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于先秦,前后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占据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对古代音乐实践和发展起着本质的促进和约束作用。研究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现代音乐美学的建立和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学习的意义。为此,人们应该深入了解儒家音乐美学的思想理论,挖掘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试着与当代音乐教育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生命。
儒家音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音乐的影响和作用极大,其中之一表现在一批又一批该思想的追随者热忱的创作中。人们不难发现该思想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深受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其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既产生促进的积极作用,也有阻碍的消极作用,这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来讨论。
一、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下面将根据其各自的音乐美学思想来介绍儒家美学思想介。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他渊博的学识和思想影响着中华民族,儒家思想成为华夏文化的代表。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孔子的美学思想影响最为深远。他的一生都倡导音乐,致力于音乐育人,总结了春秋以来简单、分散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其内容加以丰富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主张美和善的高度统一,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论语·尧曰》云:“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里用到五个“A而不B”的结构,“不B”对“A”进行限制,“美”就是“善”表现为美的可观形式。随着宗法社会的发展,音乐社会功能中的“善”越来越被摆在显著的位置上,这也要求人们通过美的形式将善的内容合乎情理地表达出来。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讲到“韶”这一乐舞时,孔子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美”,而讲到“武”这一乐舞时却说“艺术形式很美,内容却要差一些”。这里不光是孔子对艺术的评价,而且有明显的政治意味,是孔子主张以仁治天下在音乐中的反映。孔子注重音乐中“善”的内容,同时重视对“乐”的审美,制定出尽善尽美的审美规律,给儒家后学孟子和荀子的音乐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尽善尽美”的思想,又进一步从“仁”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的命题,即在音乐欣赏上,“天下之耳相似也”。同时又提出“(王)与民同乐”的命题,强调的是君民一同进行音乐审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以往音乐欣赏上严格的等级观念,有其积极的一面,而且要求统治者的音乐活动和其他娱乐项目不能加重民众的负担,要想享受音乐,必须以热爱人民为前提,政和、人和才能乐和。孟子还极大崇尚古乐,“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因为典雅板滞的古乐节奏舒缓,主要功能是祭祀娱神,这样的音乐熏陶教育人,定会使人中正温和。其正是体现了“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这一观点,同样也是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
(三)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荀子是孔子、孟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见之于《荀子·乐论》。荀子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位完整地提出“中和”这一范畴的思想家,“《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就是说,《礼》既要注重肃静,又要有文饰,《乐》要做到中正和和谐。从这可以推断出,荀子把“中和”作为音乐的审美准则。
荀子虽然也继承了孔子的“美”与“善”两个音乐美学概念,但是不是再把“善”放在显著的位置,“美”次之,而是将“美善”辩证地统一起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音乐美学。荀子在《乐论》中指出,“乐”既有“可以善民心”“其感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又有“乐者,乐也”“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的娱乐性,只有“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形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才能达成“美善相乐”的目的。
二、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教育意义
《乐记》云:“唯乐不可以为伪。”音乐是情感最真实的表达,只有乐是不能做假的。《乐记》又曰:“观其舞,知其德。”音乐表达的是最真实的情感,能够传递道德的声音,进而感化人的内心,修身养性,归正人民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培养人的作用。
儒家认为音乐可以“育德”。儒家强调用中正平和的“乐”来施教,使人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道德伦理规范的要求。
《乐记·礼记》云:“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这里体现了儒家音乐美学的社会功能,明确地把“乐”放到一个社会环境中,“乐”与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和政治管理关系密切。这也是秦汉时期儒家注重音乐的原因,音乐有教化人的作用,而这正是儒家最为看重的音乐功能。音乐的教化功能对人的社会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催化和调节作用;人和人、国家内部和社会群体的关系是靠乐来教化的,教化期間呈现的其乐融融景象便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
三、结语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儒家音乐理念在陶冶情操、培养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得社会秩序井然有序,更方便统治者的统治。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虽有曲折,但中国始终整体保持着一种蓬勃向上的发展劲头。而中国人也始终是勤劳踏实的代表,因为“和”“育德”等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每个中国人。儒家强调音乐与现实人生的联系是情与理的统一,音乐可以为社会与政治服务。如今,人们研究儒家音乐思想,旨在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找到当今音乐蕴藏的民族文化精华,推动音乐教育发展。人们今天所学的是对前人经验与理念的总结与提升,今天的音乐文化同样来自对历史音乐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正是通过文化的世代传承,人类生命才体现出历史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山西师范大学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所)
儒家音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音乐的影响和作用极大,其中之一表现在一批又一批该思想的追随者热忱的创作中。人们不难发现该思想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深受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其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既产生促进的积极作用,也有阻碍的消极作用,这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来讨论。
一、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下面将根据其各自的音乐美学思想来介绍儒家美学思想介。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他渊博的学识和思想影响着中华民族,儒家思想成为华夏文化的代表。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孔子的美学思想影响最为深远。他的一生都倡导音乐,致力于音乐育人,总结了春秋以来简单、分散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其内容加以丰富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主张美和善的高度统一,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论语·尧曰》云:“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里用到五个“A而不B”的结构,“不B”对“A”进行限制,“美”就是“善”表现为美的可观形式。随着宗法社会的发展,音乐社会功能中的“善”越来越被摆在显著的位置上,这也要求人们通过美的形式将善的内容合乎情理地表达出来。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讲到“韶”这一乐舞时,孔子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美”,而讲到“武”这一乐舞时却说“艺术形式很美,内容却要差一些”。这里不光是孔子对艺术的评价,而且有明显的政治意味,是孔子主张以仁治天下在音乐中的反映。孔子注重音乐中“善”的内容,同时重视对“乐”的审美,制定出尽善尽美的审美规律,给儒家后学孟子和荀子的音乐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尽善尽美”的思想,又进一步从“仁”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的命题,即在音乐欣赏上,“天下之耳相似也”。同时又提出“(王)与民同乐”的命题,强调的是君民一同进行音乐审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以往音乐欣赏上严格的等级观念,有其积极的一面,而且要求统治者的音乐活动和其他娱乐项目不能加重民众的负担,要想享受音乐,必须以热爱人民为前提,政和、人和才能乐和。孟子还极大崇尚古乐,“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因为典雅板滞的古乐节奏舒缓,主要功能是祭祀娱神,这样的音乐熏陶教育人,定会使人中正温和。其正是体现了“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这一观点,同样也是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
(三)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荀子是孔子、孟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见之于《荀子·乐论》。荀子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位完整地提出“中和”这一范畴的思想家,“《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就是说,《礼》既要注重肃静,又要有文饰,《乐》要做到中正和和谐。从这可以推断出,荀子把“中和”作为音乐的审美准则。
荀子虽然也继承了孔子的“美”与“善”两个音乐美学概念,但是不是再把“善”放在显著的位置,“美”次之,而是将“美善”辩证地统一起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音乐美学。荀子在《乐论》中指出,“乐”既有“可以善民心”“其感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又有“乐者,乐也”“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的娱乐性,只有“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形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才能达成“美善相乐”的目的。
二、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教育意义
《乐记》云:“唯乐不可以为伪。”音乐是情感最真实的表达,只有乐是不能做假的。《乐记》又曰:“观其舞,知其德。”音乐表达的是最真实的情感,能够传递道德的声音,进而感化人的内心,修身养性,归正人民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培养人的作用。
儒家认为音乐可以“育德”。儒家强调用中正平和的“乐”来施教,使人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道德伦理规范的要求。
《乐记·礼记》云:“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这里体现了儒家音乐美学的社会功能,明确地把“乐”放到一个社会环境中,“乐”与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和政治管理关系密切。这也是秦汉时期儒家注重音乐的原因,音乐有教化人的作用,而这正是儒家最为看重的音乐功能。音乐的教化功能对人的社会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催化和调节作用;人和人、国家内部和社会群体的关系是靠乐来教化的,教化期間呈现的其乐融融景象便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
三、结语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儒家音乐理念在陶冶情操、培养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得社会秩序井然有序,更方便统治者的统治。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虽有曲折,但中国始终整体保持着一种蓬勃向上的发展劲头。而中国人也始终是勤劳踏实的代表,因为“和”“育德”等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每个中国人。儒家强调音乐与现实人生的联系是情与理的统一,音乐可以为社会与政治服务。如今,人们研究儒家音乐思想,旨在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找到当今音乐蕴藏的民族文化精华,推动音乐教育发展。人们今天所学的是对前人经验与理念的总结与提升,今天的音乐文化同样来自对历史音乐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正是通过文化的世代传承,人类生命才体现出历史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山西师范大学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