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社会“物欲横流”,人间的“五颜六色”让为师者迷茫;教育的现状、社会的苛求,让为师者惊忧。由此初为人师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日益淡漠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令人生厌了,我们有时甚至有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我们禁不住怀疑,我们教师工作的价值在哪里?又该担负起怎样的使命?不知道还有多少教育麦田可以守望?近读李源田教授主编《派往明天的教师》一书,让我们对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困惑寻找到了答案。
走出成长中“盲点”
《派往明天的教师》把我们心中念想了上百遍而不敢言的痛苦或困惑,变成了铅字。诉说的是我们教师最真实的教育事件或故事,让阅读者心灵上产生震撼,情感上引起共鸣,我愈来愈清楚的知道,这是发自我们教师心底的声音——坚守!
这种“坚守是一种独具的品质,因为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理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这种坚守是一种信念,“教并快乐着,学并成长着!”这是教师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我们期待着大环境的改变,同时也进行着自身心态的调整;这种坚守是一种追求,我们在这块教育的麦田上,不仅仅是教育坚守,而是在育人舞蹈,让自己的情感世界多一份美丽,让自己的智慧世界更加丰盈。
打扮成熟中“看点”
《派往明天的教师》,通过无数生动丰富的教学案例,借助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故事,展示了一批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解读了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技巧,为期待中的教师追寻梦想延伸了脚下的路,撑起了明天教师的天,当然更是一种企盼。
这种企盼,我们要用艺术的灵感来描绘绚丽的教育生活,在夹缝中坚守理想;这种企盼,我们要用抒情的手法来彰显思想的理趣与情韵,在憧憬中回应召唤;这种企盼,我们要用诗化的意境来展现人物的教学生活,在对话中选择路径;这种企盼,我们要用有渊博的育人学识来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在实践中反思行为;这种企盼,我们要用强烈的自信坚走自己专业成长之路,在教育尝试中在倾诉渴求。
增添发展中“源点”
《派往明天的教师》,指出“派往”明天的教师应是在实践中勤于反思的人,是不断学习积累的人。像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孙双金等特级教师,他们不仅俱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具有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深层探究的教科研工作品质。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之源。
这种动力之源的基点是将“草根研究”作为一种“策略性研究”,将“行动一感悟式”的研究,根植于教学“田野”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研究”之中,想自己的教学问题、做自己的管理工作、说自己的教育故事、讲自己的教学之道。
这种动力之源的重点是视 “问例教学”作为一种诊断性研究,即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将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将学校变成自己教学研究的基地,融教学于教育情景之中,变教室为研究室。
这种动力之源的亮点是把“微型课题”作为一种比较性研究,即教师不以理论研究为主的一种微观的应用性质的研究,其研究要从教学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要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要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要真研究、真讨论、真实践,写实文章。
这种动力之源的热点是选“教学随笔”作为一种反思性研究,即是教师一种机动灵活行之有效的反思记录方式。可以在课上、课后随机摘记,可以是在书中、教案上或自己头脑中随时留下痕迹,或对课上的经典点评或一个小小的引导失误都可作为反思的内容,从教学成功预设、教学机智运用、学生课堂表现、教学细节疏漏、再教设想等方面,写出教学实践、记下读书感悟、“博(客)”出观点争鸣,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管理、协调、决策、处理事件中疏忽之处,协调矛盾缺憾之点,布置任务纰漏之惑。这种永不停歇地追问能帮助新教师增强问题意识,使课堂教学走上高效循环之路。
确立“派往”中“视点”
《派往明天的教师》,为我们教师明天的 “派往”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对教师乃至教育最富理性的期待,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生机盎然的过程。“我们很欣赏书中这句话:“这是一个容易产生梦想并能够让梦想变成现实的时代!”我们一线教师要带着对教育梦想为派往明天确立专业成长与发展中 “视点”,也是一种专业成长的追求。
这种追求体现在仁爱之中。教师要学会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得彻底——“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得执著——“假如我有第二次生命,开出慰藉心底的花儿,结成这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因为‘给’永远比‘拿’愉快”。爱得智慧——“智慧地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爱得从容——“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这种追求体现在对话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与大师对话、以自己的爱和智慧与学生对话,在反思与对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
这种追求体现在读学之中。教师要终生与书为友,阅读名著、阅读报刊、阅读网络,在读与学中走进学生的心灵、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在读中赢得生命的精彩,提升自己的育人品位,强化自身的人格魄力。
这种追求体现在随想之中。教学“先而思,行而有序;中而思,行而不迷;后而思,知而有得”。“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我们要“忙里偷闲,要抽空坐下来,思考自己除了这样做教师,还可以怎样做并做得更好,这样的教师就可以成为一个反思型教学者,成为一个思想者,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也在反思中积淀了深厚的教育智慧。
走出成长中“盲点”
《派往明天的教师》把我们心中念想了上百遍而不敢言的痛苦或困惑,变成了铅字。诉说的是我们教师最真实的教育事件或故事,让阅读者心灵上产生震撼,情感上引起共鸣,我愈来愈清楚的知道,这是发自我们教师心底的声音——坚守!
这种“坚守是一种独具的品质,因为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理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这种坚守是一种信念,“教并快乐着,学并成长着!”这是教师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我们期待着大环境的改变,同时也进行着自身心态的调整;这种坚守是一种追求,我们在这块教育的麦田上,不仅仅是教育坚守,而是在育人舞蹈,让自己的情感世界多一份美丽,让自己的智慧世界更加丰盈。
打扮成熟中“看点”
《派往明天的教师》,通过无数生动丰富的教学案例,借助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故事,展示了一批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解读了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技巧,为期待中的教师追寻梦想延伸了脚下的路,撑起了明天教师的天,当然更是一种企盼。
这种企盼,我们要用艺术的灵感来描绘绚丽的教育生活,在夹缝中坚守理想;这种企盼,我们要用抒情的手法来彰显思想的理趣与情韵,在憧憬中回应召唤;这种企盼,我们要用诗化的意境来展现人物的教学生活,在对话中选择路径;这种企盼,我们要用有渊博的育人学识来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在实践中反思行为;这种企盼,我们要用强烈的自信坚走自己专业成长之路,在教育尝试中在倾诉渴求。
增添发展中“源点”
《派往明天的教师》,指出“派往”明天的教师应是在实践中勤于反思的人,是不断学习积累的人。像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孙双金等特级教师,他们不仅俱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具有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深层探究的教科研工作品质。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之源。
这种动力之源的基点是将“草根研究”作为一种“策略性研究”,将“行动一感悟式”的研究,根植于教学“田野”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研究”之中,想自己的教学问题、做自己的管理工作、说自己的教育故事、讲自己的教学之道。
这种动力之源的重点是视 “问例教学”作为一种诊断性研究,即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将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将学校变成自己教学研究的基地,融教学于教育情景之中,变教室为研究室。
这种动力之源的亮点是把“微型课题”作为一种比较性研究,即教师不以理论研究为主的一种微观的应用性质的研究,其研究要从教学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要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要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要真研究、真讨论、真实践,写实文章。
这种动力之源的热点是选“教学随笔”作为一种反思性研究,即是教师一种机动灵活行之有效的反思记录方式。可以在课上、课后随机摘记,可以是在书中、教案上或自己头脑中随时留下痕迹,或对课上的经典点评或一个小小的引导失误都可作为反思的内容,从教学成功预设、教学机智运用、学生课堂表现、教学细节疏漏、再教设想等方面,写出教学实践、记下读书感悟、“博(客)”出观点争鸣,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管理、协调、决策、处理事件中疏忽之处,协调矛盾缺憾之点,布置任务纰漏之惑。这种永不停歇地追问能帮助新教师增强问题意识,使课堂教学走上高效循环之路。
确立“派往”中“视点”
《派往明天的教师》,为我们教师明天的 “派往”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对教师乃至教育最富理性的期待,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生机盎然的过程。“我们很欣赏书中这句话:“这是一个容易产生梦想并能够让梦想变成现实的时代!”我们一线教师要带着对教育梦想为派往明天确立专业成长与发展中 “视点”,也是一种专业成长的追求。
这种追求体现在仁爱之中。教师要学会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得彻底——“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得执著——“假如我有第二次生命,开出慰藉心底的花儿,结成这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因为‘给’永远比‘拿’愉快”。爱得智慧——“智慧地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爱得从容——“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这种追求体现在对话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与大师对话、以自己的爱和智慧与学生对话,在反思与对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
这种追求体现在读学之中。教师要终生与书为友,阅读名著、阅读报刊、阅读网络,在读与学中走进学生的心灵、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在读中赢得生命的精彩,提升自己的育人品位,强化自身的人格魄力。
这种追求体现在随想之中。教学“先而思,行而有序;中而思,行而不迷;后而思,知而有得”。“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我们要“忙里偷闲,要抽空坐下来,思考自己除了这样做教师,还可以怎样做并做得更好,这样的教师就可以成为一个反思型教学者,成为一个思想者,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也在反思中积淀了深厚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