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印象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的雨
  一到西安,就碰到了,是欢迎的节奏。“刷刷刷”“刷刷刷”,听起来感觉亲切且轻松。有一些声音,就是让人轻松的,就像是某一张地毯,它所拥有的姿态,就是让你放下所有“重”的姿态。比如母亲,在她的面前,你不由得就会放下所有的东西,让自己变得很轻很轻。
  坐的是高铁,正好错过了吃饭时间,列车到站后下了车想走出去吃点东西,出了高铁站,就看到了厚湿厚湿的地皮。地皮浮着影子,有树、云和远处楼房贴在地上,那其实是它们的影子。雨线长长地拉着,像是缝补那些卖小吃的亭子和人出人進的厕所,像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缝补,雨线才变得密密麻麻。旅人行走在雨中,头上打着伞,行走的伞也是一个个亭子,而这亭子动着,要带着下边的人飘到什么地方去。
  老梧桐举着粗壮的臂膀,似乎是在刚刚过去不长时间之前,还有调皮的小孩踞在上面,斜着头看天,一滴湿湿的东西滴到脸上,以为是虫子的恶作剧。这样的恶作剧经常会有,一只虫子不声不响,在一个不易察觉的地方瞪着,冷不丁就“滋”下一点点东西来,不知道是尿液还是别的什么液,凉凉地就落了下来,抬头找,只能看到树叶们密聚在一起,把天遮挡成斑斓的碎片。然而是,又凉了一下,接着再凉一下,慢慢就纷纷地凉起来了。看那些树叶,也翻动着发出了声音。先是“沙沙”,接着是“歘歘”,然后就是“刷刷刷刷”了。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西安的雨下得不急不躁,你以为它并不会湿你的衣服,便惬意地走在雨里,然而感觉是轻轻柔柔的抚摸,慢慢身上就湿了,慢慢有一种凉就渗进了身体。
  “西安这样的天气很多,可以当成音乐来听。”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出租车司机,随了他的话,便听到了车行走在湿地上的声音,便听到了雨拍在车体上的声音,也听到了这些声音一齐在为车里放出来的一段秦腔伴奏,铿锵率真,韵味十足。
  再看,雨线很像是竖排的乐谱,有什么东西在上边跳动着,1、2、3、4……2、4、2、3……1、1、1、1——7……
  “更像是会动的画呢,那所有的韵律都是画的韵律。”同行的大哥说。
  “那秦腔便也是声音画出来的韵律!”司机回头,浅浅地一笑。
   西安的鸟
  在西安交通大学食堂吃饭的时候,感觉旁边有什么东西落下来,便吃了一惊,那正好吃进嘴里的饭差点就掉出来。抬了头看,一只麻雀在不远的地方蹦跳着,旁若无人的样子,或者它把出出进进、来来往往准备吃饭的人当成了它的同类,根本不需要躲避或者害怕。
  它迈着模特步,从一张桌子的下边,踱到另一张桌子的下边;从一张椅子的下边踱到另一张椅子的下边。它低下头来看看地上,再抬起头来四周瞧瞧,俨然就是“胜似闲庭阔步”的感觉。
  西安往西是咸阳,有一年去咸阳,还没进咸阳城,就产生了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是什么感觉?不知道。慢慢地走进咸阳,慢慢地看着、转着,那种感觉一直在,却一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第二天早晨走进咸阳的一个公园,我突然就明白了。这个公园傍着渭河,进入公园不远,就看到一群人坐着小板凳围在一起,板点一响,三弦、琵琶、低胡、杨琴、板胡……全部开声,有的铿锵,有的悠扬,在铿锵悠扬的节奏中,沙沙的声音便响起: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两眼愁,霜染得丹枫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想当初在峨嵋一径孤守,伴青灯叩鼓磬千年苦修,久向往人世间繁华锦秀……以为只是此一处悠扬铿锵,再往里走,却到处是这悠扬铿锵之声,在湖边、回廊、亭子下边,有的三五人,有的七八人,还有的则只有两个人,专注地演绎着《断桥》《窦娥冤》《辕门斩子》《回荆州》等传统故事。陶醉在这浓浓的秦腔氛围里,抬头看天空,便看到了一群一伙飞动着的鸟,似乎是灰喜鹊,又似乎不是,它们拖着长长的尾巴,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到处散开,听它们的声音,原来也是秦腔的味道;看它们的架式,也是演秦腔时摆出的架式。出了公园,感觉咸阳的大街上是那种味道,天空是那种味道,就连连片耸立的高楼也是那种味道,感觉它们也会在一瞬间突然吼出一句秦腔来。后来,只要一踏上陕西的土地,就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感觉,那种感觉是遍布陕西的,且只有在陕西才有那种感觉。于是也便又有了一种感觉:咸阳的鸟也是有秦腔气质的,估计西安也是。
  这一只真真切切鸟是麻雀,麻雀又被人们叫成家巴雀儿,跟家狗家猪一样,家巴雀儿是跟人最近的鸟儿,它们大多把巢筑在房檐下边,但能够这样在人群中坦然自在的不多。在食堂里吃饭的学生出出进进,进来了,到窗口点上饭菜,坐在桌子上吃完,又走了。他们丝毫没有作出反应,他们是对这只麻雀习惯了。或者经常有麻雀从外边飞进来,跟人们一共享受这饱腹的幸福时光。
  所谓和谐,其实就是一种没隔阂且相互尊重的世间情态。正所谓:“桌上语依依,傍地有鸟啼;融融两不厌,相看无所欺。”
  我看着桌子下边的麻雀,轻轻地“嘘”了一声,它抬起头来不解地看着我,像是在问:“您有什么事吗?”我朝它笑笑,它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又低了头朝另一个地方跳着走了。
  西安的塔
  西安的塔,最有名的,是大雁塔。
  公元648年,大唐高僧玄奘负箧归来,受到太宗皇帝李世民的隆重接见,成为名显一时的高僧大德。此时,太子李隆基为报母恩,奏请太宗皇帝建造“慈恩寺”,并迎请玄奘担任上坐法师,玄奘在这里创立了大乘佛教慈恩宗,此寺就成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春,为保存从印度取回的贝多罗树叶梵文经,玄奘奏请建造了雁塔。据传,大雁塔开始建造为五层,塔下葬有万余颗舍利子,后来重修时改建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身呈方形锥体,里边有楼梯盘旋而上。塔的底层四面砌有石门,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精美的线刻佛像在门楣上婀娜生姿。塔底层的南门两边立有碑石,左边是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右边的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后人临摹学习褚遂良大师书法的范本。由于慈恩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诸如唐代画家吴道子、王维等知名人士都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可惜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门洞石门楣、门框上的唐代线刻画,却让历代文人雅士有幸能够领略大唐文化所特有的神韵。
  远看大雁塔,方正敦厚,像一个披盔贯甲的武士,镇守着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近看大雁塔,精致细腻,像是一个穿着考察的圣人,一丝一毫都显得得体、得法。登上雁塔,在每层的四面都有一个拱券门洞,凭栏远眺,西安风貌尽收眼底。看蓝天白云,听暮鼓晨钟,想那自唐以来一批又一批意气风发的中榜学子登塔咏诗,提笔留名,题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便也有豪气从心底一下子喷涌而上。
  选自《大同晚报》
其他文献
提起古都,你会想到哪座城市?是坐拥紫禁城的北京,浸润在六朝烟雨的南京,见证大唐盛景的西安,抑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洛阳?  很少有人会想起山西大同,尽管身为北魏首都、辽和金的陪都,它在人们心中的古韵甚至比不上同省晋中市的平遥古城。  都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晋北门户的大同虽然承受了千百年的烽烟,不过作为历史的补偿,来来往往的帝王也给大同留下了大笔的文化遗产。  不同于其他古都,大同的
期刊
春往往象征着无尽的生机,美丽的景色让人赞叹不已,大地万物复苏,似乎一切都美得令人赞叹。 2020年的春天,让我们对春有了新的认识。人人都说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从原来大街上的人潮涌动到街上的空无一人,一切都仿佛是那么地突然。  新冠疫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  因为它,学生们上着网课,家长们上不了班。我们无法忘记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前线,一批又一批的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支援
期刊
当我在新颖别致的大同南站乘坐“和谐”号高铁列车出发或返回时,当我看到南北向的御河上一字排开的北环桥、平城桥、兴云桥、北都桥、迎宾桥、南环桥和开源桥等七座形态各异的现代化高技术大桥凌空飞越东西两岸时,当我乘坐公交车往来穿梭于古城和御东新区的御河西路、御河东路、滨河路、魏都大道、云中路、西环路、南环路、迎宾街、北都街、永和路、文兴路、恒源路、文盛街、云州街、云山街、兴云街、永固街、西京街、恒安街、重熙
期刊
去唐河大峡谷是在今年夏季的一天,午后从上车河参观出来,有人提议走下公路到河边去看看,本来是想下到河滩看一眼就返回,没想到下去一走,就舍不得离开了。唐河水清清澈澈,急急地由北向南流淌着,助着游兴,大家迈开步子,沿着唐河西畔的健身跑道,从南往北走去,一直走了有十余公里,直到太阳西沉,我们才收起兴致乘车往回返。  峡谷深深深几许  一个美的景点,光有山还不行,要有山有水才有灵性,才可称为胜景,而唐河大峡
期刊
刚刚告别了初中生活的我,踏入自己心仪的高中,在每天有些不适应的生活中依然有些小窃喜,也在每天快节奏的生活中忽略了许多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身边感人的一瞬间。偶尔在用脑空余的时间里,感慨以前的不懂事,想着如何更好地度过这三年时光。学校食堂的大门正对着操场,正对着每日的黄昏。每日吃饱喝足后,便迎着落日余晖,与同学说说笑笑,一天、两天,我爱上了这一幅幅落日图,想用照相机将它定格,也想用水彩将它记录。每
期刊
过年,一个中国独有的——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这一民间习俗,在逐渐腾飞的现代化社会和人们愈加丰富的业余生活中慢慢地淡化了,它似乎不再是那么地令人期待,尽管有着火红的灯笼,喜庆的春联,以及最讨小孩子们欢喜的一块块麻糖、一个个肉馅饺子,但在平日里就很充裕的物质基础上,这也仅仅成为了一个民俗,而似乎只有老人家们,还在坚守着,那一份企盼和羁绊。  往昔,虽拥有了和平,可是各种生活上的压力化作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痛
期刊
李峪青铜器因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而得名,亦称作浑源彝器。1923年出土时名震一方。实则在1922年,山西浑源县恒麓西北,村民穆某赴田耕作,掘得古铜器数十件,县绅迫其交出16件(分藏各绅家中),“去冬复由本县旅外同学联名追出,由各法团选出委员九人办理善后,现正议保管办法云”(据北平《晨报》)。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浑源县在李峪青铜器群出土前就有铜器被发现。笔者就大同市博物馆馆藏部分李峪青铜器进
期刊
一块面团要想变成饺子,要想包进去许多馅,就得擀开,放大自己的格局,富有延展性和包容性。佛家有一副联子,其中的一句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但凡饺子,都是大肚子。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每一种事物都是排他的。但如果你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你就有了包容性,你就会来者不拒。管它是鸡羊猪鱼,管它是萝卜白菜,一律来它个照单全收。中国人做事,交友,主要是看你的胸襟。小肚鸡肠的人,成不了大事,也交不来朋友。 
期刊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国人打小就知道这是用来形容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排名第一的西施,据说是住在浙江省诸暨市浣纱溪旁,想想那里一定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金秋10月,我和几位驴友开启了江南之行。我们走出诸暨车站,径直朝前奔去,没多远便迎来一条江,清清的水,细细的浪,满载着货物的大小船只,不停地从眼前驶过。在对面江畔的路边,一座银檐高挑、红柱的六角亭默默地耸立着。这江是当年西施姑娘浣纱的浦阳江;这
期刊
半个老乡  一九九二年的时候,大同市文联、作协组织了市里和矿务局好多作者在一个当时看来是大型的煤矿召开文学笔会。煤矿安排了中午饭后,一行人都在这个矿的招待所里午休,很多作家都是久未谋面了,显得都很兴奋。当时招待所一个宿舍四个人,有一个宿舍门的外面贴了一张纸,用一种很绢秀的字体写了宿舍里四位作者的名字:“刘珍媛、杨照芹、张蕊萍、任荷”,其实是当年矿务局的作家刘增元、杨照钦、张瑞平、任和,猛地一看,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