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与变迁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方丈记》与《徒然草》皆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二书均为日本著名的随笔著作。虽产生的时代背景各异,但二书作者却有着相似的人生体验。两位作者一方面寓情于物,在自然中体悟美的真谛,寻觅内心的安宁与静谧;另一方面又在变迁中发思古之幽情,叹生命之无常,给人以希望和光亮,这一矛盾而又错综复杂的生命情结看似相近,但究其细节又独具特色。
  关键词:《方丈记》 《徒然草》 隐逸 变迁 人生情结
  《方丈记》的作者鸭长明为日本著名歌人,作家,有着深厚的汉学修养,深得天皇青睐。后因家道中落,仕途失意,晚年辞官归隐。在山中回顾往昔,借事物变迁,袒露心扉,在无常中寻出路,于变幻中求新生。《徒然草》的作者吉田兼好为“和歌四天王”之一,出生于神官世家,在伯乐后宇多天皇驾崩后出家,云游四方,凭借着那机敏的双眸观察世间百态。全书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视角记述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小事中阐明道理,以小见大,给人警示,予人希望。
  一、造化钟神秀
  《方丈记》与《徒然草》均花了一定的笔墨描写自然风物的变化,自然孕育生命,自然环境对于人格的塑造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归隐山间,远离喧嚣,但二人笔下的自然之景却依旧栩栩动人,令人神往。对于自然的情愫,或早已成了二人人生情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方丈记》中以流水朝露起笔,浩浩江水,奔流不息,但轉瞬已非原貌,虽然自然时时处于变化之中,但自有一份隽永而又厚重的美。春赏藤花,夏闻鹃啼,秋品落红,冬观飘雪。在鸭长明的笔下天地间的一草一木,鸟兽虫鱼都有一份相得益彰的乐趣,或修剪茅花,采菊东篱下;或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a;或夜色阑珊,望月思故人;抑或是孤舟听雨眠,雨打梨花深闭门。四时风物转瞬即逝的变化中也饱含着各自独特的韵味与美感,令人心旌摇曳。人意山光,俱存古意,虽饱受了人情冷暖,但在作者内心深处,自有一份不因人事变迁的固执。徜徉万物间,微风拂面,绿叶颔首,花香袭人,闲中有所感,变中有所止,忘我中亦有人情。
  《徒然草》中,吉田兼好对于自然之美的珍视与热爱同样跃然纸上。春去秋来,四季流转,但却各美其美。绿草映红叶,雾霭似烟霞。青山含远黛,此景亦如画。笔墨之间氤氲着诗意与情趣。书中第十九段写道:“鸟鸣声饱含春蕴,绿叶繁茂,满目青葱,引人遐思。花菊本负怀旧之名,忆思旧情。山吹明艳,藤花娇柔,不忍遗忘。”寥寥数笔,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的自然之景,实则凝聚了作者的匠心。草木之美的背后,需要有对自然敏锐而执着的洞察力,更需要一颗爱美爱自然的心灵。
  冈仓天心曾说:“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如此他们此生其他的时刻,尽是高雅动人。”鸭长明与吉田兼好虽命运多舛,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对于造物者的热爱与感动其实也是对生命的珍惜与敬重。用心品味眼前之所见,聆听耳畔之天籁,或许我们的人生也会拥有一个焕然一新的维度与高度。
  二、绚烂之极,终归平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b。碌碌劳苦,以求绚烂,但绚烂之极,终归平淡。人间大事,莫过于衣食住行,不饥,不寒,不为风雪所侵,便是至乐。
  《方丈记》的作者鸭长明也曾平步青云,得到许多破格的提拔和常人难以企及的荣耀,即使是后来仕途失意,但仍为朝廷官员,依旧可以步步为营,以求东山再起。但是为官多年,宦海浮沉的他目睹了平安时代末期社会的动乱与百姓的流离失所,鸭长明深谙平淡之趣旨。百无聊赖之时,和水操一曲《流泉曲》,艺虽平平,却非为取悦他人,自弹自咏,自养心性,以诗书为友,与琴棋相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笑任晴雨,自得其乐,梅妻鹤子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命境界。在宁静中致远,于淡然中自省,于心安之处品人生之况味,悟生命之哲理。
  而《徒然草》中吉田兼好也同样流露出对恬静淡泊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与《方丈记》略有不同的是,《徒然草》由许多带有教化用意的小故事组成。书中第一百〇九段为我们讲了爬树的故事:一位爬树高手看到有人正在爬树,爬树之人爬到高且危处,他默不作声,反而等到爬树之人降至低处时,这位爬树高手反而叮咛道:“谨慎勿慌”,本是一件小事,却吸引了兼好法师的眼球,在这则故事的最后他写道:“人至高处,枝危眼晕,自然行之谨慎,不必多言;然看似安全之地,负伤失误反多,故必警示。”不仅爬树如此,处事亦如是,书中从待人接物到闲情逸趣,平淡无奇的故事背后,映射的是作者了悟“和静清寂”的达观境界,不急不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地将生活的见解细细道来。心静则神宁,神宁则眼明,眼明则不畏浮云遮望眼,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也是一种自我人生的选择和对身心的荡涤与净化。
  尽管形式略有不同,但二书作者对于淡泊宁静生活的理解则异曲同工,寻求心灵的波澜不惊,和谐自在,体现的是古代日本的人生智慧,唯有宁静,万物才显风致,生命才具风韵。
  三、万物皆变
  提起《方丈记》与《徒然草》,人们历来认为无常观为全书主线。无常是一个佛教概念,说起日本无常观的起源,要追溯到日本传统的精神特质——物哀精神。物哀即触景生情,通过对外界的视觉反映转化为一种自我内心的情愫。物哀精神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日本纤细敏感的国民性格。而《徒然草》与《方丈记》中的无常观也是基于日本特有的物哀精神而来的衍生物。但是,从深层理解上看,二者的无常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有侧重。
  无常即是永恒的运动与变化。平安时代末期,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在贵族政治与武家政治你死我活的较量中充满了血腥与杀戮。《方丈记》中作者通过安元大火,治承旋风,养和饥馑等等天灾人祸,再联系自身际遇,感慨物是人非事事休,抒发了一种欲语泪先流的隐痛。历经了政治,文化等等的变迁后,内心难免产生一种逝者如斯,吾生须臾的幻灭感以及人在特定环境下无法掌控自身命运,修短随化,生命脆弱,一眼难见尽头的无力感与沧桑感。作者更多的在于抒发自身当下的复杂情愫。
  而《徒然草》中的无常观与《方丈记》相比,从一开始就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如果说《方丈记》仅仅是停留在抒发苦痛与矛盾,那么《徒然草》则是以无常为基础,向人们指明出路,在这一点上,《无常观》更具教化意义。《徒然草》中无常观的内核是“变迁”,万事万物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一切皆有可能,但一切也皆存变数,所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难两全。但也正因为生命短暂,因此更要学会把握当下,珍惜感动,以一颗平和坦荡的心去看待天地万物间的变化,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沧海桑田中也自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尽管我们无法规避变化,但是无常所带给我们的并非都是消极的影响,从另一方来看,正因为有了不断的变化我们可能会有期望之事,因故未来的失落,却也可能收获与不速之客,不期而遇的惊喜。或许所待之事,难能如愿,但有时艰难之事,反而一帆风顺。变化既能给我们带来未知的恐慌和意外的波澜,与此同时也能给予我们希望与光明。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有了无止境的运动与变化才迎来了人生的新发展,新气象,新高度和新格局。也正因有了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我们才更明白且行且珍惜,才更懂得珍惜眼前,把握当下。无常中所暗藏的机遇与挑战其实也是生活本身画龙点睛之笔。变迁与革新是相辅相成的,无常之变也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从这个角度来看,《方丈记》重在记录乱世中人们无法摆脱悲惨命运的苦痛,是对平安末期社会人民内心深刻的剖白与细致的描摹,而《徒然草》则是借无常之变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启迪他人,给人以憧憬和亮色,鼓励世人感悟生命真谛,珍惜光阴,学会体察世间万物之理。
  四、结语
  《方丈记》篇幅短小精悍,主要是借物抒怀,描写在动荡年代人们内心的矛盾与不安以及对物是人非的无奈与感慨,是那一时期市井百姓内心真实的写照。《徒然草》则以万物皆变为出发点侧重于揭示人生哲理,品味生活情趣,更为积极乐观。总而言之,二书所表露出的那份对美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倾心,对平和恬淡的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万物皆变,生命无常的感怀构成了作者整个复杂而又立体的人生情结,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影响深远。
  a〔英〕毛姆:《巨匠与杰作》,王晓明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b 〔汉〕司马迁著,韩兆琦评注:《史记》 , 岳麓书社 2011年版,第1750页。
  参考文献:
  [1] 鸭长明.方丈记[M].王新禧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2] 吉田兼好.徒然草[M].王新禧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3] 洪瑜瑛.《方丈记》与《徒然草》——无常观的对比[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作 者: 刘周卿 ,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课堂是什么?是有着整齐桌椅的教室?是打着急促上课铃的讲堂?是收获知识的学校?我想,这是许许多多的人对课堂的既定印象。其实不然,美丽的大自然、多元的网络……我们都可以从中受益匪浅。这不,春节前,在乡下奶奶家生火,使我不仅学到一门技能,也懂得了一个道理。   腊月二十八的早上,晨光熹微,村里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飘着袅袅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
摘 要:在中国散文史上,沈从文的散文颇具特色,这是沈从文散文中流动的生命意识所致。《湘行散记》正是他散文成就的高峰。通过“融入”和“倾听”的方法,《湘行散记》抵达了最深层的生命“诗性”,这种生命“诗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敬畏呵护生命,对生之庄严忠实的热情颂赞;一方面是感知单纯孤苦生命的隐痛。  关键词:生命“诗性” 融入 倾听 敬畏 隐痛  认识沈从文是从他的小说《边城》开始的。事实上,
工作以来,业绩平平,讲课最高奖项是省级一等奖;在一些国家、省、市级教育刊物发表了五百篇文章,有教学感悟,有教育叙事,也有课题研究,理论水平有那么一点点。省级课题《语文活动与兴趣特长培养》的主持人——该课题原计划全省推广,因领导要求做出一个系列而我坚持写作是一件个性化的事而搁置。新课改期间,曾接受县教育局要求培训全县中学语文教师,还应本县几所中小学邀请做过关于作文教学以及怎样做课题的报告,自我感觉良
摘要: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在学术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对《汉书·艺文志》的研究始于为《汉书》作注,在这些为《汉书》作注的书中,颜师古作的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颜注以解词释义为主,在书中对多次出现的“寝…瘛”二字都进行了注解。因此,以“寝”“癒”为例进行探讨,仔细推敲“寝…癔”的具体含义,以期对《汉书·艺文志》及颜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关键词:《汉书·艺文志》颜注寝癒  班固所著的《汉书·
摘 要: 萧红研究经历八十余载,逐渐进入成熟期,已形成勾连内外的谱系,传记亦形成一定规模。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学者平石淑子所著的《萧红传》,是其三十年来着力于萧红研究的重要成果。该著作以“人”的探微为主线,串联萧红整个创作生涯,冠以“有意识”,并认为作品是作者精神轨迹的再现。在研究方法上,平石淑子通过对比前人研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恰似小说中以“复调”的形式形成思想碰撞。本文从此书的概括与创新意
摘 要:这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所描述的是一段不期而遇的爱情。但这段美丽的相逢如今已然成为追忆,甜蜜中有着淡淡的哀愁。诚然,茫茫人海中,两人蓦然邂逅,共享一份无需言语阐述的温馨与真情,从而在彼此颠沛黯淡的凡俗岁月中增添一抹生命的亮色。字里行间,诗人的珍重之情感人至深,正所谓“昨夜星辰铸心刻骨之词,千秋情语,无出其右”。  关键词:《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爱情诗 生命亮色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
摘 要:蒋韵的《晚祷》如它的书名充满了神性的光辉,蒋韵用细腻的文字,诗意地书写了背负着原罪名义的女主人公袁有桃体验着亲情、爱情的悲剧,以及以向死之心寻求救赎,最后在晚禱中解放了自己的悲情故事。袁有桃悲剧的人生里充满了审美意蕴,崇高化的人格,圣徒般的向善之心给予现代人以灵魂的净化。  关键词:亲情 爱情 死亡 悲剧美  蒋韵的写作别具风味,诗意的笔下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若用建筑风格来与其创作作比的话,
摘 要:作为当今美国诗坛的领军人物和唯一连任三届的桂冠诗人,罗伯特·品斯基同时也是历史派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创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地域性和人文特色,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底蕴和使命感。他的诗作《衬衫》以一件在血汗工厂加工的纯棉衬衫为突破口,通过其物理性和历史性的多层次讲述,还原了历史的多个场景,将亚洲、族裔、诗歌、生死等永恒话题相串联。本篇通过诗性的写作还原历史的真实,堪称美国诗坛历史派诗歌的佳作。
摘 要: 在“互联网 ”时代下,各行各业已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翻译行业置身其中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冲击。互联网、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互联网与翻译的深度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文学也将进一步走出去。扩大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数量,提高翻译质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沿线国家与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领略中国文学作品
受访者: 鲁若迪基,1967年12月生,云南宁蒗普米族诗人,用汉语写诗。著有诗集《我曾属于原始的苍茫》《鲁若迪基抒情诗选》《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等。作品入选《1999中国新诗年鉴》《2000中国新诗年鉴》《2004中国诗歌精选》等,部分作品被译成外文。曾获第五届、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创作骏马奖及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奖提名奖、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等。  访谈者: 朱彩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