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种根本性的影响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受教育对象施予一定的文化影响,教育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教育本身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的发展也就是教育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造生成的过程。
有人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但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只有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文化良知、文化使命和超群的文化建设能力的好校长,才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校长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建立自己的“图钉式”的知识结构,一以贯之、厚积薄发,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智慧。校长应坚持立足于学校本身的文化传统,深刻审视学校所处的教育文化背景,将学校文化的创生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对当下教育文化的冷静审视
1 眼光粗浅——不深刻。
2 取向功利——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无功利的事业。
3 心态浮躁——不安静,要安安静静办学。
4 形式时尚——大量时髦的口号、经不起推敲的理念。
5 竞争无序——破坏教育生态。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的无根——我们割裂了当下教育和教育文化传统的联结纽带;我们既失去了传统,又迷失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教育文化形态中。
现代校长的文化使命
面对教育文化的无根状态,校长的文化使命,就是努力培植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文化之根。具体说来,当代校长面临三大文化任务:
1 西方强势文化殖民化背景下的教育文化本土化使命
按照后殖民理论来看,中国整体的文化遭受西方文化的“殖民”。文化具有异质性,异质文化必须经过本土文化的充分过滤,才能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开花结果,才能在被“殖民”的过程中努力保持自己文化的本质和特色。因此,教育文化的创新必须坚持本土化原则。
坚持本土化最关键的就是要纠正“食洋不化”的文化倾向。当前,很多西方的教育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大量涌入中国的教育语境,但我们可能缺乏对这些理论的筛选辩证思考与理性,很多理论拿来之后也只仅仅是理论,对教育实践起不到引领作用。
而我们知道,陶行知之所以被称为“杜威在中国最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是因为他将杜威的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
2 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重新发现和合理解释传统的使命
20世纪,中国古代教育传统经历了三次颠覆与解构:以倡导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文革前后对传统的再次粉碎: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强势植入。这三次颠覆与解构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与教育智慧基本被排斥在我们的教育文化体系之外。
彻底否定自己传统的民族必将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彻底否定自己传统的教育也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教育。因此,校长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重新发现和解释传统,接续我们的古代教育文化,重新书写中国文化的新形象和新品格,重新生成我们中国自己的教育文化意识和形态。
3 复合文化转型中教育文化的人文化使命
当下的中国,正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复合转型。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转型,人文精神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主体丧失,心灵空虚,信仰危机,精神荒漠。
校长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完成教育文化的人文化使命:
(1)植根生活——生活世界是人之所以存在的共同场所和基本视域,是先于任何认识和反省的存在,从生活中去看一切,以这一视域为本去建构意义的世界,才能形成各种文化活动。所以,走向生活是教育获得生命力的唯一出路。
(2)生命关怀——生命的“不在场”必然导致教育的“不在场”,教育疏离了生命意识、生命情感必导致人性的欠缺甚至泯灭。关注学生的生命,把学生的生命作为其人性论的基础,把能够维持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提升生命作为其基本追求,引导青少年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体现出宇宙的生生不息之道和生命的进化之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显示生命的真谛并澄明生命的意义。
(3)提升精神——人正是在追求和实现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不断使自己的生活、生命具有超越性和崇高性。要深入研究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触摸到学生的心灵,要让学生认识到精神世界、精神生活中的真正自我。消解科学与人文在现实中的对立和冲突,弥合科学与人文的裂隙,开辟科学精神指导下的人文性道路。
(4)重塑信仰——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和行为的终极依据,它从终极关怀上指导人类精神世界,它在终极价值目标上给人提供一种内在的动力,它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评价和把握。指引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并确定自己的信仰,并鼓励和倡导他们学会用信仰来调节自己的生活,指导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
基于当下校情的行动尝试
1 学校管理的文化维度
学校管理必然依托一定的教育文化而存在,脱离教育文化,学校管理将失去精神支撑。只有植根于现代教育文化土壤,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学校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更新学校管理理念,完善学校管理机制,优化学校管理方法,才可能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因此,可以从下面几方面阐释当下学校管理的任务:
(1)文化引领,即通过对团队精神、办学理念、教育思想、价值取向、教师文化等方面的倡导来实现学校文化的引领和熏染作用。
(2)生命关怀,即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以关怀生命为出发点,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让师生享受生命尊严、实现生命价值、提升生命品质。
(3)智慧启迪,即管理干部要拒绝僵硬、机械管理,学会智慧管理,以智慧的管理促进智慧的教学和智慧的学习。
2 教师发展的文化目标
倡导并建设既独立研究又开放合作、既谦虚研讨又理性争鸣、既自成一派又资源共享的教师文化,打造学养丰厚而谦虚勤思、志向高远而坚韧笃行、向善向美而兼容并蓄、自治自律而存诚能践的文化教师。
3 德育活动的文化折光
最有力的竞争是德育的竞争,最有效的投入是德育的投入。
框架:爱心、责任、正义。
策略:主体内化、思想引领、人格影响、情感凝聚。
途径:体验教育、感动教育、磨砺教育、合作教育、激励教育、自主教育。
4 学生素养的文化发展
科学素养:科学知识不断丰富、科学技能不断提高、科学思维不断完善、科学伦理不断修正、科学精神不断丰富。
人文素养:尊重、理解、选择接受多样文化,追求生命的尊严、理想和价值,公平、正义、诚信等核心价值,民族精神,集体荣誉感,丰富的精神生活,提高德行修养,亲近美、欣赏美、创造美,强化责任意识。
实践与创新素养:实践能力逐渐提高,创新精神持续发展,合作意识深度催生,自主发展意识增强。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马陵中学)
有人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但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只有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文化良知、文化使命和超群的文化建设能力的好校长,才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校长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建立自己的“图钉式”的知识结构,一以贯之、厚积薄发,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智慧。校长应坚持立足于学校本身的文化传统,深刻审视学校所处的教育文化背景,将学校文化的创生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对当下教育文化的冷静审视
1 眼光粗浅——不深刻。
2 取向功利——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无功利的事业。
3 心态浮躁——不安静,要安安静静办学。
4 形式时尚——大量时髦的口号、经不起推敲的理念。
5 竞争无序——破坏教育生态。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的无根——我们割裂了当下教育和教育文化传统的联结纽带;我们既失去了传统,又迷失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教育文化形态中。
现代校长的文化使命
面对教育文化的无根状态,校长的文化使命,就是努力培植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文化之根。具体说来,当代校长面临三大文化任务:
1 西方强势文化殖民化背景下的教育文化本土化使命
按照后殖民理论来看,中国整体的文化遭受西方文化的“殖民”。文化具有异质性,异质文化必须经过本土文化的充分过滤,才能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开花结果,才能在被“殖民”的过程中努力保持自己文化的本质和特色。因此,教育文化的创新必须坚持本土化原则。
坚持本土化最关键的就是要纠正“食洋不化”的文化倾向。当前,很多西方的教育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大量涌入中国的教育语境,但我们可能缺乏对这些理论的筛选辩证思考与理性,很多理论拿来之后也只仅仅是理论,对教育实践起不到引领作用。
而我们知道,陶行知之所以被称为“杜威在中国最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是因为他将杜威的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
2 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重新发现和合理解释传统的使命
20世纪,中国古代教育传统经历了三次颠覆与解构:以倡导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文革前后对传统的再次粉碎: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强势植入。这三次颠覆与解构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与教育智慧基本被排斥在我们的教育文化体系之外。
彻底否定自己传统的民族必将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彻底否定自己传统的教育也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教育。因此,校长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重新发现和解释传统,接续我们的古代教育文化,重新书写中国文化的新形象和新品格,重新生成我们中国自己的教育文化意识和形态。
3 复合文化转型中教育文化的人文化使命
当下的中国,正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复合转型。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转型,人文精神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主体丧失,心灵空虚,信仰危机,精神荒漠。
校长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完成教育文化的人文化使命:
(1)植根生活——生活世界是人之所以存在的共同场所和基本视域,是先于任何认识和反省的存在,从生活中去看一切,以这一视域为本去建构意义的世界,才能形成各种文化活动。所以,走向生活是教育获得生命力的唯一出路。
(2)生命关怀——生命的“不在场”必然导致教育的“不在场”,教育疏离了生命意识、生命情感必导致人性的欠缺甚至泯灭。关注学生的生命,把学生的生命作为其人性论的基础,把能够维持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提升生命作为其基本追求,引导青少年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体现出宇宙的生生不息之道和生命的进化之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显示生命的真谛并澄明生命的意义。
(3)提升精神——人正是在追求和实现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不断使自己的生活、生命具有超越性和崇高性。要深入研究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触摸到学生的心灵,要让学生认识到精神世界、精神生活中的真正自我。消解科学与人文在现实中的对立和冲突,弥合科学与人文的裂隙,开辟科学精神指导下的人文性道路。
(4)重塑信仰——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和行为的终极依据,它从终极关怀上指导人类精神世界,它在终极价值目标上给人提供一种内在的动力,它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评价和把握。指引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并确定自己的信仰,并鼓励和倡导他们学会用信仰来调节自己的生活,指导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
基于当下校情的行动尝试
1 学校管理的文化维度
学校管理必然依托一定的教育文化而存在,脱离教育文化,学校管理将失去精神支撑。只有植根于现代教育文化土壤,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学校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更新学校管理理念,完善学校管理机制,优化学校管理方法,才可能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因此,可以从下面几方面阐释当下学校管理的任务:
(1)文化引领,即通过对团队精神、办学理念、教育思想、价值取向、教师文化等方面的倡导来实现学校文化的引领和熏染作用。
(2)生命关怀,即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以关怀生命为出发点,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让师生享受生命尊严、实现生命价值、提升生命品质。
(3)智慧启迪,即管理干部要拒绝僵硬、机械管理,学会智慧管理,以智慧的管理促进智慧的教学和智慧的学习。
2 教师发展的文化目标
倡导并建设既独立研究又开放合作、既谦虚研讨又理性争鸣、既自成一派又资源共享的教师文化,打造学养丰厚而谦虚勤思、志向高远而坚韧笃行、向善向美而兼容并蓄、自治自律而存诚能践的文化教师。
3 德育活动的文化折光
最有力的竞争是德育的竞争,最有效的投入是德育的投入。
框架:爱心、责任、正义。
策略:主体内化、思想引领、人格影响、情感凝聚。
途径:体验教育、感动教育、磨砺教育、合作教育、激励教育、自主教育。
4 学生素养的文化发展
科学素养:科学知识不断丰富、科学技能不断提高、科学思维不断完善、科学伦理不断修正、科学精神不断丰富。
人文素养:尊重、理解、选择接受多样文化,追求生命的尊严、理想和价值,公平、正义、诚信等核心价值,民族精神,集体荣誉感,丰富的精神生活,提高德行修养,亲近美、欣赏美、创造美,强化责任意识。
实践与创新素养:实践能力逐渐提高,创新精神持续发展,合作意识深度催生,自主发展意识增强。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马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