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1000)
【摘要】:贵州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它比较古朴、自然的民族风情,也创造了有且仅有的人文文化,而在古建筑中,青岩古镇就是一个代表。从明至今,它拥有着许多璀璨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建筑地域特征很强,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民居物质形态,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先民们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特殊文化形态,它具有不可磨灭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青岩古镇;民族工艺;民间建筑文化;发展
一、青岩的地理环境
青岩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29公里,是贵州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四大古镇之一。青岩镇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总面积为92.3平方公里。它又曾是远到川、湘、滇、桂的通衢,来往的商贾都要由此经过。青岩古镇属丘陵河谷盆地。它依山而建,随着地形高低错落,走起来就别有一番风味。因为小镇是明朝时期建筑,所以布局沿袭了明、清的格局,古驿道是其中的主街主干,两边则是一条条阡陌纵横的小巷。地面建筑材料也是就地取材,页岩、青石板。整体地来说,灰色的墙面、灰黑色的瓦片跟青岩周围的环境非常和谐,青岩古镇的路面与其它古镇一样,厚厚的青石板铺成,经过数百年的风水冲刷和人的行走,青石板显得很光滑。古镇里面有许多设计精巧的明清古建筑,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
二、古镇建筑之门窗特征
石砖青瓦,在微暮色的笼罩下,整个小镇都是一片悠悠青色。小巷深处,有许多民居。蜿蜒的石板路和充满历史积淀的特色民居使人不禁驻足观赏,仔细打量这些门面,仍能发现至今保存完好的朝门、腰门以及陈旧古老的雕窗。没有横三坚四乱七八糟堆码的杂货,也不是孤零零陈迹上的朽木,青岩建筑和装饰,虽然看上去很陈旧,却古色古香。
中国古代建筑一直在变化,我们的门窗也随着建筑的变化而变化。在我国,古建筑大多是以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的,古代人民将感情大量倾泻在门窗上,这使门窗就成为了我们建筑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成为了审美的中心。青岩的窗,除了窗户最基础的采光功能之外,更多的增加了装饰功能。造型比较简单,有竖格、横格、斜格、井字格等造型。这些保存下来的老门窗非常的古朴,让人不禁错觉自己就是在古代生活的人。
门窗上雕刻有线槽和各种花纹,构成种类繁多的优美图案,如夔纹、锦纹、还有福、禄、寿禧和耕、读、渔、樵、龙、凤、狮、象、花草等造型,还有仙桃葫芦,福寿延年,石榴蝙蝠等等富有装饰趣味的中国传统纹样图案。复杂精美,设计巧妙,十分的生动形象,令人叹为观止,也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青岩有些人家住在深宅大院,前院是店铺,后院为居室,两厢则是书房。书房的窗雕多为冰裂纹,寓意是熬过十年寒窗,就可以飞黄腾达。他们还会于当街处修建十分气派的朝门,他们在朝门前或大门前,雕刻蝙蝠、古钱、白果、鲤鱼等图案,意为”开门见福”、"开门见财”、"开门见子”、"年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等吉象。青岩民居的外装饰,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像是一部很有嚼头的古书。 门斗、门簪、连楹上的石榴、葫芦、葵花等木雕,既寓意"多子”,又象征"多福”。"多子多福”皆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如意、牡丹、祥云、龙凤等图案,都是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向来备受民间青睐。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窗户造型装饰不仅精美,也有着丰富的含义和象征,这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这些花纹文化雕刻在门窗上,一代一代地去传达,比我们只从书本上去获取的文化更加亲切和实际。青岩的古代门窗在传达文化上,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所以青岩的门窗不仅可以透光和通风,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风俗文化、审美和情趣,工匠们不遗余力地发挥想象,发挥才智,致使门窗艺术千方万华,令人叹为观止。窗棂文化只是是历史文化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里,不管是地名也好,胡同街道也好,房屋建筑也好,美食美味也好,名人故往也好,往往浓缩了历史文化的真相和精华。
三、古镇民族工艺品
(一)黄平泥哨
在这一片街道中,巷子两旁都是贩卖各种工艺品的商店,穿过老街,在一个拐角处发现了这些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小玩意儿。一打听才知道这就是黄平泥哨。黄平泥哨是在黄平这一片比较流行的一种苗族民间玩具,黄平县石牛寨有一位苗族泥塑艺人吴国清,他在传统泥俑和陶俑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起了这些小型彩塑泥捏,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了。泥哨泥哨,它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吹的哨子的民间工艺版,同样可以发声,只不过制作方法有些不一样,更具有民族特色。黄平泥哨的制作方法是,将白泥和好,反复摔打后,根据制作者的丰富想像和喜好,用手捏成型,再用制哨棒开哨后,放在炉窑中烧制。等到出窑之后,再用水粉颜料加以彩色纹饰和图案,最后再涂上一层清漆,就会使得它光滑生亮,可爱讨喜。黄平泥哨的造型以动物形象为主,有牛、羊、鹿、鸡、孔雀等百余种,颜色一般都是对比强烈的撞色,比如黄与紫、红与绿、黑与白等对比色,色彩非常的饱和。泥哨造型比较注重动物头部特征,而身形方面比较简略一些,是一种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哨体下部都留有出气孔和回气孔,可以吹出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黄平泥哨的赏玩性非常改,不仅生动有趣、形式多样还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和收藏价值。近年来,黄平泥哨多次出国展出,每年有数十万个泥哨销往省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上了贵州的民间艺术品。
(二)苗族银饰
在青岩镇新建的古镇商业街,使古镇遗风韵味得以弘扬。在青岩古镇随时都可以看到苗族银饰的制作摊位,古镇的精美苗银饰品独具特色吸引了很多游人前往欣赏。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而贵州则是苗族人口分布的第一大省,苗族文化在贵州的地位相当的受到重视,而苗族的银饰是贵州非常重要的一种特色文化工艺品。苗族银饰除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等等之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这句话就是形容苗族盛装时候的银饰佩戴。可见他们组合部件非常之多,而且非常的繁复,从头到脚,无处不饰。因为非常好奇苗族为什么好银,喜欢佩戴银饰,所以經过打听和搜查资料大概知道,苗族在以前常年迁徙,到处漂泊,居无定所。所以他们喜欢把财富随身随时戴在身上,人走则家随;以钱为饰保值财产。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银饰的功能性作用。苗族人的银饰可以避邪,还能去毒和防止瘟疫。所以几乎每一户苗家人都有银装银饰的收藏。苗族银匠们精心制作的银饰,据说已经差不多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以它丰富多样的品种和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瑰麗丰富的民族艺术世界和苗族人民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四、民间工艺对以后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民间艺术来源于广大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民间工艺品是民间艺术的结晶,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品种非常繁多,艺术也十分独特,内涵也很丰富。民族民间工艺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然而后来却一点一点的在普通化。我们现在住在城市都市里面,很多富有特色的古旧的民居都被拆除,没有得到重视和保存。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渐渐被汉化,许多民间工艺被更多的机械化所替代。
但是近年来,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不断加强品牌意识,在这种推力之下,民间工艺也渐渐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纳,在创新中求发展,为我国赢得殊荣。中国民间工艺对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化少不了民间艺术,它可以使中国文化更加的有特色,提升我国的整体文化形象,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保护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不仅应该珍惜眼前,更应该传承中国民间传统工艺。
参考文献:
[1]李先违.《中国传统民居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王绍周.《中国民族建筑》,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3]王其钧.《中国民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摘要】:贵州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它比较古朴、自然的民族风情,也创造了有且仅有的人文文化,而在古建筑中,青岩古镇就是一个代表。从明至今,它拥有着许多璀璨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建筑地域特征很强,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民居物质形态,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先民们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特殊文化形态,它具有不可磨灭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青岩古镇;民族工艺;民间建筑文化;发展
一、青岩的地理环境
青岩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29公里,是贵州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四大古镇之一。青岩镇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总面积为92.3平方公里。它又曾是远到川、湘、滇、桂的通衢,来往的商贾都要由此经过。青岩古镇属丘陵河谷盆地。它依山而建,随着地形高低错落,走起来就别有一番风味。因为小镇是明朝时期建筑,所以布局沿袭了明、清的格局,古驿道是其中的主街主干,两边则是一条条阡陌纵横的小巷。地面建筑材料也是就地取材,页岩、青石板。整体地来说,灰色的墙面、灰黑色的瓦片跟青岩周围的环境非常和谐,青岩古镇的路面与其它古镇一样,厚厚的青石板铺成,经过数百年的风水冲刷和人的行走,青石板显得很光滑。古镇里面有许多设计精巧的明清古建筑,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
二、古镇建筑之门窗特征
石砖青瓦,在微暮色的笼罩下,整个小镇都是一片悠悠青色。小巷深处,有许多民居。蜿蜒的石板路和充满历史积淀的特色民居使人不禁驻足观赏,仔细打量这些门面,仍能发现至今保存完好的朝门、腰门以及陈旧古老的雕窗。没有横三坚四乱七八糟堆码的杂货,也不是孤零零陈迹上的朽木,青岩建筑和装饰,虽然看上去很陈旧,却古色古香。
中国古代建筑一直在变化,我们的门窗也随着建筑的变化而变化。在我国,古建筑大多是以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的,古代人民将感情大量倾泻在门窗上,这使门窗就成为了我们建筑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成为了审美的中心。青岩的窗,除了窗户最基础的采光功能之外,更多的增加了装饰功能。造型比较简单,有竖格、横格、斜格、井字格等造型。这些保存下来的老门窗非常的古朴,让人不禁错觉自己就是在古代生活的人。
门窗上雕刻有线槽和各种花纹,构成种类繁多的优美图案,如夔纹、锦纹、还有福、禄、寿禧和耕、读、渔、樵、龙、凤、狮、象、花草等造型,还有仙桃葫芦,福寿延年,石榴蝙蝠等等富有装饰趣味的中国传统纹样图案。复杂精美,设计巧妙,十分的生动形象,令人叹为观止,也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青岩有些人家住在深宅大院,前院是店铺,后院为居室,两厢则是书房。书房的窗雕多为冰裂纹,寓意是熬过十年寒窗,就可以飞黄腾达。他们还会于当街处修建十分气派的朝门,他们在朝门前或大门前,雕刻蝙蝠、古钱、白果、鲤鱼等图案,意为”开门见福”、"开门见财”、"开门见子”、"年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等吉象。青岩民居的外装饰,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像是一部很有嚼头的古书。 门斗、门簪、连楹上的石榴、葫芦、葵花等木雕,既寓意"多子”,又象征"多福”。"多子多福”皆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如意、牡丹、祥云、龙凤等图案,都是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向来备受民间青睐。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窗户造型装饰不仅精美,也有着丰富的含义和象征,这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这些花纹文化雕刻在门窗上,一代一代地去传达,比我们只从书本上去获取的文化更加亲切和实际。青岩的古代门窗在传达文化上,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所以青岩的门窗不仅可以透光和通风,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风俗文化、审美和情趣,工匠们不遗余力地发挥想象,发挥才智,致使门窗艺术千方万华,令人叹为观止。窗棂文化只是是历史文化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里,不管是地名也好,胡同街道也好,房屋建筑也好,美食美味也好,名人故往也好,往往浓缩了历史文化的真相和精华。
三、古镇民族工艺品
(一)黄平泥哨
在这一片街道中,巷子两旁都是贩卖各种工艺品的商店,穿过老街,在一个拐角处发现了这些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小玩意儿。一打听才知道这就是黄平泥哨。黄平泥哨是在黄平这一片比较流行的一种苗族民间玩具,黄平县石牛寨有一位苗族泥塑艺人吴国清,他在传统泥俑和陶俑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起了这些小型彩塑泥捏,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了。泥哨泥哨,它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吹的哨子的民间工艺版,同样可以发声,只不过制作方法有些不一样,更具有民族特色。黄平泥哨的制作方法是,将白泥和好,反复摔打后,根据制作者的丰富想像和喜好,用手捏成型,再用制哨棒开哨后,放在炉窑中烧制。等到出窑之后,再用水粉颜料加以彩色纹饰和图案,最后再涂上一层清漆,就会使得它光滑生亮,可爱讨喜。黄平泥哨的造型以动物形象为主,有牛、羊、鹿、鸡、孔雀等百余种,颜色一般都是对比强烈的撞色,比如黄与紫、红与绿、黑与白等对比色,色彩非常的饱和。泥哨造型比较注重动物头部特征,而身形方面比较简略一些,是一种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哨体下部都留有出气孔和回气孔,可以吹出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黄平泥哨的赏玩性非常改,不仅生动有趣、形式多样还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和收藏价值。近年来,黄平泥哨多次出国展出,每年有数十万个泥哨销往省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上了贵州的民间艺术品。
(二)苗族银饰
在青岩镇新建的古镇商业街,使古镇遗风韵味得以弘扬。在青岩古镇随时都可以看到苗族银饰的制作摊位,古镇的精美苗银饰品独具特色吸引了很多游人前往欣赏。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而贵州则是苗族人口分布的第一大省,苗族文化在贵州的地位相当的受到重视,而苗族的银饰是贵州非常重要的一种特色文化工艺品。苗族银饰除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等等之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这句话就是形容苗族盛装时候的银饰佩戴。可见他们组合部件非常之多,而且非常的繁复,从头到脚,无处不饰。因为非常好奇苗族为什么好银,喜欢佩戴银饰,所以經过打听和搜查资料大概知道,苗族在以前常年迁徙,到处漂泊,居无定所。所以他们喜欢把财富随身随时戴在身上,人走则家随;以钱为饰保值财产。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银饰的功能性作用。苗族人的银饰可以避邪,还能去毒和防止瘟疫。所以几乎每一户苗家人都有银装银饰的收藏。苗族银匠们精心制作的银饰,据说已经差不多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以它丰富多样的品种和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瑰麗丰富的民族艺术世界和苗族人民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四、民间工艺对以后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民间艺术来源于广大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民间工艺品是民间艺术的结晶,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品种非常繁多,艺术也十分独特,内涵也很丰富。民族民间工艺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然而后来却一点一点的在普通化。我们现在住在城市都市里面,很多富有特色的古旧的民居都被拆除,没有得到重视和保存。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渐渐被汉化,许多民间工艺被更多的机械化所替代。
但是近年来,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不断加强品牌意识,在这种推力之下,民间工艺也渐渐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纳,在创新中求发展,为我国赢得殊荣。中国民间工艺对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化少不了民间艺术,它可以使中国文化更加的有特色,提升我国的整体文化形象,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保护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不仅应该珍惜眼前,更应该传承中国民间传统工艺。
参考文献:
[1]李先违.《中国传统民居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王绍周.《中国民族建筑》,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3]王其钧.《中国民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