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脉动(组诗)

来源 :都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aobi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缀在铁青与钢蓝的枝杈上
  生动了没有阳光风雨的工地。
  地下十几米、二十几米深处
  白昼与星夜无缝对接,时间
  像盾构机上每个螺栓拧得很紧。
  红头盔顶着“洞通”倒逼的工期
  也顶着透水、冒顶的风险
  每颗大心脏呼应风雷,小心翼翼。
  机声轰鸣时,他们把
  与贯通无关的一概置于脑后。
  只是在风暴敛伏,得以喘息的夹缝
  解下头盔擦一把汗,说说
  妻子分娩母子平安、病榻上老人的疼痛
  吐一串笑声,或者叹息。
  有感于耀眼和硬朗的红
  我摸了摸头顶采风的白头盔;
  叹老生手无寸铁,亦无力
  引一束红光,点亮萌生的诗意。


  看我朝夕相处街路纵横的
  内陆城市,车轮上行进的城市;
  条条后起的高架路桥
  抬升了城市的高度和品貌。
  每每我在车轮上感受
  也在快慰中思考
  由拥堵变通达,由滞缓变流畅
  所支撑的,不只是墩柱和箱梁。
  高架!正在破阻与提速的都市
  涌动的车流物流人流
  生产力的潮汛,浪花迸溅呼啸;
  我感触到母亲城急切的脉动
  以手扶膺,放逐一颗诗心远眺。


  经见了洪水猛兽之凶
  认领了河道壅堵之患。
  虎峪河,与周边的九院沙河玉门河
  终于大刀阔斧地治理,目标:畅通!
  我看到一条条河道疏浚无阻
  两岸一条条快速路坦荡无碍;
  沿河而居的生命,拒绝被洪水暴虐
  百姓推窗见绿,风一样自如驰行。
  我愿虎峪河,愿城市每一条河
  都像河流的样子,清波荡漾流起来
  摄入蓝天白云,百姓的笑容;
  以汾河为画轴,铺开水韵龙城愿景。


  晋阳湖,我知道時代将你
  编入了山水龙城宏丽的格局。
  放眼周边,长风建筑群竖起新地标
  “红灯笼”点亮了都市风情
  千秋晋祠、晋阳古城大遗址,以及
  明太原凤凰城,呈现厚重人文积淀。
  城市正以点睛之笔,雷霆之势
  助你突围:城中村化作了新楼巨厦
  喷烟吐霾的焦炉凉水塔功成隐退
  待命搬迁,把大片留白交付明天。
  放眼明天呵,透过碧波烟霞
  我看到晋阳湖与汾河历史性牵手
  湖波万顷成倍地扩展
  水岸湿地引来白鹭天鹅起舞翩跹。
  愿晋阳湖大梦早日筑成
  届时我与友人泛舟湖上
  指点山水,笑谈沧海桑田
  龙城“北湖”与江南西湖比肩。
其他文献
拥有一间真正意义上的书房,是我的夙愿。  我是教书人,每天都要和书籍打交道,却没有一间能让自己置身其中的可以静下心来读书的房间,想想都痛苦不已。  35年前参加工作不久,单位分给我一间平房,面积只有12平方米,而且房屋非常老旧。尽管朋友们都羡慕我有了一个独立的居所,我也在这间平房里迎娶了妻子,后来又有了女儿,但这12平方米的住房是怎样的拥挤,想必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是能够体会到的,如果那时我脑子里还想
期刊
一  笔者第一次见到李丽珠主任,是在市委党校听她做“十九大”宣讲报告,她饱满的精神状态、灿烂的笑容和真挚的话语,让笔者久久难以忘怀。  先看看这一系列荣誉吧:  太原市卫生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创先争优”标兵,“敬老助老”模范个人;太原市“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十大杰出女职工”、百位“为太原解放和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共产党员”,“感动生命十佳白衣
期刊
吃字当头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逆生长的。中国是具有三千年文明史的古国。若以百岁为人类文明的寿数,那么我们中国人现在也就三十岁,正值壮年。欲望驱动下的智慧,在不受良知约束的情况下,其为恶的力量十分巨大,我们今天看到并津津乐道的人类文明其实是与野蛮博弈的结果。而文明的核心支撑便是文化。没有文化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是软弱无力的。  这是早已被历史证明了的。  人类经济活动和人类文化活动是人类文明的两个翅
期刊
家里的照片很多,闲暇时偶尔翻翻,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时光隧道,因为照片总是记忆和保存着我们在不同时期美好而又难忘的瞬间。  从年轻时的黑白胶片到中年时的彩色胶卷,再到老年时的数码相片,40年过去了,这一张张老照片已经化为永恒,定格在了记忆的长河里。然而,每当翻起这些泛黄的照片时,思绪也开始追忆那一声声熟悉的“喀嚓”声,回忆的闸门瞬间打开,激起幸福的涟漪。  我先生是个摄影爱好者,40年来他经手
期刊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太原人,确切地说,就是老太原人口中的“河西家”。和平路是河西地区的主干线,我与它似乎有着一种不解之缘。打记事起,几十年来,我一直都生活在它的左右,一直都在沿着和平路行走,走过童年,走过少年,走过青春年华,走过“不惑”,走过“知命”,直到现在,依然行走在和平路上。  打开记忆的闸门,一切清晰如昨。我父亲是化二建的职工,最早的记忆是儿时我家住的义井化二建宿舍被大家叫作“一万一”(意思
期刊
四十年前,中国即将发生巨变。与此相随,中国文学也将经历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却也是充满了希望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像她一样有这样多这样快这样深刻的变化,也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是这样,使人们经历了应接不暇的变革———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社会结构到家庭组成,从物质形态到精神世界,从书桌前的电脑到实实在在的远方。有人说,经历了这个时代的人是幸运的。因为,在四十年前,现代化还是
期刊
我叫黄根明,生于一九四九年农历十月,与共和国同岁。我七岁时,在店子底村开始上了四年初小,十一岁时,到了西黄水村上了三年高小。从一九六三年九月到阳曲一中上的初中,因为文化大革命,直到一九六八年才毕业。一九七四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九九一年开始当村支书,一直到二OO八年换届才退下来,现在还在村里兼着支委。  店子底村得名于“商店”的“店”字,因为茶马古道从村边经过,往东能到寿阳,往南能到榆次
期刊
一  我在该读书的年龄无书可读,所以现在每遇适合的书,便下意识地先买下来,储备起来,待以后慢慢消耗,书是越积越多,但读书的进度却因琐务缠身越来越缓,以致书柜里的大部分著作均未及细读。这有些像我的父母,他们经过三年饿肚子后,家中总要藏许多的粮食,由于存得太多,所以一年到头总在吃陈粮。精神上的饥馑与肚子里的馁然,竟能导致相同的行为。  到了1978年,社会上开始发行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的书,渴望高考
期刊
我们这条街,最初叫建北街,现在叫建筑中巷。二十六年前,我住到这条街上时,这里才刚刚有了点街的影子。那时候,街两边的建筑参差不齐,断断续续;中间的道路宽窄不一,路面坑坑洼洼,还不怎么畅通。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这条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人们一谈论起这条街,都会由衷地感叹:你们那条街,真繁华!  是的,我们这条街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繁华,便捷。方便到什么程度?用一位大嫂的话说,就是“坐上锅
期刊
一  我叫范振亮,男,1963年生,山西寿阳人,中共党员,原国营山西机床厂八车间一工段工人。  山西机床厂是国营军工企业,当年一般的人要想进厂不容易,政审程序十分严格,要去老家外调材料,直系旁系亲属都不能有任何政治污点。那会儿,在太原,你要是山西机床厂的工人,走在街上那是很有面子的。因为厂子是正宗的国营大厂,待遇也不错。当时的工人也是有等级的,国营大厂肯定比国营小厂的要牛气,大集体、小集体那些的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