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市一体化,必须要同步实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目前,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制约了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要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发展。
【关键词】:农村法治文化;现状;建设路径
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农村的法治文化建设相对城市而言更为滞后。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更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所以,要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农村法治文化的社会化,营造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农村良性法治环境,对于推进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一)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依法治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难点在农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全国的城市化水平尽管超过了50%,但广大农民文化素质仍很低。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整个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二)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支撑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村经济,其发展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和保障,需要用法治手段对农村经济加以引导、规范和保障。党的农村政策的落实、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维护、农村市场的培育和健康发展、农民经济行为和市场经济关系的规范等等,都离不开法治的完善与保障,离不开农村法治化的实现。
(三)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力保障
民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活动只能在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下进行,没有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作保障,民主建设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农村民主政治法治化就是要求农民依《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展民主政治活动,将农村的各项事业纳入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的轨道的运行机制。
(四)农村法治化建设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措施
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和农民的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利益、愿望和需求呈多元化,各种利益要重新调整和分配,各种利益矛盾显现。这就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利用法律武器化解各种矛盾,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物质障碍
一是农业生产力较低,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缺乏经济基础。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从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的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仍处在非常薄弱时期。二是农村的财产权制度不完善,使得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缺乏内在动力。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改革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一定的财产权,但财产权制度仍不完善。
(二)农村民主政治环境的不成熟——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政治羁绊
一是“权大于法”的现象在农村依然严重。农村基层干部依法治农、依法行政观念淡薄,存在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现象。如农村干部以权谋私甚至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等情况比较严重,这些情况进而抑制了现代法治精神在农村的树立。二是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未能很好贯彻落实,自治作用发挥不明显。首先村民自治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保障;其次自治运行中权力干涉严重,使制度无法实现;再次制度不健全,村民自治权受阻。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
当前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发展农村为落脚点,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一是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进一步加大“三农”的投入,大力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二是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都市生态农业,提高农民受益。三是大力培养和发展市场,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完备的市场体系。四是建立和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为切入点,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政治前提
一是建立和健全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虽不是法律制度,但却是落实国家关于村民自治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对于在乡村现代法治社会的形成具有现实意义。二是依法规范村级民主选举的程序。通过村民亲身经历的“直选”,可以让广大农民切身感受到自身所享有的政治权利,感受到自己作为村自治组织成员的重要地位。三是畅通农民利益表达的渠道。通过政务公开、民主评议、群众监督等途径,让村民有序地参与到农村公共政治、经济生活中来。
(三)以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为立足点,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夯实文化基础
一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使农民的文化活动得到基本的物资保障。二是丰富农民文化活动内容。通过开展创建文化宣传月、文明和谐村镇、文明和谐社区等活动,弘扬农村文明道德风尚,来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学校教育。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了解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另外,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育具有法治意识的新型农民。四是继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普法教育是提高农民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应进一步加大普法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的创新,结合农村现实生活实例以双向互动式的方法把法律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农民,产生深入持久的内化效果。
(四)以加强农村法治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构建制度基础
一是完善涉农法律法规。涉农法律法规的完善应当以《农业法》为基础,通过制定和修补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求的法律制度,使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生活做到有法可依。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法律制度,深化以土地资源财产权为核心的制度改革。要结合本地农村现实状况和本地民间法的特点制定适合本地的一些地方性法规,更好地促进本地的发展。二是要规范农村行政执法。当前,我国农村执法中还存在少数领导干部以言代法甚至以权压法、习惯于以“行政命令”代替“法治”,出现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等现象,导致普遍民众对法律缺乏信心和信任。所以,要严格规范各级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组织农村执法人员进行定期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农村执法人员的素质,彻底改变权大于法的观念,让法律的公平与正义逐步深入农民心中。三是要改革农村司法运行机制。农村司法资源短缺、司法工作者素质不高、诉讼成本高、司法腐败等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政府应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素质,降低农民诉讼成本,才能为农民的维护活动提供司法保障,进而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奠定制度
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永仓.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法治环境的优化.前沿,2010(9).
[2] 李桂红.新农村法治环境现状与构建对策研究.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 刘岩丽.浅析新农村的法治化建设.商业经济,2010(5).
【关键词】:农村法治文化;现状;建设路径
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农村的法治文化建设相对城市而言更为滞后。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更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所以,要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农村法治文化的社会化,营造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农村良性法治环境,对于推进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一)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依法治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难点在农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全国的城市化水平尽管超过了50%,但广大农民文化素质仍很低。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整个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二)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支撑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村经济,其发展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和保障,需要用法治手段对农村经济加以引导、规范和保障。党的农村政策的落实、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维护、农村市场的培育和健康发展、农民经济行为和市场经济关系的规范等等,都离不开法治的完善与保障,离不开农村法治化的实现。
(三)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力保障
民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活动只能在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下进行,没有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作保障,民主建设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农村民主政治法治化就是要求农民依《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展民主政治活动,将农村的各项事业纳入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的轨道的运行机制。
(四)农村法治化建设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措施
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和农民的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利益、愿望和需求呈多元化,各种利益要重新调整和分配,各种利益矛盾显现。这就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利用法律武器化解各种矛盾,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物质障碍
一是农业生产力较低,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缺乏经济基础。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从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的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仍处在非常薄弱时期。二是农村的财产权制度不完善,使得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缺乏内在动力。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改革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一定的财产权,但财产权制度仍不完善。
(二)农村民主政治环境的不成熟——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政治羁绊
一是“权大于法”的现象在农村依然严重。农村基层干部依法治农、依法行政观念淡薄,存在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现象。如农村干部以权谋私甚至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等情况比较严重,这些情况进而抑制了现代法治精神在农村的树立。二是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未能很好贯彻落实,自治作用发挥不明显。首先村民自治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保障;其次自治运行中权力干涉严重,使制度无法实现;再次制度不健全,村民自治权受阻。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
当前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发展农村为落脚点,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一是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进一步加大“三农”的投入,大力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二是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都市生态农业,提高农民受益。三是大力培养和发展市场,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完备的市场体系。四是建立和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为切入点,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政治前提
一是建立和健全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虽不是法律制度,但却是落实国家关于村民自治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对于在乡村现代法治社会的形成具有现实意义。二是依法规范村级民主选举的程序。通过村民亲身经历的“直选”,可以让广大农民切身感受到自身所享有的政治权利,感受到自己作为村自治组织成员的重要地位。三是畅通农民利益表达的渠道。通过政务公开、民主评议、群众监督等途径,让村民有序地参与到农村公共政治、经济生活中来。
(三)以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为立足点,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夯实文化基础
一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使农民的文化活动得到基本的物资保障。二是丰富农民文化活动内容。通过开展创建文化宣传月、文明和谐村镇、文明和谐社区等活动,弘扬农村文明道德风尚,来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学校教育。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了解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另外,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育具有法治意识的新型农民。四是继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普法教育是提高农民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应进一步加大普法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的创新,结合农村现实生活实例以双向互动式的方法把法律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农民,产生深入持久的内化效果。
(四)以加强农村法治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构建制度基础
一是完善涉农法律法规。涉农法律法规的完善应当以《农业法》为基础,通过制定和修补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求的法律制度,使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生活做到有法可依。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法律制度,深化以土地资源财产权为核心的制度改革。要结合本地农村现实状况和本地民间法的特点制定适合本地的一些地方性法规,更好地促进本地的发展。二是要规范农村行政执法。当前,我国农村执法中还存在少数领导干部以言代法甚至以权压法、习惯于以“行政命令”代替“法治”,出现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等现象,导致普遍民众对法律缺乏信心和信任。所以,要严格规范各级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组织农村执法人员进行定期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农村执法人员的素质,彻底改变权大于法的观念,让法律的公平与正义逐步深入农民心中。三是要改革农村司法运行机制。农村司法资源短缺、司法工作者素质不高、诉讼成本高、司法腐败等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政府应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素质,降低农民诉讼成本,才能为农民的维护活动提供司法保障,进而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奠定制度
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永仓.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法治环境的优化.前沿,2010(9).
[2] 李桂红.新农村法治环境现状与构建对策研究.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 刘岩丽.浅析新农村的法治化建设.商业经济,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