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负面文化形象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t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要】:“苏北”作为一个地名,污名化的历史始自19世纪上海话中对苏北移民的蔑称,而后在以《风景》为首的众多文学作品的描绘、强调下,苏北便成为了负面文化的符号。
  【关键词】:苏北;污名;《风景》;上海话
  1.引言
  苏北地区作为江苏北部地区的总称,传统上指江苏省境内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泰州、扬州、宿迁、徐州、连云港等地。但是,自晚清以来,“苏北”或“苏北人”在上海或是江南地区被污名化(闻羽,2009),甚至成为了一种负面文化符号。从小说、散文、话剧甚至到海派清口都会有着直观的反映,比如,张曼菱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北国之春》、陆士谔的《十尾龟》、朱自清的《三松堂自序》、吴冠中的《水乡青草育童年》等。而有意识地将苏北人作为超越地域的负面形象来描写的就是方方的《风景》(邵建,2009)。那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苏北变成负面文化符号的呢?Malinowski(1923)认为我们理解词或句子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学,社会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探讨“苏北”污名化的原因。
  2.何为“苏北人”?
  苏北作为一个地名,有地理区划和文化界定之分。
  蔡亮(2006)在《近代闸北的苏北人(1900-1949)》中对苏北进行了地理区划:“提及苏北(或江北),歷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上讲,苏北包括江苏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广大地区……。狭义上讲,则指的是江苏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及北岸周边的地带,泛指今江苏扬州、泰州、南通、盐城、淮安、宿迁南部一带。”
  美国耶鲁大学著名的历史学者韩起澜(2004)在《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中则对苏北进行了文化界定,“苏北并不是一种有着明确划界的行政建构。它既不是省份也不是县,它是一个不存在始终如一定义的地区”(韩起澜,2004:19)。“苏北人这个概念由于源于移民格局,因而实际先于有地名曰苏北之信念而存在。苏北人极有可能是一种标签,用以描述江南和上海的移民人口。一旦苏北人作为一个集团而存在,苏北作为一个地方的理念便产生出来,以界定他们的原籍”(韩起澜,2004:31)。
  “苏北”一词的情景语境
  波兰的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i(1923)提出了“情景语境”的概念,即,我们在理解词或句子时,要考虑到其存在的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包括两种,一种是交际过程中诸如时间、地点等具体的情境语境,另一种是积淀在深处的社会文化语境。苏北的情境语境又是什么样的呢?
  2.1上海的蘇北人
  苏北被污名化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上海话里的苏北人,十九世纪的上海开始成为中国的大工商业城市,而上海的企业家、商人以及劳工主要来自于三个地方:广东、江南、和苏北。而这三个地区的移民也组成了当时上海分化严重的两个阶级:广州和江南人组成上等阶层,苏北人组成下等阶层,苏北人在当时的上海话中也变成了粗野、贫困的代名词(Honing,1990)。
  十九世纪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外地人开始大量涌入,而因为清朝末年、民国时期苏北地区战乱、洪灾、饥荒的不断发生,更多的苏北人便移民到上海。“到解放初,统计人口时,苏北人就占上海总人口的45%”(何金梅,1999)。而最初来到上海的苏北人,由于大多是逃难的农民,没有根基,没有技术和文化,也只能从事码头搬运,清洁垃圾和粪便的苦力活,苏北人也变成了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他们的身份用“准无产阶级”一词形容最恰当,而上海本地或江南人则往往从事一些社会声望比较高的职位和工作,例如政府公务员、工厂里的高级技师、商业管理人员等等。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苏北人在江南人眼里变成一个嘲讽、轻蔑、甚至歧视的群体。
  久而久之,这些来自长江以北地区的移民便被贴上了“苏北人”或“江北人”的标签,成为一种固化、刻板的印象或是偏见。一旦被贴上标签,“苏北人”或“江北人”便和无知、低劣、落后的负面意义联系在一起,也开始了对上海苏北人持续一个多世纪的不公正对待并在江南地区蔓延开来。
  2.2文学作品中“苏北人”形象的塑造
  上海的繁华在作家笔下栩栩如生,如南京路、百乐门、外滩等等。但是,伴随繁华的还有另一个贫穷的世界和一群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苏北人。 “同是江浙地区,江北人就要被列入‘另册’”(张曼菱,2006)。“……大学报到时,我在籍贯栏里,写上大大的江苏盐城几个字。我虽说一次也没有去过那里,但那里贫瘠的土地养活了我的父母,祖父母,我的祖先……”(程乃珊,1984)。而在众多对苏北人有着相关描述的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方方的《风景》,因为它有意识地将苏北人而且还是上海以外的苏北人写成了反面人物,这说明苏北人已经沦为超出地域界限的负面文化符号、成为文化意义上通用替罪羊。
  和《风景》的主人公七哥一样,出身于苏北乡下的田水生也来自于社会底层。两位难兄难弟都能平步青云,七哥靠的是高官岳父而一夜之间成为团省委的干部,而田水生则是靠文笔和心计。文采飞扬的苏北佬田水生通过新闻报道吹捧公社书记而被推荐上了北京大学,因为早早便入了党,苏北佬自然而然地便成了班上党支部的宣传委员。除了溜须拍马,田水生还会演戏作秀。他炮制了自己才貌双全而又对追求她的千金们无动于衷,却对濒临死亡的女清洁工不离不弃的感人事迹,而迅速走红,成为道德模范。当七哥识破了他的假面目,他又大秀演技,通过对七哥进行“忆苦思甜”“痛诉血泪史”的诱导,将本来善良的七哥毒害成一个小人。后来七哥能为了权力和地位,抛弃美丽的未婚妻,转而追求早已丧失生育能力并且青春不在的高干千金,自然和七哥的金玉良言不无关系。虽然田水生在小说中出场不多,但却对主人公七哥的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是“苏北佬”田水生间接导致了七哥的薄情寡义、野心勃勃。
  作者在构思天水生这个人物时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一方面设计出田水生这么文雅而又秀气的名字,另一方面,在称呼田水生时,自始自终都是用“苏北佬”。“佬”显然是一个蔑称,而小说反复强调苏北佬,让读者记住其种种丑态的同时,更是记住了苏北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
  3.结语
  苏北污名化的现象来源于19世纪中叶以后上海本地人或者江南富庶移民对苏北移民的蔑称,而后在以《风景》为首的众多小说、戏剧、报告文学的描述和强调下,苏北便成为了超脱地域界限的负面文化符号、成为了文化意义上通用的替罪羊。
  参考文献:
  Honing, E. 张仁善(译),1990,江南人何以对苏北人抱有偏见?——民国时期苏北人在上海[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6):41-45。
  Malinowski, M. 1923.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A]. In Ogden, C.K. & Richards, I.A.(e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C]. London: Routledge: 451-510.
  蔡亮,2006,《近代闸北的苏北人(1900-1949)》[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7-28。
  陈中亚,应廷甲,许志远等,1983,关于歧视苏北人情况的调查,《社会》(4):23-26。
  程乃珊,1984,穷街[J],《小说家》(2):25。
  韩起澜,2004,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何金梅,1999,“苏北人”——上海地方文化的一个问题[J].《上海市建设职工大学学报》(1):38-39。
  邵建,2009,1949年以来上海苏北人歧视的消解[J],《史林》(6):33-40。
  闻羽,2009,从社会心理探析近代上海苏北人的污名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曼菱,2006,《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张曼菱小说集·北国之春》[M],陕西:陕西大学出版社:139。
其他文献
(云南民族大學東南亚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期刊
(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摘要】:“音色”作为音乐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对它的了解与研究对竹笛演奏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竹笛自古就以其音色独特的清脆、明亮,为各界人士所喜爱。竹笛音色的好坏,取决于演奏者的能力,而音色的色彩变化,则是取决于演奏者的艺术修养与审美取向。文章从竹笛音色概述到音色的美学体现等方面竹笛的音色表现特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竹笛;
期刊
(齐鲁理工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作为炎黄子孙,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责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很多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受到人们的热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的,传统建筑中的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市场。基于此,本文将简单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00)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建筑材料越来越多,品类丰富,我国在这方面也加大了重视,很多建材产品的质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目前建材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能源消耗基础上的,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对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有着不利影響。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
期刊
(齐鲁理工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摘要】:中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传统文化精髓,在今天的发展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视。在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中充分的应用到了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设计元素在一定地位上弥补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缺陷。现代文化的融合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不受侵略的基础上,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做了具体的分析。
期刊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摘要】: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种形式的考试制度,这些制度对当时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研究中国司法制度的内容、本质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点,实事求是地总结其历史经验,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形成及影响,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司法经验。本文主要讲述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影响。  【关键词】:科举制度;功能;影响 
期刊
(蓬莱阁景区管理处,山东 蓬莱 265600)  【摘要】:世人皆知晚清名人袁世凯,不全知宋庆者不足为奇,宋庆当年和袁世凯当年同在軍中效力,官阶相同。宋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一位名将,74岁高龄依旧上阵杀敌。本文除了介绍这位蓬莱籍名将宋庆镇压捻军、防守边疆、抗击日俄的,通过蓬莱阁相关记载,重点还原名将宋庆对蓬莱家乡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后世人对他的高度评价。  【关键词】:宋庆;蓬莱阁;晚清名将 
期刊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掀起一股海外深造的热潮。在留学热的潮流中,对于异国文化的适应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洋葱理论,奥伯格的跨文化适应阶段理论及约翰·贝里的文化适应策略划分理论为基础,结合对44名留德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并借助数据分析工具SPSS试着探讨中国留德学生跨文化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期刊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1000)  【摘要】:贵州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它比较古朴、自然的民族风情,也创造了有且仅有的人文文化,而在古建筑中,青岩古镇就是一个代表。从明至今,它拥有着许多璀璨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建筑地域特征很强,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民居物质形态,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先民们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特殊文化形态,它具有不可磨灭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青岩古镇;民族工艺;民间
期刊
(齐鲁理工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摘要】:传统居民装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宗教特色,有着高度凝练的象征传承和特殊的美学意义。将传统民居装饰应用到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中,一方面有利于传统民居装饰的传承,另一方面为现代民居艺术设计领域提供了更多的元素和灵感。本文应用列举法,从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价值,以及传统民居装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