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启动,面临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进行全面改革。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究竟应该如何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一、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它包括认识的活跃程度、情感的兴奋水平和一直努力的强度。
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情感具有调节功能,它具有支配、维持运动方向的作用;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启动、发展和维持的动力,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积极愉悦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促进他们主动地巩固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1、创设最佳心理情感,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创设最佳心理情感,就是使学生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情感信息在神经系统通道中的传递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激疑,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知矛盾之中,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心理,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引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
2、满足最佳心理需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自主学习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除了创设最佳心理情境,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外,还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二、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
传统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获取知识结论,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化,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匮乏。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过程。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去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过程,已不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数学手段,它本身也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目的。数学教学应该从重视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联系、强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也不阅读课本;学生自己能通过课本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三、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正襟危坐,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采用的是一种问答式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喜欢采用“打乒乓球”式的提问,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求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入教师设计好的“乒乓球桌”为止。如果教师问得浅显直露,看上去是启发教学,实际上是灌输的另一种表现,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了學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中,我深感到要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就必须让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的机会,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全新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贯彻课堂教学始终,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教学方式还难以一下子完全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将全面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不断去实践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
一、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它包括认识的活跃程度、情感的兴奋水平和一直努力的强度。
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情感具有调节功能,它具有支配、维持运动方向的作用;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启动、发展和维持的动力,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积极愉悦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促进他们主动地巩固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1、创设最佳心理情感,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创设最佳心理情感,就是使学生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情感信息在神经系统通道中的传递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激疑,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知矛盾之中,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心理,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引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
2、满足最佳心理需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自主学习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除了创设最佳心理情境,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外,还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二、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
传统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获取知识结论,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化,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匮乏。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过程。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去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过程,已不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数学手段,它本身也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目的。数学教学应该从重视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联系、强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也不阅读课本;学生自己能通过课本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三、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正襟危坐,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采用的是一种问答式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喜欢采用“打乒乓球”式的提问,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求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入教师设计好的“乒乓球桌”为止。如果教师问得浅显直露,看上去是启发教学,实际上是灌输的另一种表现,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了學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中,我深感到要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就必须让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的机会,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全新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贯彻课堂教学始终,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教学方式还难以一下子完全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将全面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不断去实践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