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实现“一图统管、一网通办”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实现“一图统管、一网通办”
  高标准农田建设点多面广,经过多年建设,究竟建了多少?建在哪里?效果如何?全面搞清楚这些问题,高标准项目监管才能更加精准,项目规划布局才能更加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才能更有质量。为破解这些难题,广东省在原农业综合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重新梳理项目管理流程,升级改造省级农田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一图统管、一网通办”。
  “我们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广东省粤政图等为底图,嵌入开发上图入库管理模块,全面承接2011年以来各部门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使用等相关历史数据,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数据统一上图入库工作,实现‘以图管地’。”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冯彤表示。
  为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多少”的问题,广东省做到农田建设统计“一张表”,对项目实现全覆盖。据介绍,广东新的农建系统全面承接了原国土部门报备历史数据、原农综历史数据,以及农业农村、自然资源部门新建、在建高标准项目新上报数据,对任务分解、项目储备库、申报审批、组织实施、数据调度、竣工验收、项目管护、综合查询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实时动态管理,并要求在项目各阶段将相应资料文件作为附件上传。通过科学设计管理流程、控制节点,采取“一站式”数据聚合、处理、检索、汇总和统计,实现全省农田建设统计“一张表”。
  为解决“高标准农田建在哪里”“质量高低”等问题,广东省通过图形统计分析,绘制农田建设成果“一张图”。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地理信息空间技术,实现坐标与基础遥感影像、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等多源多部门业务空间数据的无缝套合,支撑全省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二是在项目规划、申报、验收等流程中,增加了坐标导入功能,将高标准项目从项目立项、实施、驗收阶段的全过程信息纳入上图入库范围;三是接入广东省行政区划高精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耕地质量等级等12类基础数据,以及高标准农田项目、垦造水田项目7个业务图层,直观展示高标准项目状态、地块位置、形状、地类、面积等信息。此外,接入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农业“两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数据进行综合展示分析,扩展建成位置、数量、质量、利用等多维度的耕地大数据,实现农田建设成果“一张图”。
  项目数据质量可靠,是确保高标准建设上图入库成果的重要基础。对此,广东省严格精准审查,根据高标准建设上图入库管理要求,制定了严格精准的上图入库审查规则,分为5大类17个小类,在高标准项目储备、申报、实施、验收过程中全面执行检查,确保上图入库质量。
  目前,广东省农建系统运行顺畅,上图入库工作顺利开展,突出应用实效,有力促进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下一步,广东将计划开展农建系统三期建设,建立“互联网+高标准农田监管”体系,将建成后高标准农田利用监管纳入,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全国高山高原蔬菜优质生态栽培技术协作组成立
  2020年9月4日,全国高山高原蔬菜优质生态栽培技术协作组成立大会在湖北省来凤县召开。协作组由全国农技中心联合有关科研、推广单位和企业共同发起筹建,确定了36家成员单位。会议以“合作共促、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绿色共赢”为目标,通过搭建平台、联合攻关、创新集成、示范推广等方式,充分发挥多方资源和优势,推进建立高山高原蔬菜生态栽培技术体系,为蔬菜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会议指出,在高山高原地区借助天然冷凉气候夏季生产蔬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夏秋蔬菜淡季供应问题。通过协作,可以系统总结各地推动产业发展先进经验,解决困扰高山高原蔬菜发展瓶颈问题,推动高山高原蔬菜产业提档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同时成立协作组,建立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组织机构,可以转变工作方式,促进科研单位实现成果创新和转化落地,企业实现高效技术服务和产品服务,进一步激发推广、科研单位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动能,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
  会议强调,共同推进高山高原蔬菜产区发展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在保障当前高山蔬菜产业稳定的基础上,以产业基础、品种、气候、品质与效益比较优势为前提,科学优化区域布局。二是突出产品特色。针对高山蔬菜价格波动较大,产品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要调整种植结构,转变种植方式,打造高山蔬菜品牌。三是树立绿色理念。高山蔬菜较好地实现了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要进一步引导菜农树立绿色生产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绿色中发展。四是促进节本增效。要鼓励用好现有菜地生产,控制高山新菜园开发,节约使用山地资源。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协作组组织人员架构、管理办法、各组重点工作,组织观摩了来凤县生姜种植基地。
  “水稻育种创新联盟”上百个新品种田间亮相
  2020年9月12日,“6+1”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2020年成果展示会在上海中科荃银科研展示基地举办。
  本次活动集中展示了“6+1国家联盟”及中科荃银最新育成的132个水稻新品种,包括中科荃银在全基因组测序解析指导下配组选育的特优质水稻新品种“沪科优泰香”“科两优58香”和“科两优29香”,以此迎接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
  “6+1”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荃银高科牵头下,聚合了国内顶尖的水稻科研团队。2019年,荃银高科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及“6+1”联盟部分知名科学家共同投资成立了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开启了种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新模式,也为上海种源农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中科荃银创新业务展示区,与会者品鉴了特优质新品种“沪科优泰香”稻米,了解了中科荃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设计育种体系和“种业+”成果转化等创新业务。   据了解,新品种“沪科优泰香”聚合了香味、抗稻瘟病、理想株型等基因,适宜在长江上、中、下游作一季稻种植,华南作早、晚稻种植,基本能实现南方稻区的全覆盖。目前,“沪科优泰香”和“科两优58香”“科两优29香”等新品种参加了国家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试验和广东省香稻组区试等各级试验。
  过去的一年里,中科荃银积极探索“种业+”业务,开展了高蛋白青貯玉米新品种研究、棉花抗黄萎病基因安全评价和产业化、特色优质稻米选育及产业化项目。
  中科荃银是“6+1国家联盟”实体化运营机构。企业运营宗旨是立足分子技术、着眼设计育种、创新合作机制、实现共赢发展。2019年落地上海后,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联盟聚焦综合性状优良特色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从源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种子协会相关负责人、业内专家、企业代表近百人出席了活动。
  北京将打造“农业中关村”
  2020年9月2日,由北京中关村管委会指导,平谷区政府主办的2020中关村论坛——农业科技创新论坛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记者从会上获悉,平谷区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建的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已确定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首农集团、新希望集团和京东集团作为发起单位。创新中心将率先建设林果业、温室园艺、奶业等多个创新分中心,推动北京农业从“小而散”向高科技型农业转型升级,打造“农业中关村”。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在农业科技创新论坛上介绍说,北京市拥有大量农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20%,与荷兰75%到80%的成果转化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京瓦创新中心将上连基础研究环节、下连产业应用,将更多的农业科技推动进入北京现代农业发展中。
  2019年,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复平谷区分区规划,明确了“三区一口岸”的功能定位,平谷区以发展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等六大产业为主导,全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以打造“农业中关村”为总体定位,集聚科研、人才、产业等多方要素,强化科技创新支持引领作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将借鉴荷兰企业、政府、科研机构联合的“金三角”合作模式,打造集“技术研发、展示示范、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交往、战略咨询”于一体的实体性、开放性、非营利性的创新机构,有望成为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引擎。据悉,荷兰在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多方面全球领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则在荷兰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上摘编自《农民日报》)
其他文献
“礼赞伟大祖国,书写科技担当”。作为中国人我们有满满的安全感,因为我们的祖国崇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中国人我们身上也有沉甸甸的责任感,在自己的岗位上,“书写”着各自的担当。  我的职业是教书育人。邓小平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关键在教师。而教科研是教师走向卓越的关键。2019年7月,我申请的课题“基于乐感差异提升小学生多声部歌唱能力教学策略研究”在北京市规划办成功立项。研
期刊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眼瞅着就要深冬了,但我今天还是得和大家聊一聊夏天的冰与火之歌——城市高温及其响应。  2020年7月下旬,北京平原大部分地区出现了37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局部甚至突破40摄氏度。高温蓝色预警持续生效。  那北京到底有多热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内藏玄机。为了科学诊断北京“体温”,您可以先跟我一起了解几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最高温和最低温。50多年来,北京
期刊
蓝天总是让人心情舒畅,给人一种空气清新的感觉。我的朋友也对我说,这么蓝的天,一点儿污染也没有,可以开心地出去玩儿了。但是,我可能要给你们泼一盆冷水了。今天,我们就说点儿不一样的。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揭秘隐藏在蓝天下的“杀手”。  提到“雾霾君”,它是我们痛恨的“头号公敌”。雾霾天,灰蒙蒙一片,让人无法呼吸。但是“蓝天君”,却是受人欢迎的“人气之王”。其实,在晴朗的蓝天之下,也隐藏着威胁我们健康的“杀
期刊
2020年暑期,随着电影院的开放,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八佰》很搏人眼球。激扬的爱国情怀、热血的军人情结、逼真的战争画面,这部首次采用IMAX拍摄技术的影片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也为低迷的电影行业注入了生机与希望。技术革新,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就在我的身边,也上演了一场关于生机与希望的生存保卫战,用技术创新奏响了转型发展之 歌。  那么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它——位于岱海湖畔的内蒙古岱海发电公
期刊
时间拉回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打乱了我们每个人的节奏。  母亲电话告诉我姥爷的身体熬不了太久了,能回来尽量回来吧。1个多月后,那个我记忆里的和蔼的小老头,没有等到我回来。诚实地讲,错愕多于悲伤。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比这更快的,是疫情的肆虐。  我的研究领域是儿童神经系统罕见病。病毒的蔓延,让很多小患者无法常规就诊。对于他们,悲伤多于错愕。先天的基因缺陷,让他们的身体无法正常完成功能。他
期刊
2020年初,一场全球性危机突然来袭,在世界六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大范围恐慌。这是过去几代人都没有想象过的灾难,震惊了全世界。没错,它就是新冠肺炎疫情。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后,以上这段描述将很有可能同样适用于另一场全球性危机——气候变 化。  马尔代夫,这个印度洋上的岛国,因其异乎寻常的风景,被誉为“人间最后的乐园”。然而,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已经让这个国家三分之二的国土惨遭淹没,气候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事业也从弱到强,不断创新进取,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40年来,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高度重视,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科技从以跟踪国外科技发展为主迈向了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时代,实现了整体创新能力的历史性飞跃。  站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
期刊
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璀璨夺目的珠宝大多是晶体。那琳琅满目、晶莹剔透的外表,总是一下就抓住了人们的眼球,令人见之不忘。其实,还有大量的人工晶体在国民经济的工农业、科研文化、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只是一般人知之不多,但可以说没有晶体,就没有现代科技文明。  如何获取这些天然少有的晶体,就要靠人工培育,这就是晶体生长。不同晶体的生长技术和工艺基本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每种晶体成熟的生长工艺都要经
期刊
2019年9月,北京市各大媒体纷纷刊登一则消息——《北京南中轴御道全线贯通》,文字间透露着振奋与鼓舞。中轴线申遗保护课题组听闻,立刻动身调研。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尚在毛坯状态的御道,御道中是还未漆缝的地砖、锯齿状未收边的斜幔以及艰难生长的草皮,而御道以外的街道上,曝晒无林荫、行进有障碍、斑驳的围墙后线杆林立。虽然说御道条石是按传统规制铺设贯通,但整个街道空间中的车流人流、界面围墙、临时景观显
期刊
何为超强蚕丝?它的性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蚕丝可以导电?还能够做成智能器件?它又是如何被赋予了全新的功能?素来享有“纤维皇后”美誉的天然蚕丝遇上高科技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跟随张莹莹研究团队,走进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一探究竟。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传统蚕丝经过高科技变身,在柔性可穿戴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去参与智能未来的编织;同时, 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是科学家们智慧的结晶,见证着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