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表述为:费用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具体包括: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制造费用、间接制造费用;为管理生产经营活动、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期间费用。本文就除直接材料外的各项费用预实管理进行探讨。
一、当前企业费用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费用预算脱离经营活动、业务计划,未能做到企业的资源最佳配置。往往根据经验主义,把有限的资源花在了不重要或者年度目标中未明确的事项中来,而年度计划中重点实施的项目却无暇顾及,最终亦难以确保年度目标实现。
(二)费用未能恰当分类管理。费用简单的按财务核算进行管理,未能从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所需出发,忽视了各项费用的特有属性。
(三)费用预算、核算不够精准。预算方法、核算方法单一、粗放,基数数据不够精细,各项标准缺乏。
(四)缺乏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指标上传下达,只顾头尾,不问过程,也没有针对的控制策略,致使过程控制失控。
(五)人工管理成本高。费用项目数量较多,人工控制应接不暇,冗长的管理流程如未能建立科学的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就难以实现快速、准确有效的企业经济决策支持。
二、费用预实管理
(一)基于业务计划开展费用预实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业务计划是各项费用预算的输入,业务计划决定着什么时候、花多少钱、怎么花、钱花了之后的效果应如何,只有基于业务计划进行资源配置,才能确保企业年度目标的实现,以此为依据开展的费用管理才具有其价值。
(二)科学进行费用分类,赋予相应部门预算管理职权。
1.按照成本性态划分。通常可以把费用区分为固定费用、变动费用和混合费用。
固定费用,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时期及一定產量范围内,不直接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费用。固定费用按其支出额是否可以在一定期间内改变而分为酌量性固定费用和约束性固定费用:前者是指通过管理人员的决策行为可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如广告费;后者是指受事前客观因素的影响,管理人员无法凭意愿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
变动费用,是指在特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会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费用,如生产部门的水电费。
混合费用,就是“混合”了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两种不同性质的费用。一方面,它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它们的变化又不能与业务量的变化保持着纯粹的正比例关系,如生产部门的修理费。
通过成本性态分析,将费用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两类,对于费用的预测、决策和分析,特别是对于控制费用和寻求降低费用的途径具有重要作用。
2.按业务类划分。费用可基于管理会计、分权分级有效管控的原则对财务口径的费用进行重分类,分为销售类费用、管理类费用、质量成本、技术开发费、制造类费用、折旧摊销、保险税金和财务费用等,并由相应部门直接进行预算管控。
销售类费用,指销售过程中发生、动因主要依存于销售业务、由销售部门实施控制的费用项目。
管理类费用,指为组织与管理公司生产经营所发生、应由企业职能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或控制的费用项目。如办公文印费、培训费、劳动保护费等。
质量成本,指在产品出厂前后因未达到质量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而支付的净损失,由质量部门实施控制的费用项目。
技术开发费,是指公司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由产品技术部门实施直接管理控制的费用项目,包括试验开发费、外委开发费等。
制造类费用,指生产过程中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其动因主要是依存于工时或产量、由各生产单位实施控制的费用项目,包括修理费、水电费、油料、运输费等。
折旧摊销,指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摊销额)进行系统分摊。
保险税金,指公司支付给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费、车强险费,以及在经营活动发生、需根据国家税收法规政策计缴的各种税费。
财务费用,指公司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承担的资金成本,包括会计上计入当期损益的资金成本支出以及资本化的资金成本支出。
(三)合理采用预实方法。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各项费用可以采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滚动预算等方法进行预实管理。方法的选取关键在于费用的成本性态分析、动因识别,同时也参考历史数据判断。
对一项费用选定了方法,那么预算及实际管理都应遵循同一原则,预实管理更加强调预算要不断契合实际,通过实际建立标准,滚动修正预算。
(四)构建系统的费用管控机制,创新费用预实管理信息化。可通过如下措施构建系统的费用管控机制:建立费用使用前审批流程;费用审批授权;强化月度执行情况报告、季度预算分析;定时召开预算分析会;创新费用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从预算指标下达到费用使用、报账核算、报告输出、差异分析等构建完整的预实信息流,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作者单位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当前企业费用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费用预算脱离经营活动、业务计划,未能做到企业的资源最佳配置。往往根据经验主义,把有限的资源花在了不重要或者年度目标中未明确的事项中来,而年度计划中重点实施的项目却无暇顾及,最终亦难以确保年度目标实现。
(二)费用未能恰当分类管理。费用简单的按财务核算进行管理,未能从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所需出发,忽视了各项费用的特有属性。
(三)费用预算、核算不够精准。预算方法、核算方法单一、粗放,基数数据不够精细,各项标准缺乏。
(四)缺乏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指标上传下达,只顾头尾,不问过程,也没有针对的控制策略,致使过程控制失控。
(五)人工管理成本高。费用项目数量较多,人工控制应接不暇,冗长的管理流程如未能建立科学的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就难以实现快速、准确有效的企业经济决策支持。
二、费用预实管理
(一)基于业务计划开展费用预实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业务计划是各项费用预算的输入,业务计划决定着什么时候、花多少钱、怎么花、钱花了之后的效果应如何,只有基于业务计划进行资源配置,才能确保企业年度目标的实现,以此为依据开展的费用管理才具有其价值。
(二)科学进行费用分类,赋予相应部门预算管理职权。
1.按照成本性态划分。通常可以把费用区分为固定费用、变动费用和混合费用。
固定费用,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时期及一定產量范围内,不直接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费用。固定费用按其支出额是否可以在一定期间内改变而分为酌量性固定费用和约束性固定费用:前者是指通过管理人员的决策行为可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如广告费;后者是指受事前客观因素的影响,管理人员无法凭意愿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
变动费用,是指在特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会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费用,如生产部门的水电费。
混合费用,就是“混合”了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两种不同性质的费用。一方面,它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它们的变化又不能与业务量的变化保持着纯粹的正比例关系,如生产部门的修理费。
通过成本性态分析,将费用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两类,对于费用的预测、决策和分析,特别是对于控制费用和寻求降低费用的途径具有重要作用。
2.按业务类划分。费用可基于管理会计、分权分级有效管控的原则对财务口径的费用进行重分类,分为销售类费用、管理类费用、质量成本、技术开发费、制造类费用、折旧摊销、保险税金和财务费用等,并由相应部门直接进行预算管控。
销售类费用,指销售过程中发生、动因主要依存于销售业务、由销售部门实施控制的费用项目。
管理类费用,指为组织与管理公司生产经营所发生、应由企业职能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或控制的费用项目。如办公文印费、培训费、劳动保护费等。
质量成本,指在产品出厂前后因未达到质量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而支付的净损失,由质量部门实施控制的费用项目。
技术开发费,是指公司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由产品技术部门实施直接管理控制的费用项目,包括试验开发费、外委开发费等。
制造类费用,指生产过程中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其动因主要是依存于工时或产量、由各生产单位实施控制的费用项目,包括修理费、水电费、油料、运输费等。
折旧摊销,指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摊销额)进行系统分摊。
保险税金,指公司支付给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费、车强险费,以及在经营活动发生、需根据国家税收法规政策计缴的各种税费。
财务费用,指公司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承担的资金成本,包括会计上计入当期损益的资金成本支出以及资本化的资金成本支出。
(三)合理采用预实方法。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各项费用可以采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滚动预算等方法进行预实管理。方法的选取关键在于费用的成本性态分析、动因识别,同时也参考历史数据判断。
对一项费用选定了方法,那么预算及实际管理都应遵循同一原则,预实管理更加强调预算要不断契合实际,通过实际建立标准,滚动修正预算。
(四)构建系统的费用管控机制,创新费用预实管理信息化。可通过如下措施构建系统的费用管控机制:建立费用使用前审批流程;费用审批授权;强化月度执行情况报告、季度预算分析;定时召开预算分析会;创新费用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从预算指标下达到费用使用、报账核算、报告输出、差异分析等构建完整的预实信息流,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作者单位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