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足球后备人才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足球事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过分注重运动技能的提高,忽视了球员素质的全面发展,已不符合社会的要求。这种情况导致足球运动员素质低下,种种不良表现层出不穷。回首检视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依然能够看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培养过程中教育缺失所造成的,从而制约了球员的全面发展。
本文以教育学和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从家庭教育视角,对我国足球俱乐部、足球学校在培养青少年过程中的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的教育缺失问题,指出培养体制不完善是造成足球后备人才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这种培养体制过于注重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足球技术与技能,没有以人的教育出发来培养球员的全面素质,造成了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素质的下降。
【关键词】足球;后备人才;教育缺失
一、家庭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对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和智育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家长或长辈亲自实施的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具有灵活性、连续性和广泛性;家长的言传身教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家长与子女之间易于相互理解,影响互动;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可以有效的进行因材施教,并能遇误而诲,随机教育;对子女的人格形成及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养成产生强有力的影响。”[20]它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和审美的功能,因此具有育人的效应。
二、影响足球后备人才家庭教育的因素
(一)家长观念的制约
1.超现实性。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球员家长经常是站在自身或家庭的立场上来教育子女。上海市足球协会副秘书长沈雷说:“现在相当数量愿意接受足球训练的青少年,要么是家长对孩子读书失去了信心,要么是一些让家长头疼、希望通过足球训练进行严加管教的顽童。”[21] 还有就是家长本身从事体育事业或喜欢足球这项运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完成自己的愿望,在对待子女中具有“工具性”的倾向,作为自身精神上的一种补偿。许多家长凭借自己的意愿安排子女的命运,没有客观、正确地对待与教育自己的子女。
2.不一致性。家长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球员的教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忽视在生活细节中的教育。足球后备人才过早离开家庭,由于年龄比较小,在某些方面更需要得到父母的关心与关爱,但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家长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导致了球员的家庭教育出现问题。
(二)家长教育方式的偏差
1.溺爱过度
当足球后备人才向家长提出要求时,有75.3%家长能立刻满足他们的要求。反映出家长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溺爱的。从表面上看暂时满足了这些孩子的物质享受和虚荣心,但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形成追求物质享受、崇尚潮流、盲目攀比的习惯,不利于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大多数后备人才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庭经济基础相对都比较好,而且父母又不在这些小球员身边,因此,家长更多是采用物质弥补的方式,来溺爱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有需求,家长就一定满足。有些时候家长为了顺从孩子,用物质的方式来取悦子女,使这些年轻球员对于物质的需求空前“膨胀”。溺爱的教育只会养成足球后备人才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性。一旦父母没有满足他们的欲望时,有可能通過违法犯罪的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作出一些过激行为。年轻一代的球员,精神层面的东西本身欠缺的就多,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事实上更是反其道而行之,不利于青少年球员的健康成长。
2.管理松散
对足球后备人才在培养机构的表现,12%的家长表示“完全了解”,75.8%的家长仅限“基本了解”,另有12.2%的家长表示“不太了解”。在被调查的家长中,仅有35.6%的表示会主动与学校或者教练“保持联系”,来了解足球后备人才在培养机构里的情况。
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对足球后备人才的家庭教育都采用一种被动的教育。等青少年球员行为出现了问题才想到主动联系学校。显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脱节,青少年球员的教育更多地依赖于培养机构。家长采用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更多的依赖于培养机构的教育。家长没有承担起足够的教育责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鸿沟越拉越大。
三、教育途径的缺乏
(一)缺乏与同龄人群一样的正常成长环境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典故,说明了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每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孩子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里。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认为,环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产生影响的,而这种影响是深而持久的。目前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大部分采用“三集中”封闭培训模式,这种模式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过早地、长时间地离开家庭,远离家庭环境,远离父母,使其某些方面的家庭教育没有很好的实施。
(二)缺乏教育管理时间
足球后备人才中3~6个月回家一次的比例较高,占53.4%;1~3个月回家一次的比例居第二位,占34.3%;分析认为,由于“三集中”的管理方式,青少年球员集中训练的时间较长,长时间处于离家状态。父母与青少年球员的接触时间大大减少,造成了家庭教育管理时间的缺乏,影响了足球后备人才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永光.从六岁抓起—联邦德国对后备人才力量的训练[J].体育世界,1996,5
[2]侯海波,译.阿根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J].足球理论与实践,2005(3):1.3.
[3]欧洲部分球队青训体制一览[J].足球俱乐部,2005(7):9
[4]韩勇,王蒲.我国足球后备人才体系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
本文以教育学和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从家庭教育视角,对我国足球俱乐部、足球学校在培养青少年过程中的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的教育缺失问题,指出培养体制不完善是造成足球后备人才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这种培养体制过于注重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足球技术与技能,没有以人的教育出发来培养球员的全面素质,造成了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素质的下降。
【关键词】足球;后备人才;教育缺失
一、家庭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对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和智育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家长或长辈亲自实施的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具有灵活性、连续性和广泛性;家长的言传身教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家长与子女之间易于相互理解,影响互动;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可以有效的进行因材施教,并能遇误而诲,随机教育;对子女的人格形成及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养成产生强有力的影响。”[20]它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和审美的功能,因此具有育人的效应。
二、影响足球后备人才家庭教育的因素
(一)家长观念的制约
1.超现实性。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球员家长经常是站在自身或家庭的立场上来教育子女。上海市足球协会副秘书长沈雷说:“现在相当数量愿意接受足球训练的青少年,要么是家长对孩子读书失去了信心,要么是一些让家长头疼、希望通过足球训练进行严加管教的顽童。”[21] 还有就是家长本身从事体育事业或喜欢足球这项运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完成自己的愿望,在对待子女中具有“工具性”的倾向,作为自身精神上的一种补偿。许多家长凭借自己的意愿安排子女的命运,没有客观、正确地对待与教育自己的子女。
2.不一致性。家长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球员的教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忽视在生活细节中的教育。足球后备人才过早离开家庭,由于年龄比较小,在某些方面更需要得到父母的关心与关爱,但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家长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导致了球员的家庭教育出现问题。
(二)家长教育方式的偏差
1.溺爱过度
当足球后备人才向家长提出要求时,有75.3%家长能立刻满足他们的要求。反映出家长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溺爱的。从表面上看暂时满足了这些孩子的物质享受和虚荣心,但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形成追求物质享受、崇尚潮流、盲目攀比的习惯,不利于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大多数后备人才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庭经济基础相对都比较好,而且父母又不在这些小球员身边,因此,家长更多是采用物质弥补的方式,来溺爱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有需求,家长就一定满足。有些时候家长为了顺从孩子,用物质的方式来取悦子女,使这些年轻球员对于物质的需求空前“膨胀”。溺爱的教育只会养成足球后备人才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性。一旦父母没有满足他们的欲望时,有可能通過违法犯罪的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作出一些过激行为。年轻一代的球员,精神层面的东西本身欠缺的就多,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事实上更是反其道而行之,不利于青少年球员的健康成长。
2.管理松散
对足球后备人才在培养机构的表现,12%的家长表示“完全了解”,75.8%的家长仅限“基本了解”,另有12.2%的家长表示“不太了解”。在被调查的家长中,仅有35.6%的表示会主动与学校或者教练“保持联系”,来了解足球后备人才在培养机构里的情况。
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对足球后备人才的家庭教育都采用一种被动的教育。等青少年球员行为出现了问题才想到主动联系学校。显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脱节,青少年球员的教育更多地依赖于培养机构。家长采用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更多的依赖于培养机构的教育。家长没有承担起足够的教育责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鸿沟越拉越大。
三、教育途径的缺乏
(一)缺乏与同龄人群一样的正常成长环境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典故,说明了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每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孩子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里。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认为,环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产生影响的,而这种影响是深而持久的。目前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大部分采用“三集中”封闭培训模式,这种模式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过早地、长时间地离开家庭,远离家庭环境,远离父母,使其某些方面的家庭教育没有很好的实施。
(二)缺乏教育管理时间
足球后备人才中3~6个月回家一次的比例较高,占53.4%;1~3个月回家一次的比例居第二位,占34.3%;分析认为,由于“三集中”的管理方式,青少年球员集中训练的时间较长,长时间处于离家状态。父母与青少年球员的接触时间大大减少,造成了家庭教育管理时间的缺乏,影响了足球后备人才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永光.从六岁抓起—联邦德国对后备人才力量的训练[J].体育世界,1996,5
[2]侯海波,译.阿根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J].足球理论与实践,2005(3):1.3.
[3]欧洲部分球队青训体制一览[J].足球俱乐部,2005(7):9
[4]韩勇,王蒲.我国足球后备人才体系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