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普遍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朗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领会作者的感情。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还存在着不重视朗读的现象。本文主要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入手,探讨朗读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对策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又要求,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还存在着不重视朗读的现象。本文主要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入手,探讨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1.朗读教学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师生为了考出好成绩,认为考什么就要学什么,朗读不属于考试的范畴,也就没有必要学习,不如留出来充足的时间多做些阅读题。在这种情况下,朗读教学边缘化。
2.朗读时间不充分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愿读、不想读,朗朗的读书声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教师讲解、问答等,教师基本上不范读,学生朗读的时间非常少,朗读练习也是匆匆即过。
3.朗读机械化、模式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被叫起来朗读课文,多半都是在有声无情地读,表现的很不自然,或者结结巴巴或者如放机关枪,把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章的美感。这样的朗读只能说明学生懂得了朗读之法,不懂得朗读之味,无法表达出学生的内心情感,被简单的程式化、模式化了。
4.未明确朗读目的
朗读教学进行前,教师没有明确指出朗读的目的,在朗读的过程中,也没有给以具体的指导,读后也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价,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安排走,不知道目的何在,也就不会用心去读,最终只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却无法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与意蕴。
5.指导方法不科学
学生朗读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在于指导方法不科学。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单调、机械。让学生朗读时,教师只指出要有感情的朗读,但是未给出如何有感情的读,如同隔靴挠痒。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告诉学生哪些字词需要重读或轻读,哪些语句需要速读和慢读,而没有指出朗读的要领。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建议
1.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说好普通话是语文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找到录音磁带,教师自身要有范读的基本功。教师读得好,能给学生起示范作用,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恰到好处的范读,能把课文中深邃的情感,如溪水一样慢慢流入学生的心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声情并茂的范读,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教学《海燕》、《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美文时,其中的经典段落,要反复朗读,读出其中的重音、韵律、意境等,在范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出一幅幅生动多彩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只要范读到位,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2.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不喜欢朗读,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朗读能力差,不懂得朗读的技巧。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读、领读、自由读、表情朗读、小组读等方式,朗读形式的变化或者角色的变换尝试能给学生制造一种新奇感;领读、跟读等形式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获得语言感受的快感;引导学生收听电视散文朗诵、诗朗诵并进行模仿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教学效果。
4.明确目标,提高朗读效果
朗读不能乱读,朗读前要给学生明确朗读的目标。初读课文时,可要求学生读准字词、语句,通读课文。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对于一些美文,要求学生不仅要读出语音、节奏、语调,还要读出感情、气势,把握好语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出文章的美感,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
总之,朗读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欣赏水平。因此,语文教师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新课标对朗读教学的要求,语文课堂一定会再现朗朗的读书声。
【参考文献】
[1]王燕春.浅议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新课程研究.2010(1)
[2]林红萍.浅谈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语文学刊.2008(2)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体育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对策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又要求,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还存在着不重视朗读的现象。本文主要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入手,探讨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1.朗读教学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师生为了考出好成绩,认为考什么就要学什么,朗读不属于考试的范畴,也就没有必要学习,不如留出来充足的时间多做些阅读题。在这种情况下,朗读教学边缘化。
2.朗读时间不充分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愿读、不想读,朗朗的读书声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教师讲解、问答等,教师基本上不范读,学生朗读的时间非常少,朗读练习也是匆匆即过。
3.朗读机械化、模式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被叫起来朗读课文,多半都是在有声无情地读,表现的很不自然,或者结结巴巴或者如放机关枪,把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章的美感。这样的朗读只能说明学生懂得了朗读之法,不懂得朗读之味,无法表达出学生的内心情感,被简单的程式化、模式化了。
4.未明确朗读目的
朗读教学进行前,教师没有明确指出朗读的目的,在朗读的过程中,也没有给以具体的指导,读后也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价,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安排走,不知道目的何在,也就不会用心去读,最终只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却无法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与意蕴。
5.指导方法不科学
学生朗读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在于指导方法不科学。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单调、机械。让学生朗读时,教师只指出要有感情的朗读,但是未给出如何有感情的读,如同隔靴挠痒。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告诉学生哪些字词需要重读或轻读,哪些语句需要速读和慢读,而没有指出朗读的要领。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建议
1.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说好普通话是语文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找到录音磁带,教师自身要有范读的基本功。教师读得好,能给学生起示范作用,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恰到好处的范读,能把课文中深邃的情感,如溪水一样慢慢流入学生的心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声情并茂的范读,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教学《海燕》、《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美文时,其中的经典段落,要反复朗读,读出其中的重音、韵律、意境等,在范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出一幅幅生动多彩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只要范读到位,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2.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不喜欢朗读,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朗读能力差,不懂得朗读的技巧。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读、领读、自由读、表情朗读、小组读等方式,朗读形式的变化或者角色的变换尝试能给学生制造一种新奇感;领读、跟读等形式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获得语言感受的快感;引导学生收听电视散文朗诵、诗朗诵并进行模仿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教学效果。
4.明确目标,提高朗读效果
朗读不能乱读,朗读前要给学生明确朗读的目标。初读课文时,可要求学生读准字词、语句,通读课文。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对于一些美文,要求学生不仅要读出语音、节奏、语调,还要读出感情、气势,把握好语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出文章的美感,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
总之,朗读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欣赏水平。因此,语文教师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新课标对朗读教学的要求,语文课堂一定会再现朗朗的读书声。
【参考文献】
[1]王燕春.浅议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新课程研究.2010(1)
[2]林红萍.浅谈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语文学刊.2008(2)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体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