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安全性。方法:选择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行体外
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指标、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相较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在心功能指标、手术情况指标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且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预后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5-037-02
作为心脏外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管腔阻塞或者狭窄所引发的心肌缺氧症状。针对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方案主要选择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进行治疗,通过手术让患者身体其他位置的静脉血管或者动脉血管来进行供血,以此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传统的冠状动脉搭桥术主要是选择体外循环模式
(CCABG),本身不仅会干扰血流动力学,同时手术需要建立在心脏停跳、中度低温的基础上,不仅会导致心肌受损,同时极为容易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现象[1]。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GPCAB)越来越受到临床的认可,其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为进一步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择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3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49~75岁,中位年龄(61.3±9.5)岁;病程1~2年,平均病程(1.6±0.2)年。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48~76岁,中位年龄(61.5±9.3)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7±0.3)年。
1.2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选择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通过静脉复合麻醉处理之后,针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帮助患者选取仰卧位,于患者胸骨正中位置行切口,保障心率、血压满足标准,同时术中温度控制在26℃~28℃的体外循环情况下开展手术。针对患者进行全身肝素化处理,针对主动脉进行阻断之后,选择升主动脉灌注4:1的含血停跳液。依照有关标准实施远心端吻合处理,等到心脏复跳的情况下,针对升主动脉近心端、血管桥实施吻合处理[2]。针对观察组,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入组患者术前血压和心跳等生理指标进行监测,并进行全身麻醉,手术中给予肝素化(1mg/kg),患者仰卧,正中开胸,采用胸骨牵开器和心肌固定器把患者靶血管周围心肌固定,之后将冠状动脉切开,放置分流栓,使手术视野无血,减少心肌缺血时间。用7-0prolene线作桥血管和冠状动脉的端侧吻合。用6-0prolene线作桥血管和升主动脉的端侧吻合。
1.3疗效评价指标
临床观察指标主要包含心功能指标、手术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心功能指标主要包含LVEF、LVESD、LVEDD;手术情况主要指标包含手术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以及24h引流量。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22.0,心功能指标、手术情况选择(`x±s)来表示,t检验,并发症发生情况选择%表示,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情况对应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2.3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共计发生3例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肾功能障碍、4例心房纤颤、1例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率为
29.41%(10/34);观察组患者共计发生1例肾功能障碍、2例心房纤颤,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34)。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X2=4.660,P<0.05)。
3讨论
作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外科方案,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远期疗效要明显优于传统内科保守治疗、介入术治疗。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作为传统治疗方案,其能够为手术医师提供无血手术视野、静止吻合环境,具有手术操作便捷、成功率高等诸多优势,然而因为手术本身需要低温环境与非生理心脏骤停,极为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整体预后情况不够理想[3]。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并不需要体外循环条件,不需要使用心脏停跳液,同时能过在常温环境、心脏跳动情况下进行手术,其能够有效防止体外循环所引发的再灌注损伤、心肌缺血缺氧现象,手术过程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小,能够有效针对术中输血量、出血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得气管内插管时间、ICU监护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得以大幅缩短,患者预后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更为理想[4]。
本研究中,给予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观察组,其各项心功能指标、手术情况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采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对照组。充分证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理想的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榕,张云砚,曾滋,孙涛,丁可,夏中元,孟庆涛.PICCO监测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血流动力学管理的指导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0(05):780-785.
[2]毕江江,樊龙昌,姚文龙,祝畅,杨少兵,方刚,杜翔曦,桂伶俐,杨春,罗爱林.地氟烷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心肾功能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8(03):317-319+328.
[3]王圣,程兆云,赵子牛,权晓强,魏宇,夏东升,李建强,胡俊龙,轩继中.冠状动脉分流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10):1035-1038.
[4]王顺奎,张万程,程兆云.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效果对比[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05):197-198.
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指标、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相较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在心功能指标、手术情况指标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且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预后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5-037-02
作为心脏外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管腔阻塞或者狭窄所引发的心肌缺氧症状。针对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方案主要选择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进行治疗,通过手术让患者身体其他位置的静脉血管或者动脉血管来进行供血,以此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传统的冠状动脉搭桥术主要是选择体外循环模式
(CCABG),本身不仅会干扰血流动力学,同时手术需要建立在心脏停跳、中度低温的基础上,不仅会导致心肌受损,同时极为容易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现象[1]。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GPCAB)越来越受到临床的认可,其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为进一步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择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3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49~75岁,中位年龄(61.3±9.5)岁;病程1~2年,平均病程(1.6±0.2)年。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48~76岁,中位年龄(61.5±9.3)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7±0.3)年。
1.2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选择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通过静脉复合麻醉处理之后,针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帮助患者选取仰卧位,于患者胸骨正中位置行切口,保障心率、血压满足标准,同时术中温度控制在26℃~28℃的体外循环情况下开展手术。针对患者进行全身肝素化处理,针对主动脉进行阻断之后,选择升主动脉灌注4:1的含血停跳液。依照有关标准实施远心端吻合处理,等到心脏复跳的情况下,针对升主动脉近心端、血管桥实施吻合处理[2]。针对观察组,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入组患者术前血压和心跳等生理指标进行监测,并进行全身麻醉,手术中给予肝素化(1mg/kg),患者仰卧,正中开胸,采用胸骨牵开器和心肌固定器把患者靶血管周围心肌固定,之后将冠状动脉切开,放置分流栓,使手术视野无血,减少心肌缺血时间。用7-0prolene线作桥血管和冠状动脉的端侧吻合。用6-0prolene线作桥血管和升主动脉的端侧吻合。
1.3疗效评价指标
临床观察指标主要包含心功能指标、手术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心功能指标主要包含LVEF、LVESD、LVEDD;手术情况主要指标包含手术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以及24h引流量。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22.0,心功能指标、手术情况选择(`x±s)来表示,t检验,并发症发生情况选择%表示,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情况对应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2.3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共计发生3例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肾功能障碍、4例心房纤颤、1例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率为
29.41%(10/34);观察组患者共计发生1例肾功能障碍、2例心房纤颤,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34)。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X2=4.660,P<0.05)。
3讨论
作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外科方案,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远期疗效要明显优于传统内科保守治疗、介入术治疗。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作为传统治疗方案,其能够为手术医师提供无血手术视野、静止吻合环境,具有手术操作便捷、成功率高等诸多优势,然而因为手术本身需要低温环境与非生理心脏骤停,极为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整体预后情况不够理想[3]。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并不需要体外循环条件,不需要使用心脏停跳液,同时能过在常温环境、心脏跳动情况下进行手术,其能够有效防止体外循环所引发的再灌注损伤、心肌缺血缺氧现象,手术过程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小,能够有效针对术中输血量、出血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得气管内插管时间、ICU监护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得以大幅缩短,患者预后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更为理想[4]。
本研究中,给予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观察组,其各项心功能指标、手术情况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采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对照组。充分证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理想的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榕,张云砚,曾滋,孙涛,丁可,夏中元,孟庆涛.PICCO监测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血流动力学管理的指导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0(05):780-785.
[2]毕江江,樊龙昌,姚文龙,祝畅,杨少兵,方刚,杜翔曦,桂伶俐,杨春,罗爱林.地氟烷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心肾功能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8(03):317-319+328.
[3]王圣,程兆云,赵子牛,权晓强,魏宇,夏东升,李建强,胡俊龙,轩继中.冠状动脉分流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10):1035-1038.
[4]王顺奎,张万程,程兆云.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效果对比[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05):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