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的雨
一到西安,就碰到了,是欢迎的节奏。“刷刷刷”“刷刷刷”,听起来感觉亲切且轻松。有一些声音,就是让人轻松的,就像是某一张地毯,它所拥有的姿态,就是让你放下所有“重”的姿态。比如母亲,在她的面前,你不由得就会放下所有的东西,让自己变得很轻很轻。
坐的是高铁,正好错过了吃饭时间,列车到站后下了车想走出去吃点东西,出了高铁站,就看到了厚湿厚湿的地皮。地皮浮着影子,有树、云和远处楼房贴在地上,那其实是它们的影子。雨线长长地拉着,像是缝补那些卖小吃的亭子和人出人進的厕所,像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缝补,雨线才变得密密麻麻。旅人行走在雨中,头上打着伞,行走的伞也是一个个亭子,而这亭子动着,要带着下边的人飘到什么地方去。
老梧桐举着粗壮的臂膀,似乎是在刚刚过去不长时间之前,还有调皮的小孩踞在上面,斜着头看天,一滴湿湿的东西滴到脸上,以为是虫子的恶作剧。这样的恶作剧经常会有,一只虫子不声不响,在一个不易察觉的地方瞪着,冷不丁就“滋”下一点点东西来,不知道是尿液还是别的什么液,凉凉地就落了下来,抬头找,只能看到树叶们密聚在一起,把天遮挡成斑斓的碎片。然而是,又凉了一下,接着再凉一下,慢慢就纷纷地凉起来了。看那些树叶,也翻动着发出了声音。先是“沙沙”,接着是“歘歘”,然后就是“刷刷刷刷”了。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西安的雨下得不急不躁,你以为它并不会湿你的衣服,便惬意地走在雨里,然而感觉是轻轻柔柔的抚摸,慢慢身上就湿了,慢慢有一种凉就渗进了身体。
“西安这样的天气很多,可以当成音乐来听。”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出租车司机,随了他的话,便听到了车行走在湿地上的声音,便听到了雨拍在车体上的声音,也听到了这些声音一齐在为车里放出来的一段秦腔伴奏,铿锵率真,韵味十足。
再看,雨线很像是竖排的乐谱,有什么东西在上边跳动着,1、2、3、4……2、4、2、3……1、1、1、1——7……
“更像是会动的画呢,那所有的韵律都是画的韵律。”同行的大哥说。
“那秦腔便也是声音画出来的韵律!”司机回头,浅浅地一笑。
西安的鸟
在西安交通大学食堂吃饭的时候,感觉旁边有什么东西落下来,便吃了一惊,那正好吃进嘴里的饭差点就掉出来。抬了头看,一只麻雀在不远的地方蹦跳着,旁若无人的样子,或者它把出出进进、来来往往准备吃饭的人当成了它的同类,根本不需要躲避或者害怕。
它迈着模特步,从一张桌子的下边,踱到另一张桌子的下边;从一张椅子的下边踱到另一张椅子的下边。它低下头来看看地上,再抬起头来四周瞧瞧,俨然就是“胜似闲庭阔步”的感觉。
西安往西是咸阳,有一年去咸阳,还没进咸阳城,就产生了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是什么感觉?不知道。慢慢地走进咸阳,慢慢地看着、转着,那种感觉一直在,却一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第二天早晨走进咸阳的一个公园,我突然就明白了。这个公园傍着渭河,进入公园不远,就看到一群人坐着小板凳围在一起,板点一响,三弦、琵琶、低胡、杨琴、板胡……全部开声,有的铿锵,有的悠扬,在铿锵悠扬的节奏中,沙沙的声音便响起: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两眼愁,霜染得丹枫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想当初在峨嵋一径孤守,伴青灯叩鼓磬千年苦修,久向往人世间繁华锦秀……以为只是此一处悠扬铿锵,再往里走,却到处是这悠扬铿锵之声,在湖边、回廊、亭子下边,有的三五人,有的七八人,还有的则只有两个人,专注地演绎着《断桥》《窦娥冤》《辕门斩子》《回荆州》等传统故事。陶醉在这浓浓的秦腔氛围里,抬头看天空,便看到了一群一伙飞动着的鸟,似乎是灰喜鹊,又似乎不是,它们拖着长长的尾巴,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到处散开,听它们的声音,原来也是秦腔的味道;看它们的架式,也是演秦腔时摆出的架式。出了公园,感觉咸阳的大街上是那种味道,天空是那种味道,就连连片耸立的高楼也是那种味道,感觉它们也会在一瞬间突然吼出一句秦腔来。后来,只要一踏上陕西的土地,就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感觉,那种感觉是遍布陕西的,且只有在陕西才有那种感觉。于是也便又有了一种感觉:咸阳的鸟也是有秦腔气质的,估计西安也是。
这一只真真切切鸟是麻雀,麻雀又被人们叫成家巴雀儿,跟家狗家猪一样,家巴雀儿是跟人最近的鸟儿,它们大多把巢筑在房檐下边,但能够这样在人群中坦然自在的不多。在食堂里吃饭的学生出出进进,进来了,到窗口点上饭菜,坐在桌子上吃完,又走了。他们丝毫没有作出反应,他们是对这只麻雀习惯了。或者经常有麻雀从外边飞进来,跟人们一共享受这饱腹的幸福时光。
所谓和谐,其实就是一种没隔阂且相互尊重的世间情态。正所谓:“桌上语依依,傍地有鸟啼;融融两不厌,相看无所欺。”
我看着桌子下边的麻雀,轻轻地“嘘”了一声,它抬起头来不解地看着我,像是在问:“您有什么事吗?”我朝它笑笑,它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又低了头朝另一个地方跳着走了。
西安的塔
西安的塔,最有名的,是大雁塔。
公元648年,大唐高僧玄奘负箧归来,受到太宗皇帝李世民的隆重接见,成为名显一时的高僧大德。此时,太子李隆基为报母恩,奏请太宗皇帝建造“慈恩寺”,并迎请玄奘担任上坐法师,玄奘在这里创立了大乘佛教慈恩宗,此寺就成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春,为保存从印度取回的贝多罗树叶梵文经,玄奘奏请建造了雁塔。据传,大雁塔开始建造为五层,塔下葬有万余颗舍利子,后来重修时改建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身呈方形锥体,里边有楼梯盘旋而上。塔的底层四面砌有石门,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精美的线刻佛像在门楣上婀娜生姿。塔底层的南门两边立有碑石,左边是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右边的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后人临摹学习褚遂良大师书法的范本。由于慈恩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诸如唐代画家吴道子、王维等知名人士都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可惜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门洞石门楣、门框上的唐代线刻画,却让历代文人雅士有幸能够领略大唐文化所特有的神韵。
远看大雁塔,方正敦厚,像一个披盔贯甲的武士,镇守着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近看大雁塔,精致细腻,像是一个穿着考察的圣人,一丝一毫都显得得体、得法。登上雁塔,在每层的四面都有一个拱券门洞,凭栏远眺,西安风貌尽收眼底。看蓝天白云,听暮鼓晨钟,想那自唐以来一批又一批意气风发的中榜学子登塔咏诗,提笔留名,题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便也有豪气从心底一下子喷涌而上。
选自《大同晚报》
一到西安,就碰到了,是欢迎的节奏。“刷刷刷”“刷刷刷”,听起来感觉亲切且轻松。有一些声音,就是让人轻松的,就像是某一张地毯,它所拥有的姿态,就是让你放下所有“重”的姿态。比如母亲,在她的面前,你不由得就会放下所有的东西,让自己变得很轻很轻。
坐的是高铁,正好错过了吃饭时间,列车到站后下了车想走出去吃点东西,出了高铁站,就看到了厚湿厚湿的地皮。地皮浮着影子,有树、云和远处楼房贴在地上,那其实是它们的影子。雨线长长地拉着,像是缝补那些卖小吃的亭子和人出人進的厕所,像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缝补,雨线才变得密密麻麻。旅人行走在雨中,头上打着伞,行走的伞也是一个个亭子,而这亭子动着,要带着下边的人飘到什么地方去。
老梧桐举着粗壮的臂膀,似乎是在刚刚过去不长时间之前,还有调皮的小孩踞在上面,斜着头看天,一滴湿湿的东西滴到脸上,以为是虫子的恶作剧。这样的恶作剧经常会有,一只虫子不声不响,在一个不易察觉的地方瞪着,冷不丁就“滋”下一点点东西来,不知道是尿液还是别的什么液,凉凉地就落了下来,抬头找,只能看到树叶们密聚在一起,把天遮挡成斑斓的碎片。然而是,又凉了一下,接着再凉一下,慢慢就纷纷地凉起来了。看那些树叶,也翻动着发出了声音。先是“沙沙”,接着是“歘歘”,然后就是“刷刷刷刷”了。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西安的雨下得不急不躁,你以为它并不会湿你的衣服,便惬意地走在雨里,然而感觉是轻轻柔柔的抚摸,慢慢身上就湿了,慢慢有一种凉就渗进了身体。
“西安这样的天气很多,可以当成音乐来听。”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出租车司机,随了他的话,便听到了车行走在湿地上的声音,便听到了雨拍在车体上的声音,也听到了这些声音一齐在为车里放出来的一段秦腔伴奏,铿锵率真,韵味十足。
再看,雨线很像是竖排的乐谱,有什么东西在上边跳动着,1、2、3、4……2、4、2、3……1、1、1、1——7……
“更像是会动的画呢,那所有的韵律都是画的韵律。”同行的大哥说。
“那秦腔便也是声音画出来的韵律!”司机回头,浅浅地一笑。
西安的鸟
在西安交通大学食堂吃饭的时候,感觉旁边有什么东西落下来,便吃了一惊,那正好吃进嘴里的饭差点就掉出来。抬了头看,一只麻雀在不远的地方蹦跳着,旁若无人的样子,或者它把出出进进、来来往往准备吃饭的人当成了它的同类,根本不需要躲避或者害怕。
它迈着模特步,从一张桌子的下边,踱到另一张桌子的下边;从一张椅子的下边踱到另一张椅子的下边。它低下头来看看地上,再抬起头来四周瞧瞧,俨然就是“胜似闲庭阔步”的感觉。
西安往西是咸阳,有一年去咸阳,还没进咸阳城,就产生了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是什么感觉?不知道。慢慢地走进咸阳,慢慢地看着、转着,那种感觉一直在,却一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第二天早晨走进咸阳的一个公园,我突然就明白了。这个公园傍着渭河,进入公园不远,就看到一群人坐着小板凳围在一起,板点一响,三弦、琵琶、低胡、杨琴、板胡……全部开声,有的铿锵,有的悠扬,在铿锵悠扬的节奏中,沙沙的声音便响起: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两眼愁,霜染得丹枫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想当初在峨嵋一径孤守,伴青灯叩鼓磬千年苦修,久向往人世间繁华锦秀……以为只是此一处悠扬铿锵,再往里走,却到处是这悠扬铿锵之声,在湖边、回廊、亭子下边,有的三五人,有的七八人,还有的则只有两个人,专注地演绎着《断桥》《窦娥冤》《辕门斩子》《回荆州》等传统故事。陶醉在这浓浓的秦腔氛围里,抬头看天空,便看到了一群一伙飞动着的鸟,似乎是灰喜鹊,又似乎不是,它们拖着长长的尾巴,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到处散开,听它们的声音,原来也是秦腔的味道;看它们的架式,也是演秦腔时摆出的架式。出了公园,感觉咸阳的大街上是那种味道,天空是那种味道,就连连片耸立的高楼也是那种味道,感觉它们也会在一瞬间突然吼出一句秦腔来。后来,只要一踏上陕西的土地,就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感觉,那种感觉是遍布陕西的,且只有在陕西才有那种感觉。于是也便又有了一种感觉:咸阳的鸟也是有秦腔气质的,估计西安也是。
这一只真真切切鸟是麻雀,麻雀又被人们叫成家巴雀儿,跟家狗家猪一样,家巴雀儿是跟人最近的鸟儿,它们大多把巢筑在房檐下边,但能够这样在人群中坦然自在的不多。在食堂里吃饭的学生出出进进,进来了,到窗口点上饭菜,坐在桌子上吃完,又走了。他们丝毫没有作出反应,他们是对这只麻雀习惯了。或者经常有麻雀从外边飞进来,跟人们一共享受这饱腹的幸福时光。
所谓和谐,其实就是一种没隔阂且相互尊重的世间情态。正所谓:“桌上语依依,傍地有鸟啼;融融两不厌,相看无所欺。”
我看着桌子下边的麻雀,轻轻地“嘘”了一声,它抬起头来不解地看着我,像是在问:“您有什么事吗?”我朝它笑笑,它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又低了头朝另一个地方跳着走了。
西安的塔
西安的塔,最有名的,是大雁塔。
公元648年,大唐高僧玄奘负箧归来,受到太宗皇帝李世民的隆重接见,成为名显一时的高僧大德。此时,太子李隆基为报母恩,奏请太宗皇帝建造“慈恩寺”,并迎请玄奘担任上坐法师,玄奘在这里创立了大乘佛教慈恩宗,此寺就成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春,为保存从印度取回的贝多罗树叶梵文经,玄奘奏请建造了雁塔。据传,大雁塔开始建造为五层,塔下葬有万余颗舍利子,后来重修时改建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身呈方形锥体,里边有楼梯盘旋而上。塔的底层四面砌有石门,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精美的线刻佛像在门楣上婀娜生姿。塔底层的南门两边立有碑石,左边是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右边的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后人临摹学习褚遂良大师书法的范本。由于慈恩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诸如唐代画家吴道子、王维等知名人士都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可惜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门洞石门楣、门框上的唐代线刻画,却让历代文人雅士有幸能够领略大唐文化所特有的神韵。
远看大雁塔,方正敦厚,像一个披盔贯甲的武士,镇守着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近看大雁塔,精致细腻,像是一个穿着考察的圣人,一丝一毫都显得得体、得法。登上雁塔,在每层的四面都有一个拱券门洞,凭栏远眺,西安风貌尽收眼底。看蓝天白云,听暮鼓晨钟,想那自唐以来一批又一批意气风发的中榜学子登塔咏诗,提笔留名,题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便也有豪气从心底一下子喷涌而上。
选自《大同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