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群体的规模日益增大,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以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概述,调查在校研究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并根据心理压力应对分析的理论依据,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研究生 心理状况 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研究生心理现状概述
目前,大多高校对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重视,而忽略了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研究生在年龄、社会阅历、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与本科生存在诸多区别。以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为例,目前在籍研究生539人,硕士研究生479人,博士研究生60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2人,委培及自筹博士研究生38人;研究生中男女比例为3:1。调查发现,目前研究生的心理现状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化
研究生群体在所有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最为明显,除了性别、成长环境、专业、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外,研究生的生源也较复杂——既有应届毕业生直接读研,也有少量往届生离职进行深造;他们的年龄分布也比本科生分散:86.77%的研究生处于22~26周岁,其余学生在27周岁及以上;绝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未婚,已婚者不足4%,而博士研究生中的已婚率近50%。这些在年龄、工作经历、婚姻状况方面的显著差异及个人阅历使研究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多种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奋斗目标、个人规划、个人需求、生活状态、学习态度等。
1.2 思想与思维更加成熟
研究生群体在年龄、阅历、培养方式等方面与本科生存在诸多差别。他们更加成熟,思维更加周密,对问题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遇事更加理性,不冲动、不盲从,思想也更为复杂。
1.3 “学生气”偏重
由于培养模式的不同,研究生比本科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但他们基本的学习、生活环境还是在学校。以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近3年的研究生生源为例,90%为应届毕业生,独生子女占60%,他们的成长环境比较温暖,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基本辗转于学校与家庭之间,与社会接触较少;面对突发事件,他们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学生角色远远大于社会角色。
1.4 心气高,自负心理较重
研究生被称之为“金字塔塔尖人才”,学历较高,使他们拥有较强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拥有高学历,满腹经纶,会受到各大知名企业的青睐并予以重任,理想远大,甚至与现实矛盾。但从学术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步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这种心高气傲的表现往往使研究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变得消极,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2 研究生心理压力来源调查
为了调查研究生的心理现状,针对其产生心理压力的来源,特制作调查问卷。以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共505份,回收有效问卷492份,回收率97.4%。其中,硕士研究生占调查总人数的88.4%,博士研究生占11.6%;参与问卷调查的男生为368人,占74.8%,女生为124人,占25.2%。结果表明,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2.1 就业压力
近年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增幅不及研究生的扩招幅度,且国家将延长退休年龄逐步提上日程。社会需求的疲弱与学历的逐步贬值造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就业压力使得不少新生在入学时就关注业内就业动态,部分研究生甚至出现焦虑、烦躁、脱发等现象。调查统计中,50.8%的研究生认为就业压力较大,10.5%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不乐观态度,仅15.8%的研究生持乐观态度。另外,应届毕业生非常关心近年业内的就业趋势及走向,以便从中获取有用信息。7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每天都会浏览相关就业网站两次以上,筛选合适的岗位并投递简历。若自己中意的单位未给予面试通知,学生容易出现失眠、焦虑、情绪低落等现象。
2.2 学业压力
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到3年,明显比本科学制短。学生忙于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学习强度显著增加。此外,很多高校都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在学术层次较高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无疑增加了研究生的心理负担。根据调查结果,58.9%的人感到有学习压力,压力来源依次为:论文撰写困难、实验进展缓慢、对课题不感兴趣等。与硕士研究生相比,博士研究生学业压力更大。以河海大学为例,博士毕业并获得工学学位必须至少发表1篇SCI检索论文或两篇EI检索论文,并且需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相关要求。
2.3 人际交往压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更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方式较为单调,多以导师所带学生形成的小群体甚至个体为主,形成了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特殊模式,这对研究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结果显示,8.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或很弱,5.7%的学生表示经常为人际关系的复杂而烦恼。
2.4 经济压力
随着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实施以及某些高校研究生学费的上涨,一些硕士研究生除了负担个人生活费,还要交纳高额学费,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压力非常巨大。另外,研究生的生源复杂,家庭收入差别较大,使得这些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损坏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调查表明,大多数研究生经济压力大。研究生的同龄人很多都已融入社会,而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男性研究生的经济压力明显高于女性,这也是由传统观念与社会角色的要求所造成的。
2.5 婚恋压力
研究生已步入婚恋年龄,但受到个人、家庭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婚恋方面依旧问题重重。很多研究生甚至将此作为在读期间必须完成的任务。由于研究生自身的优越感,对婚恋对象的选择要求也较高。另外,各高校、各专业的男女比例偏差造成研究生的生活圈、交际面偏窄,使得文科的女生接触男生的机会少,而工科的男生又很难接触到更多的女生,由此造成很多高校研究生交友难的局面。调查显示,11.5%的研究生在婚恋方面存在压力。 3 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分析的理论依据
心理压力通过良好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可以得到缓解,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帮助。
应对方式是一种适应过程,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解决存在的问题,防止压力或应激对自己的伤害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应对方式有四种类型,分别为积极行动、回避、攻击和听之任之。
社会支持是一种信息,一种能够使获得这种信息的人相信自己被关怀和热爱,被尊重,被欣赏或感到自己归属于某个互相交流、互相负责的网络。社会支持分为客观可见的支持和主观的支持。
研究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力的大小显著负相关。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减小;反之,采取消积的应对方式,心理压力增大。相对于应对方式而言,社会支持与心理压力的相关性较小。因此,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并辅以社会支持将从主观上减轻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4 对策研究
(1)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研究生的自我评价不仅取决于个人成就与理想抱负,而且与个人归因和认知有很大关系。个人成就越大,就越容易积极地评价自己;而理想抱负越大,则越难满足,越难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客观合理的归因并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当调整期望值,能够增强自信,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
(2)全面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相关活动。根据调查,研究生心理状况总体较为乐观,但较之于本科生稍差,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因此,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加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活动及讨论,开设心理课程及讲座,培养研究生成熟的个性,提高心理抗逆水平。
(3)建立研究生心理素质档案,完善心理咨询体系。新生入学时,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试,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并主动对心理亚健康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及必要的心理治疗。同时开展多种方式的心理咨询渠道,如心理咨询室、网上咨询、电话咨询等,后两种方式有利于消除咨询者顾虑,使研究生能够详尽诚恳地表达内心的问题和困惑。若条件允许,可定期进行研究生心理状况调查,了解研究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途径。
(4)导师耐心指导,加强沟通。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而学业的完成情况直接与学生论文写作、科研项目进展情况挂钩。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业的指导者,需要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与交流,更加耐心细致地了解学生在研究方面存在问题、遇到的瓶颈,并根据自己所学悉心、全面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研究方向前进。这样学生遇到问题会主动向导师请教,导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适时调整指导方案,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5)提供信息、加强引导。绝大部分研究生毕业后首选为找工作,而进年来的就业压力日益凸显,作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准确传达各种就业信息,提供面试辅导、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合适的学生,为研究生就业提供各种便利之处。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 http://kaoyan.eol.cn/gai_kuang_3928/20091209/t20091209
_429112.shtml.
[2] 金宏艳.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7.11.
[3] 姜松梅.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4] 王国平,阎立.我国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5]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32-338.
[6] Markstrom, C.A,Marshall, S.K,&Tryon, R.J.(2000).Resiliency,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in rural low-income Appalachian adolescents from two racial group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3:693-703.
关键词 研究生 心理状况 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研究生心理现状概述
目前,大多高校对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重视,而忽略了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研究生在年龄、社会阅历、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与本科生存在诸多区别。以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为例,目前在籍研究生539人,硕士研究生479人,博士研究生60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2人,委培及自筹博士研究生38人;研究生中男女比例为3:1。调查发现,目前研究生的心理现状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化
研究生群体在所有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最为明显,除了性别、成长环境、专业、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外,研究生的生源也较复杂——既有应届毕业生直接读研,也有少量往届生离职进行深造;他们的年龄分布也比本科生分散:86.77%的研究生处于22~26周岁,其余学生在27周岁及以上;绝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未婚,已婚者不足4%,而博士研究生中的已婚率近50%。这些在年龄、工作经历、婚姻状况方面的显著差异及个人阅历使研究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多种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奋斗目标、个人规划、个人需求、生活状态、学习态度等。
1.2 思想与思维更加成熟
研究生群体在年龄、阅历、培养方式等方面与本科生存在诸多差别。他们更加成熟,思维更加周密,对问题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遇事更加理性,不冲动、不盲从,思想也更为复杂。
1.3 “学生气”偏重
由于培养模式的不同,研究生比本科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但他们基本的学习、生活环境还是在学校。以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近3年的研究生生源为例,90%为应届毕业生,独生子女占60%,他们的成长环境比较温暖,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基本辗转于学校与家庭之间,与社会接触较少;面对突发事件,他们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学生角色远远大于社会角色。
1.4 心气高,自负心理较重
研究生被称之为“金字塔塔尖人才”,学历较高,使他们拥有较强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拥有高学历,满腹经纶,会受到各大知名企业的青睐并予以重任,理想远大,甚至与现实矛盾。但从学术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步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这种心高气傲的表现往往使研究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变得消极,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2 研究生心理压力来源调查
为了调查研究生的心理现状,针对其产生心理压力的来源,特制作调查问卷。以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共505份,回收有效问卷492份,回收率97.4%。其中,硕士研究生占调查总人数的88.4%,博士研究生占11.6%;参与问卷调查的男生为368人,占74.8%,女生为124人,占25.2%。结果表明,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2.1 就业压力
近年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增幅不及研究生的扩招幅度,且国家将延长退休年龄逐步提上日程。社会需求的疲弱与学历的逐步贬值造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就业压力使得不少新生在入学时就关注业内就业动态,部分研究生甚至出现焦虑、烦躁、脱发等现象。调查统计中,50.8%的研究生认为就业压力较大,10.5%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不乐观态度,仅15.8%的研究生持乐观态度。另外,应届毕业生非常关心近年业内的就业趋势及走向,以便从中获取有用信息。7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每天都会浏览相关就业网站两次以上,筛选合适的岗位并投递简历。若自己中意的单位未给予面试通知,学生容易出现失眠、焦虑、情绪低落等现象。
2.2 学业压力
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到3年,明显比本科学制短。学生忙于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学习强度显著增加。此外,很多高校都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在学术层次较高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无疑增加了研究生的心理负担。根据调查结果,58.9%的人感到有学习压力,压力来源依次为:论文撰写困难、实验进展缓慢、对课题不感兴趣等。与硕士研究生相比,博士研究生学业压力更大。以河海大学为例,博士毕业并获得工学学位必须至少发表1篇SCI检索论文或两篇EI检索论文,并且需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相关要求。
2.3 人际交往压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更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方式较为单调,多以导师所带学生形成的小群体甚至个体为主,形成了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特殊模式,这对研究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结果显示,8.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或很弱,5.7%的学生表示经常为人际关系的复杂而烦恼。
2.4 经济压力
随着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实施以及某些高校研究生学费的上涨,一些硕士研究生除了负担个人生活费,还要交纳高额学费,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压力非常巨大。另外,研究生的生源复杂,家庭收入差别较大,使得这些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损坏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调查表明,大多数研究生经济压力大。研究生的同龄人很多都已融入社会,而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男性研究生的经济压力明显高于女性,这也是由传统观念与社会角色的要求所造成的。
2.5 婚恋压力
研究生已步入婚恋年龄,但受到个人、家庭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婚恋方面依旧问题重重。很多研究生甚至将此作为在读期间必须完成的任务。由于研究生自身的优越感,对婚恋对象的选择要求也较高。另外,各高校、各专业的男女比例偏差造成研究生的生活圈、交际面偏窄,使得文科的女生接触男生的机会少,而工科的男生又很难接触到更多的女生,由此造成很多高校研究生交友难的局面。调查显示,11.5%的研究生在婚恋方面存在压力。 3 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分析的理论依据
心理压力通过良好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可以得到缓解,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帮助。
应对方式是一种适应过程,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解决存在的问题,防止压力或应激对自己的伤害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应对方式有四种类型,分别为积极行动、回避、攻击和听之任之。
社会支持是一种信息,一种能够使获得这种信息的人相信自己被关怀和热爱,被尊重,被欣赏或感到自己归属于某个互相交流、互相负责的网络。社会支持分为客观可见的支持和主观的支持。
研究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力的大小显著负相关。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减小;反之,采取消积的应对方式,心理压力增大。相对于应对方式而言,社会支持与心理压力的相关性较小。因此,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并辅以社会支持将从主观上减轻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4 对策研究
(1)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研究生的自我评价不仅取决于个人成就与理想抱负,而且与个人归因和认知有很大关系。个人成就越大,就越容易积极地评价自己;而理想抱负越大,则越难满足,越难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客观合理的归因并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当调整期望值,能够增强自信,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
(2)全面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相关活动。根据调查,研究生心理状况总体较为乐观,但较之于本科生稍差,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因此,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加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活动及讨论,开设心理课程及讲座,培养研究生成熟的个性,提高心理抗逆水平。
(3)建立研究生心理素质档案,完善心理咨询体系。新生入学时,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试,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并主动对心理亚健康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及必要的心理治疗。同时开展多种方式的心理咨询渠道,如心理咨询室、网上咨询、电话咨询等,后两种方式有利于消除咨询者顾虑,使研究生能够详尽诚恳地表达内心的问题和困惑。若条件允许,可定期进行研究生心理状况调查,了解研究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途径。
(4)导师耐心指导,加强沟通。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而学业的完成情况直接与学生论文写作、科研项目进展情况挂钩。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业的指导者,需要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与交流,更加耐心细致地了解学生在研究方面存在问题、遇到的瓶颈,并根据自己所学悉心、全面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研究方向前进。这样学生遇到问题会主动向导师请教,导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适时调整指导方案,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5)提供信息、加强引导。绝大部分研究生毕业后首选为找工作,而进年来的就业压力日益凸显,作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准确传达各种就业信息,提供面试辅导、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合适的学生,为研究生就业提供各种便利之处。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 http://kaoyan.eol.cn/gai_kuang_3928/20091209/t20091209
_429112.shtml.
[2] 金宏艳.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7.11.
[3] 姜松梅.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4] 王国平,阎立.我国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5]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32-338.
[6] Markstrom, C.A,Marshall, S.K,&Tryon, R.J.(2000).Resiliency,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in rural low-income Appalachian adolescents from two racial group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3:69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