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代典籍作为我国图书事业的重镇,它的出版发行对于传播我国古代文化、弘扬国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然现今古籍图书的出版与发行存在较多问题,其出版发行应立足市场,以出精品为目标,加强古籍图书市场规范化,强化古籍出版的市场化策略。
[关键词]古籍;出版;发行;市场价值
[作者简介] 乔辉,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1YJC740098),陕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10JK172),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高等教育研究项目(GJY-2011-YB-9)。
我国古代典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随着出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古籍的出版发行日臻高峰。然而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古籍出版面临着出版严重滞后、少人问津的问题。笔者认为,以加强古籍图书市场规范化和强化古籍出版的市场化策略是必经之路。
一、古籍图书出版市场存在的问题
1. 图书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放眼投诸市场的古籍图书,其质量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图书出现“一书多种版本”,且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犹如国企“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出现。资源的盲目重复建设不利于采编工作的顺利展开,也不利于读者选择精品图书,更加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如《论语》《庄子》《老子》等书出现多种质量低劣的版本,这会直接弱化人们的精品意识,影响出版社的声誉。
其二,某些出版社编辑出版图省时赚钱,一味注重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畅销类古籍书目进行改版发行,忽视了图书质量。如少儿版的《论语》《孟子》《墨子》等,将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改头换面,以趣味故事取代原著本身的内容,乱加更改,违背了经典著作的初衷,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破坏性,对青少年读者的行为规范、道德意识的培养都有着不良的导向。
其三,图书质量好坏基本不会影响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古籍类图书的出版质量更是如此,这也就使得一批中小出版社一味迎合大众口味,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图书自身的质量和潜在价值。如某一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二子》,几乎每一页都有文字错误,更有甚者其翻译过来的语句也是不通顺,词不达意,这会直接误导广大读者。在提倡重视国学,回归传统文化的今天,这种行径无疑是一种恶意的社会行为[1]。
2. 出版经营意识淡漠,忽视文化的传承
目前,我国古籍书目的出版发行始终处于精品少、数量少、关注度低的境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出版社的古籍出版经营意识不强。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主要有二:首先,国家对图书出版业实行政府管制,这种管制形成了图书出版机构的保护经营,政策性垄断保护了落后,因此,古籍的出版情况无关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出版社将重心更多地放在畅销书的出版发行上,如工具书、教材、幼儿类书目、养生类书目等。其次,商业利润的驱使使得古籍出版备受冷遇。古籍图书的出版利润十分微薄,跟其他书目不可同日而语,如《列子》《荀子》《韩非子》等传统文化典籍除了专业人士购买,几乎无人问津。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2012年古籍的出版利润仅占综合性出版社的6%,一些古籍专业出版社利润也呈逐年下降趋势。长此以往,不论是古籍专业出版社还是其他一些出版社,更加不会关注古籍图书市场。
3. 古籍出版经营人才匮乏
众所周知,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图书出版人才主要包括具有较强选题策划能力的编辑人才、市场开发能力的营销人才和懂经营会管理的出版企业家,他们是图书出版业的核心人力资源。与社会其他产业相比,古籍出版社面临后继乏人、人才断链的严峻挑战。当前,我国古籍图书出版人才队伍中的突出问题是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不合理。在专业结构上,除了具有现代意识和专业技能的编辑、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符合产业经营要求的市场营销人才、财务管理人才、企业管理人才更是匮乏;在学历结构上,现有队伍总体学历较低,编辑人员的古籍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这与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极不相称。由于长期突出图书出版业较强的社会价值而不重视图书出版经营,在客观上造成从业者中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管理人员居多、经营人才较少。图书出版业享受的特殊政策和待遇,使其行业岗位成为稀缺资源,然古籍出版行业却是例外,这与其自身的特点分不开。古籍出版需要扎实的古典文献学专业知识储备的高学历人才,这类人才大多出自名牌高校,一般很难在人才市场的招聘中获得。人才的断层、缺失的现状从本质上讲是因图书出版经营范围、方式、利益分配不按市场运行规律进行造成的。
二、古籍图书的市场化谋略
1. 树立精品意识,力求编辑出版发行进行创新
一种产品要想立足市场,唯有严把质量观,质量是第一生产力。在古籍出版方面也是如此,以质量求生存,多出古籍精品自然会有市场。这就需要出版社在选题策划、图书宣传、图书发行方面做工作。精品的多少反映出出版社的竞争力,而竞争力的强与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选题策划的成功与否。如果编辑策划的选题符合市场需求和受众需要,图书的宣传和发行环节就会顺畅很多。
合适而精准的选题才会有市场。如在党中央一再提倡文化大繁荣的今天,多种传统文化典籍进入普通百姓视野,于丹讲《论语》 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轰动一时,一时激发了“《论语》热”,国外也纷纷开设孔子学院,借助国内外受众的这一需求,采编人员可在《论语》这部经典著作上进行包装、策划、宣传。出版社可以对原版《论语》进行再版,再版不仅仅是重复印刷出版,而是在不改变原著内容的基础上,对原著进行加工创造。如在原著基础上增加序跋,变动卷数;添加图像与诠释;增加批评与史料;增加眉批、行间评语和每篇总评的再版;对旧版本进行考订校正增补形成新版本等。另外,根据市场需求和年龄段的要求,出版社还可以出版少儿版《论语》(原文基础上添加色彩、图像、点评等)、普及版《论语》(繁体字改为简体字,竖排改为横排,字号适中,加上专家评注)、海外经典版《论语》(根据《论语》的版本优劣进行比较筛选)等。 除此之外,图书宣传和发行也是需要创新的。图书宣传工作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通过与编辑的交流,找到适合读者群的各种宣传类型,用真心、诚信、尊重读者之心获得受众的信任。图书的发行也是一场攻坚战,需要出版社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去开展。总之,古籍图书的出版事业要适合社会需求和大众需求,需要在选题策划、出版宣传发行上进行创新。古人言“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这个道理。
2. 借助时代元素,追求古籍资源的多元化
古籍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其文化特性和传播特性决定它是一个具有长期投资、重复印刷和利润较高等优势的“潜力股”,因此它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成为出版业界的必选科目。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唯有创新和发展才有生机和活力。为了适应现代化科技和新媒体的发展,出版社必须重新审视所面临的环境,对出版资源配置作出调整,强调“主链”,拉升全盘。“主链”就是图书的拓展、延伸和多媒体化:图书—报刊—杂志是延伸,图书—光盘 —影视产品是一种拓展,图书—数据库—因特网—电子商务是多媒体化[2]。不断开拓古籍图书市场,充分挖掘各种因素,打造各个层面的精品,不失为古籍出版的一大创新之路。由图书到光盘,由图书到报刊,由图书到网络,各类古籍书目都可以不同形态存活,这也是对多样化资源进行整合的结果。尤其是目前电子书备受大众推崇,古籍图书的市场完全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借助互联网将图书以电子版的形式发行。如老子《道德经》一书,短短的五千字包含着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精髓,享有较高的关注度,这与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和精神领域的需要分不开,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此书可以由出版社根据大众的需要制定多种版本的形式进行网络发行。
古籍书目的资源形式需要拓展,其出版发行的地域也可以向海外市场进军。随着汉学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士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他们执著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在国外的设立即是明证。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的齐冲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石毓智教授等一批专家分别从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的角度传播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国外汉学家及汉学爱好者对我国的传世古籍书目非常感兴趣,据此我们可认为古籍书目在国外有一定的出版发行市场。国内出版社可以精选一些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老子》《孙子兵法》等在国外以不同版本和不同语言发行。据调查,《论语》《道德经》已经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进行传播和研究。总之,出版社要以市场为依托,紧盯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致力于中国传统古籍的出版发行,避免出现“古籍出版严重滞后”的现象。
3. 培养古籍出版的专业人才,重视古籍的修订、再版工作
古籍的出版发行需要专门人才。雷宗海在《专家与通人》中曾言“专家与通人的区别就在于它是研究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现在的古籍出版市场欠缺的就是这种专门负责出版发行古籍的采编人才。众所周知,古籍的出版发行需要多种工序才可以完成,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精确无误,这就对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鉴于此,为保证古籍出版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繁荣我国的古籍出版事业,培养古籍出版采编人才已成为当前一项急需解决的任务。我们需要从专业领域、职称学历、工作责任、工作态度等诸多方面去加以培养专业人才,有了专门人才,出版社才会为古籍出版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随着社会发展和读者需求,古籍图书需要不断进行修订,修订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图书的学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因此修订工作是图书再版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当前我国的古籍修订再版工作面临不少问题,如古籍版本的选择(善本、孤本、拓印本、排印本、手抄本、写本等)、已损古籍的修复整理、文字的繁简转换、文字的异体字处理、图文的结合、横排竖排的转换等都给修订再版提出了较高要求,这种精细的工作需要专业编辑人员认真校对和科学处理。清代学者戴震在《与仲明书》中提到做学问有三难,“识断难、精审难、淹博难”,古籍的修订再版工作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唯有克服这些难点,我们才能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图书。
同时,正是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才使古籍图书修订再版工作顺利进行。众所周知,老子的《道德经》版本较多,其中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本就是典型的版本代表,有学者指出《道德经》在文字异同上存在较大问题,还有读者对其中的异文不知道怎么理解,他们纷纷提出各种质疑。如帛书甲本言“大器晚成”,而帛书乙本言“大器免成”,究竟哪种说法更接近原版,这就需要编辑专业人员在《道德经》的再版问题上多下功夫,对这些问题在再版时要有所考虑,同时还要兼顾既要保持原貌、又要有不同版本区别的原则。
可见,古籍的出版离不开专门人才和再版修订工作,这既满足了社会和受众的需求,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对出版社获取一定的商业价值也是大有裨益的[3]。
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大国,古代的典籍可谓汗牛充栋,古人用“皓首穷经”诠释了那一个时代的学术钻研精神和学术气魄,这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传承这些经典著作,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贡献。古籍出版承担了这项重大文化传播工程,出版古籍即是传承文化,它需要每一个出版社都参与其中,将古籍出版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古籍图书的出版事业也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从古籍文本的精选到策划宣传直至最终的出版发行都需要求新求变。无论是综合性出版社还是专业出版社、学报编辑部,都应当充分认清出版行业的形势,充分挖掘古籍图书市场的价值,面对存在的问题去积极探求古籍图书出版科学有效的策略,为我国的古籍图书出版事业作出新的贡献,从真正意义上去体现文明古国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安志伟.语文辞书出版的市场化策略研究 [J].科技与出版,2012(6):74-76.
[2]尹杰. 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经营现状与对策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5):23-26.
[3]王佳.论古籍的修订与再版工作 [A].中国训诂学会. 全国训诂学学术研讨会论集[C].2004.
[关键词]古籍;出版;发行;市场价值
[作者简介] 乔辉,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1YJC740098),陕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10JK172),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高等教育研究项目(GJY-2011-YB-9)。
我国古代典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随着出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古籍的出版发行日臻高峰。然而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古籍出版面临着出版严重滞后、少人问津的问题。笔者认为,以加强古籍图书市场规范化和强化古籍出版的市场化策略是必经之路。
一、古籍图书出版市场存在的问题
1. 图书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放眼投诸市场的古籍图书,其质量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图书出现“一书多种版本”,且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犹如国企“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出现。资源的盲目重复建设不利于采编工作的顺利展开,也不利于读者选择精品图书,更加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如《论语》《庄子》《老子》等书出现多种质量低劣的版本,这会直接弱化人们的精品意识,影响出版社的声誉。
其二,某些出版社编辑出版图省时赚钱,一味注重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畅销类古籍书目进行改版发行,忽视了图书质量。如少儿版的《论语》《孟子》《墨子》等,将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改头换面,以趣味故事取代原著本身的内容,乱加更改,违背了经典著作的初衷,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破坏性,对青少年读者的行为规范、道德意识的培养都有着不良的导向。
其三,图书质量好坏基本不会影响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古籍类图书的出版质量更是如此,这也就使得一批中小出版社一味迎合大众口味,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图书自身的质量和潜在价值。如某一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二子》,几乎每一页都有文字错误,更有甚者其翻译过来的语句也是不通顺,词不达意,这会直接误导广大读者。在提倡重视国学,回归传统文化的今天,这种行径无疑是一种恶意的社会行为[1]。
2. 出版经营意识淡漠,忽视文化的传承
目前,我国古籍书目的出版发行始终处于精品少、数量少、关注度低的境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出版社的古籍出版经营意识不强。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主要有二:首先,国家对图书出版业实行政府管制,这种管制形成了图书出版机构的保护经营,政策性垄断保护了落后,因此,古籍的出版情况无关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出版社将重心更多地放在畅销书的出版发行上,如工具书、教材、幼儿类书目、养生类书目等。其次,商业利润的驱使使得古籍出版备受冷遇。古籍图书的出版利润十分微薄,跟其他书目不可同日而语,如《列子》《荀子》《韩非子》等传统文化典籍除了专业人士购买,几乎无人问津。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2012年古籍的出版利润仅占综合性出版社的6%,一些古籍专业出版社利润也呈逐年下降趋势。长此以往,不论是古籍专业出版社还是其他一些出版社,更加不会关注古籍图书市场。
3. 古籍出版经营人才匮乏
众所周知,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图书出版人才主要包括具有较强选题策划能力的编辑人才、市场开发能力的营销人才和懂经营会管理的出版企业家,他们是图书出版业的核心人力资源。与社会其他产业相比,古籍出版社面临后继乏人、人才断链的严峻挑战。当前,我国古籍图书出版人才队伍中的突出问题是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不合理。在专业结构上,除了具有现代意识和专业技能的编辑、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符合产业经营要求的市场营销人才、财务管理人才、企业管理人才更是匮乏;在学历结构上,现有队伍总体学历较低,编辑人员的古籍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这与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极不相称。由于长期突出图书出版业较强的社会价值而不重视图书出版经营,在客观上造成从业者中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管理人员居多、经营人才较少。图书出版业享受的特殊政策和待遇,使其行业岗位成为稀缺资源,然古籍出版行业却是例外,这与其自身的特点分不开。古籍出版需要扎实的古典文献学专业知识储备的高学历人才,这类人才大多出自名牌高校,一般很难在人才市场的招聘中获得。人才的断层、缺失的现状从本质上讲是因图书出版经营范围、方式、利益分配不按市场运行规律进行造成的。
二、古籍图书的市场化谋略
1. 树立精品意识,力求编辑出版发行进行创新
一种产品要想立足市场,唯有严把质量观,质量是第一生产力。在古籍出版方面也是如此,以质量求生存,多出古籍精品自然会有市场。这就需要出版社在选题策划、图书宣传、图书发行方面做工作。精品的多少反映出出版社的竞争力,而竞争力的强与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选题策划的成功与否。如果编辑策划的选题符合市场需求和受众需要,图书的宣传和发行环节就会顺畅很多。
合适而精准的选题才会有市场。如在党中央一再提倡文化大繁荣的今天,多种传统文化典籍进入普通百姓视野,于丹讲《论语》 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轰动一时,一时激发了“《论语》热”,国外也纷纷开设孔子学院,借助国内外受众的这一需求,采编人员可在《论语》这部经典著作上进行包装、策划、宣传。出版社可以对原版《论语》进行再版,再版不仅仅是重复印刷出版,而是在不改变原著内容的基础上,对原著进行加工创造。如在原著基础上增加序跋,变动卷数;添加图像与诠释;增加批评与史料;增加眉批、行间评语和每篇总评的再版;对旧版本进行考订校正增补形成新版本等。另外,根据市场需求和年龄段的要求,出版社还可以出版少儿版《论语》(原文基础上添加色彩、图像、点评等)、普及版《论语》(繁体字改为简体字,竖排改为横排,字号适中,加上专家评注)、海外经典版《论语》(根据《论语》的版本优劣进行比较筛选)等。 除此之外,图书宣传和发行也是需要创新的。图书宣传工作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通过与编辑的交流,找到适合读者群的各种宣传类型,用真心、诚信、尊重读者之心获得受众的信任。图书的发行也是一场攻坚战,需要出版社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去开展。总之,古籍图书的出版事业要适合社会需求和大众需求,需要在选题策划、出版宣传发行上进行创新。古人言“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这个道理。
2. 借助时代元素,追求古籍资源的多元化
古籍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其文化特性和传播特性决定它是一个具有长期投资、重复印刷和利润较高等优势的“潜力股”,因此它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成为出版业界的必选科目。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唯有创新和发展才有生机和活力。为了适应现代化科技和新媒体的发展,出版社必须重新审视所面临的环境,对出版资源配置作出调整,强调“主链”,拉升全盘。“主链”就是图书的拓展、延伸和多媒体化:图书—报刊—杂志是延伸,图书—光盘 —影视产品是一种拓展,图书—数据库—因特网—电子商务是多媒体化[2]。不断开拓古籍图书市场,充分挖掘各种因素,打造各个层面的精品,不失为古籍出版的一大创新之路。由图书到光盘,由图书到报刊,由图书到网络,各类古籍书目都可以不同形态存活,这也是对多样化资源进行整合的结果。尤其是目前电子书备受大众推崇,古籍图书的市场完全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借助互联网将图书以电子版的形式发行。如老子《道德经》一书,短短的五千字包含着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精髓,享有较高的关注度,这与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和精神领域的需要分不开,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此书可以由出版社根据大众的需要制定多种版本的形式进行网络发行。
古籍书目的资源形式需要拓展,其出版发行的地域也可以向海外市场进军。随着汉学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士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他们执著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在国外的设立即是明证。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的齐冲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石毓智教授等一批专家分别从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的角度传播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国外汉学家及汉学爱好者对我国的传世古籍书目非常感兴趣,据此我们可认为古籍书目在国外有一定的出版发行市场。国内出版社可以精选一些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老子》《孙子兵法》等在国外以不同版本和不同语言发行。据调查,《论语》《道德经》已经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进行传播和研究。总之,出版社要以市场为依托,紧盯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致力于中国传统古籍的出版发行,避免出现“古籍出版严重滞后”的现象。
3. 培养古籍出版的专业人才,重视古籍的修订、再版工作
古籍的出版发行需要专门人才。雷宗海在《专家与通人》中曾言“专家与通人的区别就在于它是研究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现在的古籍出版市场欠缺的就是这种专门负责出版发行古籍的采编人才。众所周知,古籍的出版发行需要多种工序才可以完成,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精确无误,这就对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鉴于此,为保证古籍出版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繁荣我国的古籍出版事业,培养古籍出版采编人才已成为当前一项急需解决的任务。我们需要从专业领域、职称学历、工作责任、工作态度等诸多方面去加以培养专业人才,有了专门人才,出版社才会为古籍出版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随着社会发展和读者需求,古籍图书需要不断进行修订,修订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图书的学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因此修订工作是图书再版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当前我国的古籍修订再版工作面临不少问题,如古籍版本的选择(善本、孤本、拓印本、排印本、手抄本、写本等)、已损古籍的修复整理、文字的繁简转换、文字的异体字处理、图文的结合、横排竖排的转换等都给修订再版提出了较高要求,这种精细的工作需要专业编辑人员认真校对和科学处理。清代学者戴震在《与仲明书》中提到做学问有三难,“识断难、精审难、淹博难”,古籍的修订再版工作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唯有克服这些难点,我们才能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图书。
同时,正是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才使古籍图书修订再版工作顺利进行。众所周知,老子的《道德经》版本较多,其中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本就是典型的版本代表,有学者指出《道德经》在文字异同上存在较大问题,还有读者对其中的异文不知道怎么理解,他们纷纷提出各种质疑。如帛书甲本言“大器晚成”,而帛书乙本言“大器免成”,究竟哪种说法更接近原版,这就需要编辑专业人员在《道德经》的再版问题上多下功夫,对这些问题在再版时要有所考虑,同时还要兼顾既要保持原貌、又要有不同版本区别的原则。
可见,古籍的出版离不开专门人才和再版修订工作,这既满足了社会和受众的需求,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对出版社获取一定的商业价值也是大有裨益的[3]。
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大国,古代的典籍可谓汗牛充栋,古人用“皓首穷经”诠释了那一个时代的学术钻研精神和学术气魄,这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传承这些经典著作,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贡献。古籍出版承担了这项重大文化传播工程,出版古籍即是传承文化,它需要每一个出版社都参与其中,将古籍出版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古籍图书的出版事业也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从古籍文本的精选到策划宣传直至最终的出版发行都需要求新求变。无论是综合性出版社还是专业出版社、学报编辑部,都应当充分认清出版行业的形势,充分挖掘古籍图书市场的价值,面对存在的问题去积极探求古籍图书出版科学有效的策略,为我国的古籍图书出版事业作出新的贡献,从真正意义上去体现文明古国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安志伟.语文辞书出版的市场化策略研究 [J].科技与出版,2012(6):74-76.
[2]尹杰. 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经营现状与对策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5):23-26.
[3]王佳.论古籍的修订与再版工作 [A].中国训诂学会. 全国训诂学学术研讨会论集[C].2004.