表现;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予相应护理,如遵医嘱给氧气吸入、给抗菌素和超声雾化吸入[3]、静脉输液对症治疗等,可改善通气,使呼吸道粘膜湿润,分泌物稀释,促进炎症吸收,减轻喉头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3.4皮肤粘膜及口腔的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燥与皮肤清洁,勤换内衣,保持皮肤温暖和潮湿,在保温情况下,每日用温水擦浴更衣1次(出疹处清洁洗净,忌用肥皂),可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有助于退疹;伴肠炎的患儿注意臀部清洁,皮肤瘙痒时,可涂炉甘石洗剂,勤剪指甲防患儿抓伤皮肤造成感染,衣被不可穿盖过多,以手暖不出汗为度;眼角膜干燥时,可用鱼肝油眼液滴眼并与氯霉素眼药水交替使用,同时口服浓缩鱼肝油滴剂,必要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避免引起角膜炎或结膜炎;每日用温水或朵贝尔液清洗口腔2-3次,每次进食后用温水或盐水含漱,口唇干裂时涂石蜡油,口腔粘膜溃疡者以1-3%双氧水洗净,然后涂1%的龙胆紫、冰硼散等。
3.5饮食护理:患者发热时消化功能降低,食欲不振,为保证营养的供给,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鲜果汁、豆浆、鸡肉清汤、稀粥、蒸蛋等。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煎炸等食物,常更换食物品种并少量多餐,以增加食欲利于消化,多饮开水及热汤,利于排毒、退热、透疹,无需忌口,进食时嘱家长切忌采用平卧位,避免因呛咳将食物吸入气管内,导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3.6 预防及健康教育:麻疹患者应卧床休息,病室每日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者衣被及玩具曝晒2小时即可达到消毒目的,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的患者延至疹后10天,以促进疾病恢复,防止交叉感染,同时避免患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病人的接触,以免病毒播散,室内用具用肥皂水或消毒水擦拭;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为提高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人员可接种麻疹疫苗,接种后12日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者接触病人后2日内接种有预防效果;对年幼、体弱的易感者肌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接触后5日内注射可免于发病,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有效免疫期3-8周。
4.小结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好发于6月至5岁的小儿,可通过预防接种麻疹疫苗控制其发病率。护理的重点是出疹期仔细观察皮疹的特点,重点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实施呼吸道隔离,给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保持皮肤、口腔粘膜的清洁,流行期间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必要外出时戴口罩,平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换洗,麻疹病毒在流通的空气中及阳光下30分钟即失去活力,做好宣教,告知群众特别是家长,接种麻疹疫苗对预防麻疹有极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会琴 麻疹病人的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第29期207
[2]卢凤 麻疹病人的护理体会[J]健康大视野 2013年8月第21卷第8期 765
[3]曾水英 小儿麻疹的护理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 2013年2月第6卷第2C期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