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更为严重。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困难学生;就业;困难;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持续大规模扩招,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因而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重点,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0~25%,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就业问题又随之而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和服务工作,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和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主要存在的困难
(1)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企业面对减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等各项人力资源的挑战,各大企业不得不缩减人力资源成本,减少招聘人数。社会能够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增长远远超过社会所提供的崗位空缺数。尤其是到2013年,高校毕业人数已接近700万,和往届未及时就业的毕业生层层积累,使全国劳动力总量严重供大于求,就业形势极其严峻。
(2)社会资源匮乏,没有可依靠的社会关系。现今的社会,毕业生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除了依靠自身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借助一些社会关系。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在这方面显然比较缺乏。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城镇低收入家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渠道窄、选择的余地很少。我们虽然不赞同这种现象,但他确实已经真实的存在。特别是在公务员等国家、政府单位的应聘中,困难学生成功的几率必然低于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社会关系已经逐渐成为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家庭背景越好,其工作的落实率和工作单位质量相对越高。
(3)就业观念落后,目标定位不够合理,求职期望过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大学生比较少,他们为学业付出比普通学生更多代价,背负家庭的殷切希望和沉重经济负担,急于找到报酬高的改善自身经济条件的工作,使其对自身的就业定位缺乏理性认识,盲目寻找高报酬的工作。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里面勤奋刻苦,获得多项“光环”,这些“光环”有时也会造成他们对自身的就业定位不够合理,求职期望过高,自身预期的目标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无法达成共识,因而也失去了很多机会。
(4)经济困难学生复杂的就业心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由于从小成长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经济上的困难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欠缺,容易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以至于他们在求职面试过程不能充分表现自己,不敢主动出击,而一味等待机会,使得他们无法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者错失一些很好的就业机会。
(5)高校普遍以物资资助为主,缺乏对综合素质的资助培养。目前高校的资助体系普遍以物质资助为主,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让他们可以用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但从长远来看,物质资助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时还容易使他们养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特别是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看重学习能力,更加看重学生经历、实践能力、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6)个人综合素质相对较弱。困难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和城镇低收入家庭,教育资源有限,个人基础相对较弱,也没有条件学习专业之外的技能和进行各类兴趣特长的培养。
二、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功就业的措施
(1)规范用人单位录用规范,营造更加公平的求职环境。现如今,社会关系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现实,这不仅影响了现今社会的就业公平性,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社会应该努力改善和营造更加真实、和谐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的真实性和公平性。在招聘和录用过程中,要规范程序,增强监督,加强人才考核和录用过程中的透明度,实现公平、和谐就业。
(2)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大力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就业定位和就业目标。开展就业知识讲座,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就业形势和专业发展前景,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最新就业信息;开展就业经验交流会,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降低其就业期望值,树立择业的信心和勇气,帮助其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和“先就业、后择业”观念,以健全的心理素质迎接职场的考验。
(3)增强“能力”资助,强化素质培养。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些就业竞争中的弱势情况,有目的性地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尽量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同时在学校范围内加强困难学生就业创业优秀典型的宣传引导,对表现出众、自强不息、获得荣誉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积极面对就业挫折的良好舆论氛围,树立困难学生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就业观。
(4)加强宣传国家和地方就业、创业方针、政策,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到基层就业。在学校内广泛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方针、政策、工作成效以及先进典型,向毕业学生大力宣传 “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的优势,鼓励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等人才紧缺地区就业,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走投身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
(5)学生本人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学生本人也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定位职业发展目标,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正确面对工资待遇不够高、工作条件不够好等情况,客观冷静分析发展前景、锻炼机会等因素,理性把握就业机遇。充分利用好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体协作精神;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努力让自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关键词:高校;困难学生;就业;困难;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持续大规模扩招,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因而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重点,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0~25%,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就业问题又随之而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和服务工作,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和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主要存在的困难
(1)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企业面对减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等各项人力资源的挑战,各大企业不得不缩减人力资源成本,减少招聘人数。社会能够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增长远远超过社会所提供的崗位空缺数。尤其是到2013年,高校毕业人数已接近700万,和往届未及时就业的毕业生层层积累,使全国劳动力总量严重供大于求,就业形势极其严峻。
(2)社会资源匮乏,没有可依靠的社会关系。现今的社会,毕业生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除了依靠自身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借助一些社会关系。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在这方面显然比较缺乏。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城镇低收入家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渠道窄、选择的余地很少。我们虽然不赞同这种现象,但他确实已经真实的存在。特别是在公务员等国家、政府单位的应聘中,困难学生成功的几率必然低于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社会关系已经逐渐成为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家庭背景越好,其工作的落实率和工作单位质量相对越高。
(3)就业观念落后,目标定位不够合理,求职期望过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大学生比较少,他们为学业付出比普通学生更多代价,背负家庭的殷切希望和沉重经济负担,急于找到报酬高的改善自身经济条件的工作,使其对自身的就业定位缺乏理性认识,盲目寻找高报酬的工作。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里面勤奋刻苦,获得多项“光环”,这些“光环”有时也会造成他们对自身的就业定位不够合理,求职期望过高,自身预期的目标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无法达成共识,因而也失去了很多机会。
(4)经济困难学生复杂的就业心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由于从小成长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经济上的困难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欠缺,容易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以至于他们在求职面试过程不能充分表现自己,不敢主动出击,而一味等待机会,使得他们无法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者错失一些很好的就业机会。
(5)高校普遍以物资资助为主,缺乏对综合素质的资助培养。目前高校的资助体系普遍以物质资助为主,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让他们可以用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但从长远来看,物质资助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时还容易使他们养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特别是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看重学习能力,更加看重学生经历、实践能力、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6)个人综合素质相对较弱。困难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和城镇低收入家庭,教育资源有限,个人基础相对较弱,也没有条件学习专业之外的技能和进行各类兴趣特长的培养。
二、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功就业的措施
(1)规范用人单位录用规范,营造更加公平的求职环境。现如今,社会关系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现实,这不仅影响了现今社会的就业公平性,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社会应该努力改善和营造更加真实、和谐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的真实性和公平性。在招聘和录用过程中,要规范程序,增强监督,加强人才考核和录用过程中的透明度,实现公平、和谐就业。
(2)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大力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就业定位和就业目标。开展就业知识讲座,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就业形势和专业发展前景,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最新就业信息;开展就业经验交流会,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降低其就业期望值,树立择业的信心和勇气,帮助其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和“先就业、后择业”观念,以健全的心理素质迎接职场的考验。
(3)增强“能力”资助,强化素质培养。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些就业竞争中的弱势情况,有目的性地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尽量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同时在学校范围内加强困难学生就业创业优秀典型的宣传引导,对表现出众、自强不息、获得荣誉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积极面对就业挫折的良好舆论氛围,树立困难学生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就业观。
(4)加强宣传国家和地方就业、创业方针、政策,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到基层就业。在学校内广泛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方针、政策、工作成效以及先进典型,向毕业学生大力宣传 “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的优势,鼓励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等人才紧缺地区就业,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走投身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
(5)学生本人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学生本人也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定位职业发展目标,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正确面对工资待遇不够高、工作条件不够好等情况,客观冷静分析发展前景、锻炼机会等因素,理性把握就业机遇。充分利用好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体协作精神;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努力让自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