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的现实 忧郁的心结

来源 :考试·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s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读《故乡》就从老师那儿学到《故乡》是“‘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杨二嫂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教了几年《故乡》,还一直觉得这样归纳主题很好,直到使用新版教科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研究《故乡》一课“研讨与练习一”,才真正重视“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才真正着意引导学生在品读小说景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时,深入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作者的个人情感,感受鲁迅先生对贫穷破产的故乡亲人的深情厚谊。
  任何一篇(一部)文学作品,无论表现一种怎样壮阔的背景、怎样重大的社会历史主题,都会有作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作品的主题就是作家在借助叙事或抒情主体表达个人对人们、对社会的情感态度。《故乡》就是以作家回乡的事实为原型,用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独特的方式,通过故乡的环境与人物的变化,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深爱与真情,从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独特视角,表达自己对国家与民族未来的思考。
  “一切景语皆情语”,读《故乡》就像品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小说中的景物乃至人物描写语言精练、简洁,看似轻描淡写的几笔却渗透着作家内心的深沉的情感体验与情感积累,表达了作家对故乡的一片炽情。
  他热爱自己的故乡,希望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是一个色彩斑斓(“深蓝”、“金黄”、“碧绿”)、美丽神奇(“天空”、“圆月”、“沙地”)、处处流溢着生机(“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的故乡,这简直就是一片富有诗意的世外桃源。可是这次回到故乡看到的却“全不如此”:“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失却了“我”记忆中的五彩斑斓的神奇与美丽,寥寥数笔勾勒的是一个荒凉凋敝的故乡。“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阴晦”的“天气”,更让人郁闷;“呜呜”的“冷风”,让人不寒而栗;“萧索的荒村”荒凉而冷落,“远近”“横着”“几个”,像一群百无聊赖的懒汉,故乡显得杂乱而又了无生机。无论从描写的手法还是情感倾向上都不难看出作家对现实故乡的失望。
  让“我”失望和痛苦的不仅是缺失色彩的故乡,还有缺失活力的故乡人。想到故乡,自然就会想到童年的好友——那个“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少年英雄——闰土。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也是带着对故乡的美好记忆和对童年感情的留恋走近故乡的。童年的闰土活泼可爱,“他的父亲十分爱他”,他思想自由、聪明能干——“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多么流利的语言,多么熟悉的动作,“我”的羡慕与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简洁明快的语言告诉“我”,他生活的天地多么宽广、自由和快乐。
  他知识丰富、心地善良、机灵勇敢——“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蹿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在“我”的记忆里,少年闰土简直就是一个天才大师,一个优秀的语言学家,海边农村丰富的生活经历一下子吸引了“我”,并且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那时我们童心无忌,“闰土哥”“迅哥儿”亲切的呼唤仿佛还在耳边,就在那时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们建立起了平等友好的关系,“我”想念着闰土,闰土也一直想念着“我”——“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两人重新见面时“我”“很兴奋”,他的“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也是一样的“欢喜”,却多了一种“凄凉的神情”。当年那个能说会道的闰土哪儿去了,当年那个充满生命活力无所不能的闰土怎么就“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每读到此我们自然都会问个为什么,“那时是孩子,不懂事”怎能解释这一切?“不懂事”的时候口若悬河、聪明活泼,现在“懂事”了,却活脱脱一个“木偶人”;“不懂事”的时候,“我”是“迅哥儿”,现在“懂事”了,“我”却成了“老爷”,还要孩子“给老爷磕头”。文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封建礼法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闰土的形象,他是一个“老实人”,一个奉守礼法关系的规规矩矩的“懂事”的人。因为“懂事”,分别二十多年的一对好友见面后没有热情的相拥,没有亲切的问候;因为“懂事”,我们不再是朋友,不再是兄弟。他把“我”放上了自己无法企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见上一面已经无上满足了,在这样一位“老爷”面前,他怎么还能倒出久别重逢的激动。“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怀念闰土,关心闰土(“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他拣好了几件东西”),眼前的闰土多么可怜、又多么的可悲啊!难怪“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此时无声胜有声,忧郁的心绪无以言表,“我”恼恨闰土抛弃我们的兄弟之情,可这也不是“闰土们”的错,是这个社会造就了他们,他们是封建道德束缚下早已丧失了生命活力的“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群人。因此我们都应该憎恨造成闰土们丧失活力与灵性的旧社会、旧制度、旧文化,并且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去。
  与闰土相见冷冷清清,30年前亲密无间的友谊变得如此淡薄,如果说之前登台的杨二嫂令人厌恶的话,闰土的表现也绝非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同情之余未免也要心生厌恶吧?然而他们何尝不想像一个正常人活在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里!“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旧的礼法制度成了加在闰土一样的旧中国农民身上的沉重的精神枷锁,贫困的生活、冷酷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让一个曾经还算本分的杨二嫂变得如此“恣睢”,可他们根本无法认清自己苦难的根源,并且早已失去与现实不幸抗争的精神力量,他们能做的只有学会“暴戾”,学会承受和忍耐,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副香炉和烛台”上。
  改变闰土们的生活,让他们焕发生命活力,是“我”内心郁结多年的理想,现在看来这个希望只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了,“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小说的结尾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作者的心结不仅是要改善闰土、杨二嫂们的生活状况,不仅是要重建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而且是要创造一种“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全新的真正的“人”的生活。他多么渴望这一理想能够早日成为现实——“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其他文献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它博大精深,内涵隽永。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中考文言文的阅读考点注重向课外延伸,浅易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成了必考题,但由于时空相隔,学生们普遍感到应对课外文言文考查困难重重。其实,如果方法得当,我们完全可以攻占课外文言文阅读的高地。在教学和复习的过程中,我们“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念好“牢、活、实”这“三字”经,进行了扎实有效
期刊
每年体育考试,总会有部分考生临场发挥失常,功亏一篑。一般来讲,考生大都存在怕考不出最好成绩的紧张状态。随即引起生理、心理等方面一系列不良反应,影响了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发生这些异常心理状态,其原因就是考前心理准备差。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学体育教学,在学生的心理训练以及考试前调控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希望和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 影响中考体育考试的心理因素  1. 对自己的能力与实力缺乏客观的估计
期刊
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而重要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复杂多样。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思想方法,以及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的态度、理性的精神等,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认真探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要求,我认为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不但要注重教师“教”,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教育教学经验,谈谈数学教学中应
期刊
关于激励,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不会把生命出卖于你,但为了一条彩的绶带把生命奉献于你。可见,激励的作用之大。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由此可见,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激励性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
期刊
新时期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各有不同,但是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健康地成长,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这就是要教师必须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根据不同时期学困生特点,与时俱进的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促使其不断地发挥优点和特长,逐渐改掉缺点和不足。向良好的方面转化。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何在?从思想品德形成的机制来分析,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 外部因素  1.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随着初中学生的年龄的
期刊
一、 什么是“主问题教学”  阅读教学的“主问题”是指在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在“主问题”教学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不是只提一个问题,而是把若干个小问题提炼成大问题,集中以一二个“主问题”研读来深究。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老师强调“主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主问题教学”是“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
期刊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与道德交织在一起,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行为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它可引起人内心情感上的共鸣,给人提供区别善恶美丑的标准是人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颇具有重要意义。美育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发生起构建作用。赞科夫说过:“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
期刊
中考既是对初三毕业生所学知识的一次系统考查,更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次检验;它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同时,也是教师自我价值的体现。由于复习备考阶段时间紧,内容多,因此,提高复习实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答题技能,从容应对中考,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中考复习策略、方法,提升学生应对中考的信心。现结合这几年的初中毕业班教学实践,谈谈思想品德课复习的几点
期刊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小说。鲁迅先生称其“形同长篇,实为短制,戚而能谐,婉而多讽”。300年前,小说作者吴敬梓撰文讽刺那些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读书人,今天依然有现实的针砭意义。自认读了几年书,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牢骚满腹,嫉世愤俗,这种人并不鲜见。读了点书,有了些文化,本来应该是提高了德行修养更加明白事理,然而,事实常常并非如此。  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他原本是个善良的孩子,
期刊
写什么?怎样写?这是长期以来学生面临的两大难题,也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深入探讨的两大课题。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教读《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时,她板书课题后就问学生:“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你们反对什么?”学生回答:“我反对家长独裁;我反对题海战术;我反对老师罚同学抄作业;……”又问:“你们为什么要反对这些?”学生被难住了,于是转入课文的学习。教完课文,魏老师让学生按照《反对自由主义》“提出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