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由于离开了原来生活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校园及班级后,在新环境中难免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变化,因此他们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学校和家长,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给予及时正确的疏导和帮助,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 外来务工 随迁子女 心理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6-198-01
随着城市中不断增加的外来务工人员,也出现了随务工人员一起在城市中读书的子女,(下文简称为随迁子女)他们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由以前生活的农村迁到城市进行学习和生活,形成了有别于城市与农村孩子两者均不同的区别,因此在心理上也形成了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在内心和行为方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处于非平衡状态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的他们,容易因为外界存在的干扰和影响,受到敏感的心理刺激,心理上易形成失控情绪,长期如此易出现严重的心理偏差和缺陷,进而对其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和成因分析
1.1学习心理
一般来说,在学习习惯上,很多外来随迁子女不如本地学生。而且很多人明显存在有在学买点的畏难和焦虑心理。有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学习习惯从小开始不及城市学生;有的认为学习基础不如其他人;有的随迁子女自认为成绩已落后于人再赶上几乎不可能;有的面对学习困难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自我放弃心理。通常随迁子女对新的学校环境是认可的,但学习状态和积极性存在欠缺,只是基于低层次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1.2人际交往被动
随迁子女在与城市学生交往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常处于被动和自卑状态。有些人认为自身家庭条件较差,常放低个人姿态或是干脆封闭自己,与城市学生不过多主动的交流。虽然通过调查显示,随迁子女会有城市学生的朋友,但详细交流发现其实他们在与之交往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常会因为某些小事而形成极高的敏感度,或者是时时处于小心谨慎的交往状态,唯恐受到他人的看不起或是嘲笑。因此随迁子女的交友范围更多的局限于类似身份的交际中,以获得情感的共鸣和慰藉。
二、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2.1为随迁子女营造团结友爱班级氛围
有随迁子女进入班级后,教师首先要注意的是要营造班级良好的氛围,让地入新环境的随迁子女感受到来自新班级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消除他们对于陌生环境的拘束感和排斥感。有些教师还会针对随迁子女举行簡单的欢迎仪式,通过自我介绍和大家的欢迎感言让新来成员感受大家的友好和为他们敞开的温暖的新班级环境。使之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放松身心愉快的融入新的班级,接下来也更顺利的与同学们一起进入新班级的学习生活。
2.2学校针对随迁子女建立教学及心理方面专门的机制策略
教师应对随迁子女的教育教学保持与大家一视同仁的态度,平时的教学及生活接触中,注意言行态度,沟通交流时切忌出现讽刺或是偏袒的情况,更不要出现伤害随迁子女自尊心的行为,师生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尊敬的感情。另外也要注意学校、家庭,学生三者交流平台的建立。与随迁子女的父母保持必要的交流和联系,借助校方平台,进行亲子活动定期的开展,以加强外来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互动;在校针对学生和家长开展较专业的心理课堂讲座,提升亲子教育知识;有必要的情况下,通过家访的方式,打开与随迁子女父母细化的了解与沟通,建立对随迁子女心理和生理上更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
2.3政府推进户籍改革,消除区域性户口差距
针对于城市户口,农村户口其存在的差距性需要政府加快进度,进行对户籍制度的改革,以消除其不同区域性户口存在的差距性,达到对随迁子女教育制度的完善,从而对随迁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心理上自卑感的真正消除。对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我国各省近些年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开放性政策,一定程度上对随迁子女入学难题进行了缓解。如西安市在04年规定,各初中、小学根据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学校容量可以的情况下可对外来随迁子女无条件的接受入学。另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各级政府应该着力加以改善的。例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基础建设进行加强和保障,减少他们生活设施中的安全隐患问题,提供给休闲娱乐活动场地给随迁子女和家人,保障他们精神文明生活的质量。
2.4随迁子女父母教育观念要改变
父母是孩子第一启蒙老师,包括他们的日常评价也将重要的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发展。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会因父母过分的负面评价而造成自信心的磨灭,从而形成内向和自卑的性格。因此不能对他们的品质或是能力轻率的贬低,要适当的鼓励和肯定。务工人员作为家长,不可将全部希望依附于孩子,造成他们从小过大的压力;另外从自身观念树立给孩子成长的自信心,对于自身工作性质采取乐观自信的态度,以培养孩子的自信,消除心理自卑的苗头。其次多多陪伴孩子,减少他们融入新环境的孤独感,多沟通交流解决他们成长路上的问题,促进孩子健康开朗的进入新环境的学习和生活。
三、结束语
外来务工子女虽然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但作为平时最多接触他们的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和关爱他们学习及生活上的心理动态,及时的对他们身心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给予及时的疏导和帮助,积极消除他们融入新环境的不适和自卑,让外来随迁子女和城市孩子一起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田慧生,吴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基于12城市调研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
[2]张国.新时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J].社科纵横,2012(5).
[3]徐莉剑.民工子女学校少先队员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4).
【关键词】 外来务工 随迁子女 心理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6-198-01
随着城市中不断增加的外来务工人员,也出现了随务工人员一起在城市中读书的子女,(下文简称为随迁子女)他们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由以前生活的农村迁到城市进行学习和生活,形成了有别于城市与农村孩子两者均不同的区别,因此在心理上也形成了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在内心和行为方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处于非平衡状态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的他们,容易因为外界存在的干扰和影响,受到敏感的心理刺激,心理上易形成失控情绪,长期如此易出现严重的心理偏差和缺陷,进而对其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和成因分析
1.1学习心理
一般来说,在学习习惯上,很多外来随迁子女不如本地学生。而且很多人明显存在有在学买点的畏难和焦虑心理。有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学习习惯从小开始不及城市学生;有的认为学习基础不如其他人;有的随迁子女自认为成绩已落后于人再赶上几乎不可能;有的面对学习困难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自我放弃心理。通常随迁子女对新的学校环境是认可的,但学习状态和积极性存在欠缺,只是基于低层次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1.2人际交往被动
随迁子女在与城市学生交往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常处于被动和自卑状态。有些人认为自身家庭条件较差,常放低个人姿态或是干脆封闭自己,与城市学生不过多主动的交流。虽然通过调查显示,随迁子女会有城市学生的朋友,但详细交流发现其实他们在与之交往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常会因为某些小事而形成极高的敏感度,或者是时时处于小心谨慎的交往状态,唯恐受到他人的看不起或是嘲笑。因此随迁子女的交友范围更多的局限于类似身份的交际中,以获得情感的共鸣和慰藉。
二、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2.1为随迁子女营造团结友爱班级氛围
有随迁子女进入班级后,教师首先要注意的是要营造班级良好的氛围,让地入新环境的随迁子女感受到来自新班级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消除他们对于陌生环境的拘束感和排斥感。有些教师还会针对随迁子女举行簡单的欢迎仪式,通过自我介绍和大家的欢迎感言让新来成员感受大家的友好和为他们敞开的温暖的新班级环境。使之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放松身心愉快的融入新的班级,接下来也更顺利的与同学们一起进入新班级的学习生活。
2.2学校针对随迁子女建立教学及心理方面专门的机制策略
教师应对随迁子女的教育教学保持与大家一视同仁的态度,平时的教学及生活接触中,注意言行态度,沟通交流时切忌出现讽刺或是偏袒的情况,更不要出现伤害随迁子女自尊心的行为,师生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尊敬的感情。另外也要注意学校、家庭,学生三者交流平台的建立。与随迁子女的父母保持必要的交流和联系,借助校方平台,进行亲子活动定期的开展,以加强外来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互动;在校针对学生和家长开展较专业的心理课堂讲座,提升亲子教育知识;有必要的情况下,通过家访的方式,打开与随迁子女父母细化的了解与沟通,建立对随迁子女心理和生理上更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
2.3政府推进户籍改革,消除区域性户口差距
针对于城市户口,农村户口其存在的差距性需要政府加快进度,进行对户籍制度的改革,以消除其不同区域性户口存在的差距性,达到对随迁子女教育制度的完善,从而对随迁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心理上自卑感的真正消除。对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我国各省近些年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开放性政策,一定程度上对随迁子女入学难题进行了缓解。如西安市在04年规定,各初中、小学根据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学校容量可以的情况下可对外来随迁子女无条件的接受入学。另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各级政府应该着力加以改善的。例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基础建设进行加强和保障,减少他们生活设施中的安全隐患问题,提供给休闲娱乐活动场地给随迁子女和家人,保障他们精神文明生活的质量。
2.4随迁子女父母教育观念要改变
父母是孩子第一启蒙老师,包括他们的日常评价也将重要的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发展。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会因父母过分的负面评价而造成自信心的磨灭,从而形成内向和自卑的性格。因此不能对他们的品质或是能力轻率的贬低,要适当的鼓励和肯定。务工人员作为家长,不可将全部希望依附于孩子,造成他们从小过大的压力;另外从自身观念树立给孩子成长的自信心,对于自身工作性质采取乐观自信的态度,以培养孩子的自信,消除心理自卑的苗头。其次多多陪伴孩子,减少他们融入新环境的孤独感,多沟通交流解决他们成长路上的问题,促进孩子健康开朗的进入新环境的学习和生活。
三、结束语
外来务工子女虽然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但作为平时最多接触他们的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和关爱他们学习及生活上的心理动态,及时的对他们身心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给予及时的疏导和帮助,积极消除他们融入新环境的不适和自卑,让外来随迁子女和城市孩子一起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田慧生,吴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基于12城市调研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
[2]张国.新时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J].社科纵横,2012(5).
[3]徐莉剑.民工子女学校少先队员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