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终将结束,但不该被否定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nli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前,在我女儿上小学前的一个星期,我们全家去上海迪士尼乐园玩。走出乐园开车回家时,我女儿突然说,她最喜欢的小玩偶不见了。
  那是她最喜欢的小玩偶,她随身带着。这个小玩偶能给她带来最多的安全感。
  我们把车开回去,在停车场上一通好找,却一次又一次失望,到最后也没找到,只好上车回家。在车上,女儿一直沉默,然后她突然说:“这个小娃娃是假的,她根本不会说话,要是她会说话、会动,一掉了她就会叫我的,这样我就不会把她弄丢了……”然后她哭了起来。
  可能许多小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很多孩子在这样的痛苦中,否认他们丢掉的是一个伙伴,丢掉的只是可以被舍弃的玩具。很多孩子就这么长大了。
  我自己的玩具——变形金刚、恐龙,在8岁搬家时,全都被丢掉了。当时的我虽然还是孩子,但也已经是父母眼中那个懂事的孩子了。我应该说什么呢?当然是说,我都长大了,这些小时候的玩具太幼稚,丢掉也不可惜。但我心里总有一个洞,一直没有被填补。
  我不希望自己的经历在女儿身上重复。
  于是,我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小玩偶,和太太一起做了一些处理——按照玩偶丢失之前的照片,模仿出鼻子上的磨损、帽子上的污渍,还捏了捏新玩偶的肚子,让它尽量像旧的那样,不那么有弹性。
  一天后,我拿著已经“做旧”的玩偶再次偷偷来到迪士尼乐园,把计划跟迪士尼乐园失物招领处的人说了一遍,请他们把我带来的玩偶当成一个普通的失物存入失物柜中,等下周末我带女儿来“寻找失物”时,他们再拿出来,告诉女儿这是好心人捡到的。
  他们听完计划,一改之前的为难态度,说:“好的好的,我们非常理解,也很愿意!”
  一周后我们再次来到迪士尼乐园。我跟女儿说:“去失物招领处碰碰运气,说不定有人捡到了呢!”她一下车就一路小跑,越接近失物招领处,她越紧张。她说:“我好怕没有人捡到我的小娃娃,好怕她会被扔进垃圾桶啊。”到了失物招领处,她怯生生地把小玩偶的照片交给工作人员,带着七八分不确定问道:“请问你们这里有人捡到这个小娃娃吗?”
  迪士尼乐园的工作人员非常专业,她仔细向我女儿问清玩偶的丢失地点和时间,并记录了详细的失物特征,就进屋寻找了。
  等她从失物房间里出来,手里不仅有那天我送来的小玩偶,还有一个怪兽电力公司的新玩偶,以及一个气球、一封信。
  工作人员认真地告诉我女儿,这个小玩偶在丢失那天就有人捡到了,她经历了一次了不起的冒险,不仅如此,她还认识了新的好朋友,并把新朋友一起带回来了。
  我女儿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总觉得这个小玩偶和自己熟悉的样子有一点点差别,但她对比了一次又一次,把所有的差异都解释了一遍——这里的颜色浅了,是太阳晒的;那里的绒毛变直了,是碰到水了……终于,她高兴地说:“是的,这就是我的那个小娃娃!”这一刻,看着拿到“失而复得”的玩偶的女儿,看到她终于没有提前结束自己的童年,我感到自己心中那个陈旧的洞,被补上了。
  一年过去了,小玩偶独自“吃饭”“洗澡”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候出门,女儿会将小玩偶安顿好,告诉它,今天不能带它一起出去玩,让小玩偶在家里也要乖乖地和好朋友们一起玩——我女儿给小玩偶另外找了一些玩具,它们是小玩偶的好朋友。而我女儿,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有了属于自己的新世界。谁的童年不会结束呢?
  一些人不同意我的做法,他们说,孩子应该提早意识到世界的残酷,因为孩子迟早会意识到应该为自己丢了玩具而负责。
  我很了解这种看法的来源。每一个通过否定自己的童年长大的人,都有这种倾向。他们把成年人的那一套生存哲学当作世界的真理,他们认为孩子也应该趁早学到。
  我曾经也是这样的人。但有了孩子后,我的看法慢慢改变了。我每次看到女儿学着我们照顾她的样子,悉心照顾自己的小玩偶,才会想起原来童年是如此美好的阶段,而我曾经竟然就那样把它丢弃了。
  在电影《玩具总动员3》中,安迪长大了,不再需要和自己的玩具一起玩,但是童年仍然在那里。安迪最后将玩具送给了隔壁邻居——《玩具总动员4》的主人公小女孩邦妮,让这些玩具有了新的主人,也让邦妮有了新的力量。
  有时我会想,在那个停车场丢失的小玩偶去了哪里?我猜想,应该是被某个孩子捡走了。他在停车场看到了那个小玩偶,捡走之后把它带回了家。那个旧的小玩偶,也有了新的小主人。它们都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守护着一个孩子的童年。
  (知 微摘自《看天下》2021年第24期,黄思思图)
其他文献
摘要:问题链是指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定的一系列问题。问题链教学以问题串联课堂,贯穿课堂始终,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与逻辑思考能力,培养学习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常用问题链的方式来构建数学教学过程。利用问题链教学方法,突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为教学难点搭建起桥梁,分散难点,各个击破。问题链教学的实施关键在于每一个问题的设置,不仅要求成链式问题,更追求问题的质量与效果。下面
期刊
挫折教育是一种使学生受益终身的教育,加强中学生的挫折教育,这对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相当的功效。  1.中学生挫折教育有待强化和提高  当前受家庭的“温室”教育影响,父母对孩子过分照顾、溺爱和娇惯,对他们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不少家庭,玩具、游戏机、电脑、钢琴等应有尽有,看似物质条件丰富,但精神食粮贫乏。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自治、自理、自立、自强精神;从小学到大学,从生活到工作“一条
期刊
书 雕塑〔意〕保拉·格里兹  有一部叫《泥萝卜》的话剧,是真山美保先生的作品。故事中,一个少女由于有一副沾满泥巴的萝卜般丑陋的面孔,而被村里顽皮的孩子们嘲笑为“泥萝卜”,这个总被人欺负的少女,最后却变成“像佛陀一样美丽的孩子”。  要说这个女孩为什么能变美,那是因为旅人爷爷教给她三件事,她日复一日地和自己做斗争,最终成就了美丽。这三件事是:总是面带微笑,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不因自己的面孔而感到羞
期刊
1928年,牟宗三考入北京大學预科。在大学三年级时他遇到了熊十力,对于见到熊十力的情形,他回忆道:  不一会儿看见一位胡须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好像走方郎中的人。他在瑟瑟寒风中,刚解完小手走进来,那便是熊先生。  忽然,听见老先生把桌子一拍,很严肃地说了起来:“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在座诸位先生呵呵一笑,我当时耳目一振,心中想到,这先生的确不凡,直恁地不客气,
期刊
当我们在窗前交谈,我们相信,  有些事,只能在我们的交谈外发生。  我们相信,在我们目力不及的地方,  走动着陌生人。他们因为  过着一种我们无法望见的生活而摆脱了  窗口的限制。  当他们回望,我们是一群相框中的人,  而那空空、無人的窗口,  正是耗尽了眺望的窗口。  我们看到,城市的远端,  苍穹和群山拱起的脊背  像一个个问号:过于巨大的答案,  一直无法落进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在长长的
期刊
1946年,外国文学研究名家田德望博士从欧洲学成归国,受聘于武汉大学外文系,开设选修课“但丁《神曲》研究”。由于课程内容比较深奥,一时选课者寥寥无几,报名登记的学生仅有3名,而最后前去听课者只有齐邦媛一人而已。  但是,只有一名學生选修,校方也慨然派出这位学术大家前去授课,后来由于课室紧张,便把授课地点搬到了田德望博士的家里。于是,一师一徒,各自尽着本分,授课者严肃认真,从《地狱》到《炼狱》,直至
期刊
人生的遭遇经常是无关乎公平的,基于这个单纯的生命公式,小说家应该如何安排他笔下人物的命运呢?他应该存心为善,扶倾济弱,务使所有苦难皆得抚慰?或者,他必须对自己的认知诚实,当这个世界不尽完善、处处残缺时,就原原本本地把它的诸般样貌与不平在他笔下表现出来?  我们来看看蜚声国际文坛的印度小说家纳拉扬是怎么处理这个课题的。  纳拉扬的短篇小说《那嘎》讲的是一对印度玩蛇人父子的故事。这对父子住在公园墙边一
期刊
皇帝取年号,最怕跟前人重了。武则天的年号有十几个,个个吉利又响亮,而且都没跟人重过。  宋太祖就不一样。他有一个年号叫乾德。乾德三年(965年),宋灭后蜀,把四川纳入版图,后蜀的后宫佳丽也成为战利品,进了开封宫城。一日,宋太祖闲来无事,拿起一把后蜀美人的镜子把玩,先对镜理髭须,又翻过来看后边的花纹,看着看着忽然傻眼了。这面铜镜是精品,上面有确切的铸造年份——乾德四年。當时才乾德三年,怎么可能出现乾
期刊
蘇东坡的直谏,包括沉沦后回归田园、对于诗画艺术的嗜好、愈来愈深地走入民间、热衷于异人异事等,这些都是出于一种天性。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自我”。就是这种生命中的强大牵拉或推动力,才造就了这样一个苏东坡。这个“自我”是其本来质地,是基础、核心与源头。它本来就在那里,不曾偏移或丢失,所以一直顽强地吸引他、作用于他、固定他。它有不可抵挡的生命的磁性,将一个人紧紧地吸住。他的言行一旦与之发生冲突,或稍有松脱
期刊
比利时有一个作家叫莉迪亚·弗莱姆,她写过一本书——《我如何清空父母的家》。  在父母相继去世之后,莉迪亚开始清理父母的家:哪些东西该扔掉,哪些东西该送人,哪些东西该自己保留。她说,父母家中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氛围,生命的彩虹还在每一件物品上闪烁,主人留下的痕迹还在屋子的角落里微微颤动。  她拿起一件东西又放下,再拿起另一件东西,迟迟不能做决定。物品不只是物品,上面有人的印记。物品可以让我们的存在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