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结合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法,敢于突破教法,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l)一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被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
教师在设计好“引”的前提下,还需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逐步形成。
四、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并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一、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法,敢于突破教法,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l)一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被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
教师在设计好“引”的前提下,还需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逐步形成。
四、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并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