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iu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为例,在分析该区基础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农村基础教育 现状分析 陇南武都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武都多山,地形地貌复杂,幅员面积4683平方公里,狭36个乡镇,684个行政村,总人口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9万人,属国家贫困区。
  教育振兴关乎民族振兴,关乎社会进步,关乎提高国民素质,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多年来,武都区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把教育视为百年大计之本,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更是全力以赴办教育,并于2006年实现了“两基”目标。近年来,为了确保我区“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区委、区政府强化工作责任,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教育部门牵头、社会各方参与,上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武都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硬件建设成绩卓著,“两免一补”惠民政策及贫困生补助“深得民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推行,各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学校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资源整合不断加大;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教师素质能力不强、学校管理不够规范化、农村学困生面大等是制约本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讲求质量,注重实效,从而实现我区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跃式发展。
  1 基本情况
  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0所,其中:高级中学、完全中学7所,初级中学14所,九年制学校16所,完全小学184所,教学点266个,幼儿园2所,特教学校1所。全区有教师5292人,其中:小学2581人,初中1962人,高中503人,幼儿87人,特教21人。全区7-15周岁适龄人口63609人,其中:小学适龄人口39547人(女:18977人),初中适龄人口24062人(女:11547人),7-15周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269人(女:124人)。在校学生91119人,其中:小学49143人,初中34489人,职教2310人,幼儿4938人,特教239人。
  近几年,武都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尤其是灾后重建以来,投资7.38亿修建了135所中小学,维修了91所学校校舍,新建校舍面积37.8万平方米,为所有灾后重建学校配备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条件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2 现状分析
  2.1 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偏远地区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手段落后
  (1)城乡学校基础设施差别较大。后山区(三仓、五库、月照、五马、裕河等地区)在硬件配置上,学校危房比比皆是,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难以保证。多数学校的功能用房严重缺乏,图书、实验器材、实验药品短缺陈旧,信息技术手段差甚至一无所有。部分学校根本没有自己的实验楼,无音乐、美术学科专用教室。体音美设施不全,体育场地狭小。这些学校根本达不到“普九”的标准。
  (2)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无法满足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校舍不足,学生住宿问题得不到解决。内部设施陈旧,教师住房紧张,学生无宿舍(全部在校外租住民房),不便统一管理,学生的纪律、安全责任难以落实。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山区学校师生厕所还是上世纪50年代所建,面积小,条件差。另外,学生公寓楼缺少,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家庭经济带来很大的困难。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着山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3)教师工作条件差。除城区学校及国道沿线较大学校外,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没有教师集体办公室,教学地点没有休息室,教师的办公室是集书房、客房、餐厅、卧室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
  (4)师资队伍不稳定,质量不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突出。通过调查,近年来政府每年安排教育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其中拿出300万元专门作为外聘教师经费和专项奖励经费,用210万元外聘高中校长、名特教师,30万元用于奖励高考、中考和小学毕业生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以及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利用教师培训、技能大赛、在职进修、吸引优秀人才,以及深化教研教改等措施,师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提高,一批年富力强、教学功底扎实的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但与兄弟县(礼县、徽县等)校相比,我区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名师少,教学阅历浅,经验欠缺,学科结构不合理,学科带头人少,整体学历水平不达标。同时,教师中因工作和生活条件、待遇等因素流失现象严重。
  2.2 部分教师素质不高,优化师资困难
  (1)师资力量差。首先在数量上,由于财力紧张,很多地方不是根据教育实际需要配备教师,而是机械地根据学生数配备确定教师。特别在山区,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难以集中办学。又加上村寨不大,一所学校往往只有几十人,每班数人,大多山村学校实行的是复式教学。这样致使农村地区教师实际不足。
  (2)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农村中心小学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教师基本上是兼职教师。在村级小学,几乎所有教师都是包班教学,一个教师包揽了班主任和所有学科的的教学。而这些教师以 “民转公”教师为主,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体弱多病者为数不少。同时,还有不少代课教师,有的代课教师甚至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即使是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素质也有待提高。另外一方面,农村学校教师工作量大,教师整天忙于教学、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这些工作占据了教师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农村教师外出考察、学习以及培训和搞学术研究的机会极其稀少。长此以往,造成教师视野狭小、思想保守僵化,跟不上时代步伐。加之农村教师缺少可供阅读的书报,文化生活匮乏,信息闭塞,对当前教育科研的动态知之甚少,久而久之,教育研究离他们的生活也就越来越远。现今社会,是个信息高速膨胀的年代,终身学习已无可争议。但在农村,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缺乏一个有效的学习平台,绝大部分学校不能上网,很多远程教育设备也由于资金原因得不到有效的维修而瘫痪。所以,农村老师的知识水平、教育理念亟待更新。这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3)教师待遇需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养家糊口、赖以生存的,除了每月的基本工资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部分学校班主任津贴仍然是每月50元的标准。其它诸如工会福利等几乎没有。村学校的无房户和一家几口挤十多平方单身宿舍的也不是少数。教师生活非常清苦。不仅物质生活如此,就是精神生活也极度贫乏。绝大部分教师每天的生活就是教室、寝室兼食堂两点一线。其它的精神文化生活几乎为零。长期的清苦加上重复、枯燥、繁重的工作很难得不使广大的农村教师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的状态。我们讲究奉献,但也不能忽视个体最基本的需求。这对于那些青年教师来说,更是难以忍受。即使分配到这里,也往往想尽办法高飞远走。这客观上造成了农村教育教师整体知识体系的老化。“农村教师进不了城,城市教师下不了乡村”的现象近年在武都极为普遍。有农村教师发现调往城市无望,索性贷款买车,干起了副业,每天往返于乡村学校和县城的家之间,顺路载客。也有农村教师在教课之余,贩药材,做生意。有个别老师戏言:“教书只是副业。”农村教师兼业化现象正在侵蚀武都教育。
  2.3 学生方面存在问题比较突出
  (1)留守学生不断增多。据官方资料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现已达到2亿,留守儿童已经达到5800万,同时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也不是小数目。可以说,外出务工成为农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外出务工大大改善了农村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是外出务工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武都也不例外。首先农村的家庭成员基本上七零八落,聚少离多,孩子会缺乏应有的父爱母爱、老人缺乏晚辈的照料、夫妻不能长相厮守,即是说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男子)缺乏亲情,精神空虚甚至恍惚,而外出的人员也是精神无法寄托。家庭问题会上升到社会问题,离婚率升高,犯罪率的提高等。由于父母进城打工,这些留守学生绝大多数由其爷爷、奶奶照顾。而其爷爷、奶奶仅管其吃住,而对其思想、学习、生活、交往等情况无能力也无精力关照,致使学生思想贫乏,行为放纵,不贪学。
  (2)由于部分小学教育质量滞后,致使农村大面积学困生存在,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学困生在升入中学后,学习兴趣不浓,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基本功不扎实,所以往往造成学习无动力,吃苦精神缺乏,被动地接受学习任务。在安化两所学校的实际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在学校里感受不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最大的原因是基础薄弱。
  (3)学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读书不如挣钱”的错误思潮在山区有泛滥趋势,部分家长急功近利现象严重。很多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看待问题不全面,没有长远的打算,学生外出打工的行为反倒迎合了他们的心理。现代教育是普及教育、全民教育、人性化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教师难免会出现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急于求成,使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遭受批评、承受压力。另外,有一少部分农村教师职业道德缺失、专业素质不高,缺乏教学方法,出现体罚、打骂、嘲笑学生的现象。这些方面都会使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最终离开学校。
  3 方法对策
  3.1 要转变教育观念,迎接新的挑战
  (1)各级领导、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教育的整体功能,要把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等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要制定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科学评价体系,促进素质教育朝着正确的、规范的方向健康发展。
  (2)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特别是校长要转变思想观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办事,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创造”,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正如教育家魏书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一个好的校长,才会有一所好的学校。”
  (3)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要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育教学,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既要看到学生的现状,又要看到学生的发展变化和潜能;既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讲求教法,又重视学法。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热爱教育事业,提高职业道德水准,以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强烈责任感,勤奋工作,刻苦钻研,真正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4)家庭教育的质量是决定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在农村,赌博、封建迷信、读书无用论等不良思潮对农村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小视。它们使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思想教育得不到现实的映证,使思想教育变得苍白无力。而社会上的诸多恶习反倒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3.2 深化基础教育,促进中小学阶段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启动、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在全力以赴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事业,精心打造教育精品工程的同时,切实加强小学、初中的质量管理,向大乡镇、大校、示范校、重点校要质量,向所有学校要提高,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校校开花,为普通高中教育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集中打造一些好的学校,以把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区和重点乡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村镇集中的原则,着力解决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和城区学校“大班额”的现象。
  3.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调整思维定势,创办特色学校。面对新世纪,作为基础性的中小学教育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策略方向。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是时代的要求,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也是优化资源配置,遵循办学规律的充分体现。山区学校在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前提下,在稳步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分析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道路,具体讲就是学校要结合自己的生源,师资力量,以及培养目标,选准突破口,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较快地改变质量不高的面貌。
  (2)适应社会不同需求,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山区学校要按国家统一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外,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群体的差异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手段和方法来唤醒学生的希望,改善学生的心态,完善学生的品质,就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释放,从而变成巨大的动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上的差异性,必须立足学生现实发展水平,分门别类按兴趣特长的不同,引导他们选修相应的活动课程,如体育、音乐、美术、劳技、信息技术等,让其在人生的舞台上创造自己的辉煌,发挥自我优势,促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精神需求,得到最大的愉悦,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3.4 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师队伍
  (1)强化尊师重教的政府行为,崇尚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稳定教师队伍。采取特殊政策,全面落实教师待遇,优化教师工作环境。认真落实好教师工资福利政策,科学实施绩效工资,高度关注并千方百计落实好民办合同制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启动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积极改善教师办公和生活条件,让教师安心、舒心工作。给学校一定的自主权,为教职工提高待遇,稳定队伍。
  (2)切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将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到学校的常规管理之中。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十不准”要求每一位教师,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使他们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扎根山区,服务山区。一方面,抓住政治学习不放松,另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对先进教师进行奖励,树立典型,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要实行教师岗位培训和教师再教育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合格的科任教师。
  (3)优化学校管理队伍,提升管理水平。选配好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建设,把那些德高学丰,具有开拓精神和管理才能的青年教师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委以重任。要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增强实际工作能力。积极开展校长论坛、挂职交流、后备干部队伍培训等活动,努力提高校长的学习、思考、创新和落实能力,锻造一批有文化、有思想的研究型校长,提高管校理教水平。要打破教好教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局面,制定严格的校长考核制度。
  3.5 切实把“质量是生命线,发展是硬道理”作为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努力加强职业教育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今天,升学率依然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标准,因此学校应着力解决好培优工作,特别是毕业年级,多培养上重点中学学生。另外将一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引向职业教育,走多元化办学之路,提高办学效益。
其他文献
摘要 在高校学生生活管理中,高校管理权具有双重属性,学校的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之间经常发生冲突。本文在“推进依法治校”的背景下,以分析高校管理权的双重属性为切入口,以明确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复合法律关系为基础,以学生权利保护为视角,分析高校学生生活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与冲突,提出解决途径。  关键词 学生生活管理 高校管理权 法律冲突 学生权利保护  近年来,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诉讼是法学界与教育界关注的
期刊
摘要 在中德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两国的交流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德语姓名中译的问题。本文结合翻译理论,从“音译为主”、“名从主人”、“约定俗成”三个方面探索德语姓名中译的技巧和准则,并举例说明外语人名翻译的中国化现象。  关键词 德名汉译 施莱尔马赫 目的论 音译 中国风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在当前众多高校纷纷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学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是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探讨了高校转型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建设如何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互相促进、共建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 高校 基层党建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期刊
摘要 家具所承载的不仅是使用的功能,更多的时候成为见证历史、叙述故事的载体,其历史、故事才是设计背后所表达的核心。本文围绕“坐”的原点进行思考,通过对坐具的历史、人文、需求以及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引发出对“坐”的不同理解并思考人的行为方式与坐具设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坐具设计 多元化 自己创“坐”  中图分类号:J524
期刊
摘 要 在大学生中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参加宗教观问卷调查,分析了调查所反映出来的观念模糊、法规不清等问题,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工作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观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马克
期刊
摘 要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高等教育也逐渐向国际化方向迈进,首先显示于外的是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频繁与增多,进而呈现为各种交流与合作模式的涌现。作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美术设计专业院校,广州美术学院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其合作模式也更加多样化。在此过程中,学校专业教学与科研水平的发展,必然要求国际化水平和层次的提升。基于此,我校要不断开创国际化的新思路,探索美术院校教育国际化的新路子。
期刊
摘要 随着国内与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基于培养学生语言基本知识、语言基本技能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已不能满足世界经济一体化、职业全球化飞速发展条件下国际人才市场的迫切需求,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ESP模式以其公认的优势备受世界教育界的关注,得以在许多国家推行。ESP是我国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大学英语教育
期刊
摘要 本文拟从新闻文本的角度切入,对《Time》与《外滩画报》关于“百年泰坦尼克号”的专题报道进行比较分析,追寻出隐藏在两大媒体背后影响其表述不同的因素,并力求给出造成两者差异的一个合理解释。  关键词 泰坦尼克号 内容文本 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新闻文本作为新闻传播是重要载
期刊
摘 要 本研究以入学一个月后的大学新生为对象,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调查,发现与全国常模相比,新生的适应状况不容乐观,呈现负向偏离倾向;在满意度维度上,贫困生比非贫困生得分更高;在情绪适应维度上,单招单考(职高生源)班适应最好,3+2班适应最差,并且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效果。最后从思想启蒙、平台建设、思政工作者自身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改善新生适应性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新生 适应 高职
期刊
摘 要 本文根据广西北部湾、中国—东盟背景,结合广西独特的地理、资源、文化优势,讨论广西高校在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过程中,要以广西特有背景和优势为立足点,凸显广西高校的特色。  关键词 广西高校 专业特色 教育交流 科研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广西北部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