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主体和客体的参与和互动的前提下开展的,随着人们的主体性、差异性和选择性日益突显,从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的不可知性大大增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科学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时期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良性互动的规律,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融入新鲜理论活力,为开创崭新思想政治教育局面服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良性互动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在坚持“言传”的同时更加重视“身教”,充分发挥教育主体榜样效应作用
首先、教育主体自身的综合素质对教育客体具有很大影响。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同时教育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的平台或载体,所以从功能这个角度上讲,教育主体具有双重角色即教育主体和教育载体两个角色。其次、教育主体在坚持“言传”的同时应更加重视“身敎”,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模范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教育客体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在现实中坚持以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各种行为。实践是思想的最好的镜子,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二、教育客体在主动接受“他敎”的同时,应努力提高自身“自敎”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教育客体应坚持以“他敎”作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产生于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人类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即教育主体主动对教育客体施加以各种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所以只有对教育客体付诸于主动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使教育客体形成理想思想道德意识,树立理想思想道德信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传输或灌输思想意识的实践活动,它最终要达到改变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教育客体达到教育主体预先设定的符合一定阶级或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
第二、提高客体“自敎”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恩格斯指出: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2]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教育客体关于思想道德的意识现状,使之对教育主体所传授的思想道德知识和观念产生认同感,才能为客体自觉主动将教育内容纳入自我的“三观”认知系统提供可能性,进而为教育客体将理想思想道德观念付诸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可能。
三、 构建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实现“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有机统一
首先、国家应为“平等对话”型主客体关系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教育主体应充分尊重教育客体的自主性和差异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教育主体的“绝对权威”之上的,教育客体没有选择的空间,教育客体的思想和意识必须符合教育主体的要求,忽视教育主体的个性差异和抹杀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形成事实上的不平等即“事实人格”的不平等,不利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思想道德信息的充分有效的沟通,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具有千差万别的思想的人为教育对象的,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总结和分析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思想道德情况的基础,才能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预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育主体的“绝对权威”的形成是由于观念和体制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当前国家应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体制和制度保障,为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供更多的“话语空间”和“对话机会”也即为教育客体提供更多的表达自己思想和意识的机会,从而提高教育主体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坚持“主体客体化”,打破教育主体的“绝对权威”,重新进行教育主体角色定位。马克思说过“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双重角色,教育主体的双重角色同时也是教育主体双重价值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价值和客体价值分别通过教育主体的主客体角色和主客体功能的发挥得以彰显。一方面,教育主体按一定阶级和一定社会关于思想品德的要求,对教育客体进行灌输和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肯定教育主体的主体角色和主导功能;另一方面,教育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获得和提高是一个动态过程,教育主体为了向教育客体传输或灌输理想道德要求和范式就必须不断提高自我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以使教育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始终与一定阶级和一定社会对人的思想品德的要求保持高度统一,而这个过程客观上要求教育主体自身要实现从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的角色和价值功能转变,将自己置于“学生”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主动接受先进思想的指导和切实践行高尚道德要求,做一个思想道德先锋,所以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适时将自己置于受教育者的地位,主动接受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才能为教育客体提供先进的思想基础、丰富的的道德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思想道德人力资源和源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第二版,第25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全集》第六卷[M],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良性互动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在坚持“言传”的同时更加重视“身教”,充分发挥教育主体榜样效应作用
首先、教育主体自身的综合素质对教育客体具有很大影响。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同时教育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的平台或载体,所以从功能这个角度上讲,教育主体具有双重角色即教育主体和教育载体两个角色。其次、教育主体在坚持“言传”的同时应更加重视“身敎”,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模范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教育客体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在现实中坚持以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各种行为。实践是思想的最好的镜子,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二、教育客体在主动接受“他敎”的同时,应努力提高自身“自敎”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教育客体应坚持以“他敎”作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产生于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人类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即教育主体主动对教育客体施加以各种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所以只有对教育客体付诸于主动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使教育客体形成理想思想道德意识,树立理想思想道德信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传输或灌输思想意识的实践活动,它最终要达到改变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教育客体达到教育主体预先设定的符合一定阶级或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
第二、提高客体“自敎”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恩格斯指出: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2]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教育客体关于思想道德的意识现状,使之对教育主体所传授的思想道德知识和观念产生认同感,才能为客体自觉主动将教育内容纳入自我的“三观”认知系统提供可能性,进而为教育客体将理想思想道德观念付诸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可能。
三、 构建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实现“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有机统一
首先、国家应为“平等对话”型主客体关系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教育主体应充分尊重教育客体的自主性和差异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教育主体的“绝对权威”之上的,教育客体没有选择的空间,教育客体的思想和意识必须符合教育主体的要求,忽视教育主体的个性差异和抹杀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形成事实上的不平等即“事实人格”的不平等,不利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思想道德信息的充分有效的沟通,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具有千差万别的思想的人为教育对象的,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总结和分析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思想道德情况的基础,才能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预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育主体的“绝对权威”的形成是由于观念和体制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当前国家应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体制和制度保障,为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供更多的“话语空间”和“对话机会”也即为教育客体提供更多的表达自己思想和意识的机会,从而提高教育主体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坚持“主体客体化”,打破教育主体的“绝对权威”,重新进行教育主体角色定位。马克思说过“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双重角色,教育主体的双重角色同时也是教育主体双重价值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价值和客体价值分别通过教育主体的主客体角色和主客体功能的发挥得以彰显。一方面,教育主体按一定阶级和一定社会关于思想品德的要求,对教育客体进行灌输和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肯定教育主体的主体角色和主导功能;另一方面,教育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获得和提高是一个动态过程,教育主体为了向教育客体传输或灌输理想道德要求和范式就必须不断提高自我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以使教育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始终与一定阶级和一定社会对人的思想品德的要求保持高度统一,而这个过程客观上要求教育主体自身要实现从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的角色和价值功能转变,将自己置于“学生”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主动接受先进思想的指导和切实践行高尚道德要求,做一个思想道德先锋,所以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适时将自己置于受教育者的地位,主动接受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才能为教育客体提供先进的思想基础、丰富的的道德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思想道德人力资源和源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第二版,第25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全集》第六卷[M],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责任编辑:王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