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市龙泉三中 成都 610000)
平等博爱的人道美。
《老王》这篇散文处处表露出身处困境的老王善良、纯补之美以及作者一家同情不幸、关怀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美。在现实社会中,有的社会地位高、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更难说给不幸者以关爱。但作者及其家人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弱者、不幸者老王,尊重他的人格,同情他的遭遇,关心他的生活。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范文。针对现代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的现象,我把关注不幸者的善良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首先应引导学生观察不幸者。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七十九页上的肖像画,然后用恰当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外貌。
一片沉寂,观察一会儿。
生甲:满脸皱纹,很多胡子。
生乙:衣服不合身,没穿袜子,鞋了也不合脚,裤子太短了。
生丙:他躬腰驼背,破衣褴衫,好邋遢!
这时有几个调皮的小男生扮着鬼脸,怪腔怪调地说:这个人太丑陋了,好难看呵!话音未落就引来哄堂大笑。我从学生们的眼神中读出了厌恶,甚至鄙夷,心中泛起一丝不悦,本想让孩子多几分同情与怜悯,不料让天真的学生嘻笑开了。细想来,学生们说的也是实话,也算是真情流露。这种情况表明学生预习时未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联系起来,他们的认识还停留于人物的外表,只有领会了老王的精神品质后,才能作出恰当的评价。我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要求学生将插图与课文配合起来思考,说说图中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说他是穷人的,有说他是老实人的,更有认为他是一个弱者、不幸者,他就是课文中的主人公老王。水到渠成,我紧接着引导学生进入老王的生活,深入老王的内心世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周围,有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从课文中你读出老王的善良了吗?
学生迅速地找到了重点语段,打开了话匣子,各抒所见。
“他给人家送冰,从未欺负主顾。”
“他还愿意给作者家减半收费。自己已经很困难,还替别人着想,很了不起的善良。”
尤其让同学们为之动容的是,老王的衣、食、住条件极差,瞎了一只眼,赚钱少,受到作者一家病中赠药、问寒问暖的照顾,不忘谢恩,去世前一天,撑着病体,提着香油、鸡蛋出门感谢,实在难能可贵。同学们擦亮了眼睛,从老王的善良联想到生活中的不善良,他们谈到有些自私的人,面对老王肯定会惭愧,会无地自容的。学生言语之间充满了赞叹,眼神之中洋溢着敬佩,这表明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观察,从外表上升到了善良人格的欣赏。
有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说到:老王自己无钱看病,还担心作者无钱看病,不愿收他的三轮车费,可见老王外貌虽近乎丑陋,却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这篇课文提醒我们看人不能只看外表,不能以貌取人。
一阵热烈的掌声,既是对以上同学深入思考的赞许,又是自我反省的催化剂。课堂气氛由尴尬演变为热烈。我暗自庆幸当有的同学说俏皮的老实话时我没有横加指责,而是巧妙引导,使其发现不幸者的善良之可贵。
语文课文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那人生的幸与不幸,无不感染着我们,丰富着我们的情感世界。人生一路,处处关情,亲情、友情、爱情,无不让生命充满感动与绚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思念。每一个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是那些情感,让人们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珍惜属于自己的分分秒秒。珍视情感,让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文革”期间,作者一家受到冲击,作者夫妇被下放到“干校”经受了很多磨难,生活处境并不理想,她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我们家”对老王已是关爱有加,文末作者为什么还感到“愧怍”?研讨这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一家当时的处境,体察作者纯朴、圣洁的善良之心,经过小组议论,全班交流,大家都认识到,作者一家当时处境虽也不好,但与遭遇不幸的老王相比,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作者认为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作者这样说,反映了她善良的品格和人道主义精神。
学生走进了老王与作者一家的感情世界,他们的心与之一起律动。在谈到从故事中受到的教育与启发时,学生们作了如下反思。
“我见到街上行乞的,曾经远远地绕着走,内心厌恶他们,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其实他们可能有自己特殊的原因。”
“我看到卖艺的残疾人表演后,有的人不肯给钱,好不善良呵!”
“对于弱者我们每个人、社会都应关心、帮助他们,上次给贫困学校捐款,有些同学不愿意,有的拖拖拉拉不上心,我呼吁学学老王和作者一家,互相关爱,人间才有真情在。这次捐款捐物捐快点。”班长不失时机地鼓动着。
学生们的思想沸腾起来,如开闸的洪水,奔涌翻腾。他们坐在位子上,忘了举手起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显然老王以及作者一家所展示的善良、博爱的人性美,震撼着他们尚且稚嫩的心灵。
记得我的课堂小结是这样的: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都被感动了。我们不仅读出了老王以及作者一家的善良,也唤醒了自己心中那份沉睡的善良,它牵引我们的目光投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我相信,大家的内心一定涌动着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才会说出热情的反省自己、思考社会的肺腑之言。
课后记录我这样写到:本节课抓住了教育契机,充分发掘语文的人文精神,培育良知。同学们受到了一次人道主义的极好教育,开始思考怎样体察不幸者纯朴、圣洁的善良之心,怎样以一颗善良之心去关爱社会中的不幸者,那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告诉我们,以善良换取善良,社会大家庭必定会更温暖。
让人性美闪射出灿烂之光,普照每个角落。
平等博爱的人道美。
《老王》这篇散文处处表露出身处困境的老王善良、纯补之美以及作者一家同情不幸、关怀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美。在现实社会中,有的社会地位高、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更难说给不幸者以关爱。但作者及其家人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弱者、不幸者老王,尊重他的人格,同情他的遭遇,关心他的生活。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范文。针对现代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的现象,我把关注不幸者的善良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首先应引导学生观察不幸者。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七十九页上的肖像画,然后用恰当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外貌。
一片沉寂,观察一会儿。
生甲:满脸皱纹,很多胡子。
生乙:衣服不合身,没穿袜子,鞋了也不合脚,裤子太短了。
生丙:他躬腰驼背,破衣褴衫,好邋遢!
这时有几个调皮的小男生扮着鬼脸,怪腔怪调地说:这个人太丑陋了,好难看呵!话音未落就引来哄堂大笑。我从学生们的眼神中读出了厌恶,甚至鄙夷,心中泛起一丝不悦,本想让孩子多几分同情与怜悯,不料让天真的学生嘻笑开了。细想来,学生们说的也是实话,也算是真情流露。这种情况表明学生预习时未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联系起来,他们的认识还停留于人物的外表,只有领会了老王的精神品质后,才能作出恰当的评价。我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要求学生将插图与课文配合起来思考,说说图中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说他是穷人的,有说他是老实人的,更有认为他是一个弱者、不幸者,他就是课文中的主人公老王。水到渠成,我紧接着引导学生进入老王的生活,深入老王的内心世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周围,有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从课文中你读出老王的善良了吗?
学生迅速地找到了重点语段,打开了话匣子,各抒所见。
“他给人家送冰,从未欺负主顾。”
“他还愿意给作者家减半收费。自己已经很困难,还替别人着想,很了不起的善良。”
尤其让同学们为之动容的是,老王的衣、食、住条件极差,瞎了一只眼,赚钱少,受到作者一家病中赠药、问寒问暖的照顾,不忘谢恩,去世前一天,撑着病体,提着香油、鸡蛋出门感谢,实在难能可贵。同学们擦亮了眼睛,从老王的善良联想到生活中的不善良,他们谈到有些自私的人,面对老王肯定会惭愧,会无地自容的。学生言语之间充满了赞叹,眼神之中洋溢着敬佩,这表明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观察,从外表上升到了善良人格的欣赏。
有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说到:老王自己无钱看病,还担心作者无钱看病,不愿收他的三轮车费,可见老王外貌虽近乎丑陋,却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这篇课文提醒我们看人不能只看外表,不能以貌取人。
一阵热烈的掌声,既是对以上同学深入思考的赞许,又是自我反省的催化剂。课堂气氛由尴尬演变为热烈。我暗自庆幸当有的同学说俏皮的老实话时我没有横加指责,而是巧妙引导,使其发现不幸者的善良之可贵。
语文课文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那人生的幸与不幸,无不感染着我们,丰富着我们的情感世界。人生一路,处处关情,亲情、友情、爱情,无不让生命充满感动与绚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思念。每一个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是那些情感,让人们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珍惜属于自己的分分秒秒。珍视情感,让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文革”期间,作者一家受到冲击,作者夫妇被下放到“干校”经受了很多磨难,生活处境并不理想,她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我们家”对老王已是关爱有加,文末作者为什么还感到“愧怍”?研讨这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一家当时的处境,体察作者纯朴、圣洁的善良之心,经过小组议论,全班交流,大家都认识到,作者一家当时处境虽也不好,但与遭遇不幸的老王相比,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作者认为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作者这样说,反映了她善良的品格和人道主义精神。
学生走进了老王与作者一家的感情世界,他们的心与之一起律动。在谈到从故事中受到的教育与启发时,学生们作了如下反思。
“我见到街上行乞的,曾经远远地绕着走,内心厌恶他们,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其实他们可能有自己特殊的原因。”
“我看到卖艺的残疾人表演后,有的人不肯给钱,好不善良呵!”
“对于弱者我们每个人、社会都应关心、帮助他们,上次给贫困学校捐款,有些同学不愿意,有的拖拖拉拉不上心,我呼吁学学老王和作者一家,互相关爱,人间才有真情在。这次捐款捐物捐快点。”班长不失时机地鼓动着。
学生们的思想沸腾起来,如开闸的洪水,奔涌翻腾。他们坐在位子上,忘了举手起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显然老王以及作者一家所展示的善良、博爱的人性美,震撼着他们尚且稚嫩的心灵。
记得我的课堂小结是这样的: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都被感动了。我们不仅读出了老王以及作者一家的善良,也唤醒了自己心中那份沉睡的善良,它牵引我们的目光投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我相信,大家的内心一定涌动着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才会说出热情的反省自己、思考社会的肺腑之言。
课后记录我这样写到:本节课抓住了教育契机,充分发掘语文的人文精神,培育良知。同学们受到了一次人道主义的极好教育,开始思考怎样体察不幸者纯朴、圣洁的善良之心,怎样以一颗善良之心去关爱社会中的不幸者,那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告诉我们,以善良换取善良,社会大家庭必定会更温暖。
让人性美闪射出灿烂之光,普照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